刘媛
浑源城是明大同镇所有城堡中形状最为特殊的,因为它修筑成了八边形,而不是通常的四边形。《三云筹俎考》记载:“浑源城(唐州治,洪武元年因之,万历元年砖甏)本城系腹里,北岳巍峨环绕八山,浑流入水,凿岩构木,遗址圪然,诚云中要害也。若守乱岭之关,则虏骑必南东下,固瓷窑之口,则胡马不至南驰,况坚壁清野,虏不能久,故人谓浑源之地,可掠不可攻、贵守不贵战,视他城稍易为力焉。”这段话中明确指出,像龟背壳一样形状殊异的浑源城,早在唐代就已筑成。“浑流”即桑干河的支流浑河,古称崞川水,是浑源县的母亲河,也是该城名称的来源。“北岳”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凿岩构木,遗址圪然”指悬空寺,为北魏遗迹,建成于公元491年,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修筑于悬崖绝壁上,堪称世界建筑史的奇迹。如今恒山与悬空寺都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悬空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浑源城遗址在今大同市浑源县,城内原先的老街道并不是横平竖直的“井”字形,而是弯弯曲曲的,街道两边的院落也随着路的走向而朝向不一样,如今城内还有多处古民居,一些街巷依然看得出当年的布局。清顺治六年(1649年),此地爆发大规模的反清复明战火,前来镇压的清军用铁炮轰开东北角城墙,将西门楼焚毁,城墙多处塌损,后逐年拆毁,大部分城墙已经消失,只有个别地方还有残迹。
浑源城内有丰富的古迹遗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鼓楼北巷的永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金代,元明清代曾多次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传法正宗殿及配殿。传法正宗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为金代风格。殿内有精美的天花藻井,四壁绘满水陆画,众多人物分层布列,故事内容极为丰富。永安寺的附近还有一座圆觉寺,里面现存一座密檐砖塔,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为金代所建,明清时期多次修缮,今依然高大坚固,四周雕刻精美。圆觉寺内其他古建筑均早已损毁,而这座塔远远地就能被看到,每当微风吹过,塔檐所挂的风铃叮叮当当地不断作响,声音非常悦耳。浑源县荆庄有一座大云寺,其中的大雄宝殿也是金代遗构。
近几年浑源州署衙得到了修复,并正式对外开放。这座署衙始建于金代,现存建筑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营造,由五进院落组成,在整体布局上严格按照明代地方官署规制,表现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如今这五大进院内各展厅分别展示不同的浑源文化和特产,有浑源正北芪、浑源凉粉、浑州烧酒、小杂粮,有书法、绘画、摄影展,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脱贫攻坚成果展览、文化扶贫产业孵化项目展,令人目不暇接,成了人们来浑源旅游的新景观。县城内西大街还有浑源文庙,为明清遗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轴线上建有戟门、大成殿、尊经阁。
县城以北有一座律吕神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浑源城北的神溪湿地公园,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元、明两朝曾经修葺。神殿内塑有水母娘娘,内壁四周是四海龙王行云布雨彩绘壁画。环祠有大面积水域,如今这里种满荷花,附近神溪村内还有大量明清古院落,砖石雕刻颇为精美。这里的农民正在逐渐围绕律吕神祠投身服务业,沿着道路修起了很多新房子。
浑源县城东有栗毓美墓,当地俗称“栗家坟”。栗毓美(1778-1840),字朴园,山西浑源人,是清代一位颇有建树的治河专家。曾任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因治理黄河和运河的水灾有功,又积劳成疾卒于任上,道光皇帝下谕,为他在原籍浑源县修建了规模较大的陵墓,追赠其太子太保衔,赐谥号“恭勤”。栗家墳为一个大型院落,两通汉白玉碑分立大门两侧,门内有汉白玉牌坊,牌坊前两侧各有汉白玉墓表。在墓道两侧,对称地排列着五组十尊石像生,有羊、虎、马、武将、文臣,陵墓居最北端,墓室内有林则徐所书的墓志铭,对栗毓美的功绩评价颇高。在栗毓美担任河东河道总督的5年中,河南地区没有发生过大的水患。当他的灵柩从河南运回山西时,沿途民众挥泪相送,竞“千里不绝”。河南人为他修建了祠庙,拜他为“河神”,称为“栗大王”,其中宁陵县“栗大王庙”至今香火不断。《清史稿》认为栗毓美“卓为当时河臣之冠”,为官“不忍一日不尽心民事”
“刚正廉介,卓然自立”。
浑源城为明大同镇“分巡冀北道”,所属“不属路”的2座堡、8座城之一,今浑源境内的“王家庄堡”,也是其中之一。《三云筹俎考》记载:“王家庄堡(嘉靖十九年土筑,万历三十三年砖包)本堡设浑灵两界之间,咽喉之地,防御为难,初止设驿丞一员,因山岩崎岖,盗贼生发,万历十九年抚院邢议设操把,制兵扼塞,无事固以弥盗,有事即可防虏,地方重有赖焉。”今天这里是一座村庄,该堡城门完好,大部分墙完好。地处交通要道,附近有高速出口,很多村民在附近开饭店等,所以村里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
王家庄堡附近有汤头温泉,开发利用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北魏初期,道武帝拓跋珪就曾到此疗病。北魏兴光元年(454年)文成帝拓跋浚驻于“温泉宫”,北魏太和二年(478年)孝文帝拓跋宏也来此疗养。辽代景宗皇帝耶律贤也曾于“统和十八年秋七月,驻跸于温泉”。《水经注》记载:“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
从大同方向走高速公路去往平型关看长城,在王家庄堡旁的出口下高速。根据长城资源普查的数据,浑源县境的长城长达75公里,目前尚有残存遗迹,其最早修筑为北魏时期,大部分段落为明朝修筑。明长城由平型关进入浑源境内的没泪坨,经西河口、太安岭、管仲沟、黑狗背至老君峰,又经上桦岭、正沟、柴树沟、桦皮沟向北,沿着龙山的山梁、凌云口西出浑源县境,向西南翻峰越涧直抵雁门关。西河口长城是毛石所砌,沿着村对面南山的山脊向高处蜿蜒,山势比较险峻,墙体以及周围荆棘密布。《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在对平型关所做的介绍中曾经提到太安岭城堡:“本关外通畿辅,内达省会,东路之门户,全晋之咽喉也。所辖冲隘七处。嘉靖间大虏二次由平安窳、太安岭等处人犯繁峙、代州,俱由白草沟、寇家梁出边,抢掠甚惨。嗣不时侵掠岭后浑、应(即今浑源、应县,本文作者注)等处,渐及内地,故设关增戍东控紫荆,西协雁门,势若常山之蛇,所为东路之屏翰殷矣。”太安岭位于一片居高临下的高地上,依山顺势而修,大致如同葫芦的形状,能清楚地俯瞰堡外周围地形。如今土夯墙基本完整,东北角有残留城门一座,瓮城尚有残迹,门洞被土塞住,包砖以及基础石多处残缺。门楼顶上有荒废小庙,还有一株巨大苍老的榆树朝着门外伸张着巨大的树冠,在坍塌凌乱的土墙砖石之间盘根错节着。太安岭村有200口左右的居民,但都在近些年陆续迁居到了公路边,堡内原先的房屋院落大部分坍塌,人们在堡内多处种了小块地。
翠屏山的东侧悬崖上有悬空寺,山的西侧有一个叫落子洼的村子,附近山巅的长城风光很好,也流传着很多关于杨家将穆桂英的故事:因穆桂英在军阵中腹痛,在此临产而得“落子洼”村名;村西有一块地叫误阵坡,传说穆桂英因生子而少打了一仗;村南一公里的山顶上有一个土夯的堡子,村民们叫它六郎城。这些显然都是民间故事,但落子洼的西侧有个村子叫“李峪”,在考古界享有盛名,这确有其事。在李峪村曾出土“牺尊”等几十件珍贵的青铜器,现在“牺尊”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李峪村附近,就是凌云口村。村庄坐落在山脚,紧傍着峪口,峪口的高处就是凌云口堡,四面夯土墙和附近墩台皆高大完好。沿着小峪河有一条通向山里的小公路,山谷里风光颇为秀美,如今成了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