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
9月27日,美日印澳外交部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了四国安全对话。这是2017年底美国正式出台“印太战略”以来,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重启后的首次外长会晤,意味着原来的司局级磋商正式被提升至部长级。四国拟于今年11月在曼谷东亚峰会期间再次举行高官会议。
虽然这一举动在现阶段可能只是“姿态性”的,但其磋商层级的提升却多少意味着美日印澳四国在印太框架下的战略重合。之所以能迈出这一步,印度显然是其中的关键。2017年底四国安全对话重启以来,美日澳都有意提升对话层级,印度却犹豫不决。莫迪总理在2018年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上发表主旨演讲时,系统阐述了印度的“印太观”,核心论点是,印度认为“印太”是个地理区域概念,而非战略概念。莫迪在公开接受“印太”概念的同时,强调印度会坚持“战略自主”。
然而,国际形势变化是很快的,印度能否坚持“战略自主”,仍令人怀疑。2019年莫迪再次以压倒性优势当选总理,随后在组阁过程中启用了不少亲美色彩颇重的高官,使得“莫迪外交”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在各方矛盾和竞争中显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8月初印度废除宪法370条款对克什米尔局势造成冲击,在其国内引发巨大争议,但除中国外却没有哪个大国提出实质性批评。
对于印度的“印太观”,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印度显然是喜欢“印太”这个提法的,因为国际社会长期使用的亚太概念无形中压抑甚至排除了印度作为东亚区域一员发挥大国作用的“合法性”。“印太”概念的提出和形成契合了印度进一步融入本地区事务的战略诉求,同时也呼应了印度希借助域外力量牵制中国的想法。尽管印度回避给它的“印太”概念套上“战略”名号,但印度战略界人士声称印追求“多极亚洲”和“基于规则的地区秩序”,这种说法无疑是指向域内最强国中国的。
在平衡中国方面,印美形成高度“战略一致”。更具體讲,双方要在印度洋上联合形成对中国的“战略优势”。尤其是印度,在陆上并没有对中国形成“战略优势”,因此更注重在海上有所作为。特朗普上台以来尽管做了不少令印度受辱或利益受损的事,但印度并没有把美国当成战略对手。最重要的原因是,印度在与美国长期互动后,已经适应了对方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存在。美国“尊重”印度在南亚和印度洋的“势力范围”,还在战略上抬举印度,鼓励其在亚太发挥“更积极作用”。
当年美国刚把手伸进印度洋时,曾遭到印度的激烈反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英国把印度洋主导权让渡给美国,印度对此颇感不安。因为美国在印度洋的存在必然导致苏联也加大对印度洋地区的战略投入,两个超级大国会在此展开更激烈的战略竞争。20世纪80年代,印度面对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的内乱中,最担心的是“美国趁机介入”。
现在印度面临地区格局的根本性变化。中国快速崛起,成了印度洋和南亚的重量级“新玩家”。现时情况是,印美两个既有“玩家”不得不开始适应中国在这一地区逐渐增强的影响力。尽管中国来得迟,但影响力拓展很快,除了“一带一路”在南亚的推进,防务和安全上也同南亚中小国家及印度洋岛国开展了更多合作,如近年向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赠送军舰。在此背景下,美印在“印太”框架下形成了共同平衡中国影响力增长的战略默契。
美国的“印太战略”极其需要印度这一环。美国很多报告评估认为,中国在第一岛链内的军力优势已经很明显了,米尔斯海默这样持进攻性现实主义观点的学者甚至直言,台湾已经没法作为美国的“棋子”发挥作用了。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要退而求其次,更多发挥第二岛链弧形包围圈的作用,打造美日印澳四国安全机制,以构建美国“一条线、一大片”的对华新战略。日本和澳大利亚早就是美国盟友了,韩国尽管时不时“闹独立”但也深知自己离不开美国的保护,唯一要美国费心的就是印度了。
只是,真要印度为美国“火中取栗”,印度会这么傻吗?
对中国而言,美日印澳的印太合作目前更多是信号性的。在应对过程中,除了中国自身的战略和外交作为外,还要考虑到俄罗斯、韩国都对“印太战略”持消极认知,一定意义上讲东盟国家也是反对美日印澳版本的“印太战略”的。中国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够团结大多数,寻求同继续支持和平、合作与融合的地区国家共同反对可能出现的“亚洲版北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