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讯员 李倩 编辑/王菲
从“缺衣少穿”到“衣被天下”再到向“高端领域”挺进,中纺院与纺织行业科技进步的脉搏同步跳动
2019年,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也是中国通用中纺院成立63 周年。1956年,中纺院的前身“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63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纺院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纺织工业道路上持续创新、锐意进取,谱写了新中国纺织工业改天换地,装点生活的历史篇章。
从“缺衣少穿”到“衣被天下”再到向“高端领域”挺进,中纺院与纺织行业科技进步的脉搏同步跳动,为民族纺织工业的振兴和崛起贡献力量。
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纺院在以棉纺织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为主要内容的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成套设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卓有成效地改变了我国棉纺织工业的技术面貌,为1983年国家正式宣布取消纺织品各种票证,长达29年的棉布限量供应退出历史舞台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4
1954年1月24日,纺织工业部批准成立纺织试验馆筹建委员会,任命任理卿为主任,范澄川、蔡惠为副主任。10月,纺织试验馆建筑工程破土开工。
1956
1956年3月,中纺院的前身“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在京正式成立,并在上海设分院。
1961
1961年8月,我国第二代毛织染整设备在上海定型,项目负责人董佩瑾。11月,苎麻纺织机器选型和设计通过鉴定。
1963
1963年3月15日,BC273 型山羊绒分梳机在上海裕华毛纺厂进行生产鉴定,项目负责人倪友方、苏钟奇。
1964
1964年1月22日~26日,1181E 型高产量梳棉机通过鉴定。12月29日,“棉纱条干目测评定方法的分析研究”通过鉴定。
1965
1965年11月,由中纺院和北京纺织研究所合作,研究成功A005 型自动抓棉机和A006 型自动混棉机并通过鉴定。这两台机器是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具有我国特色。A005 型自动抓棉机采取上抓式,为我国首先采用。自动抓棉机和自动混棉机的研究成功,大大减轻了混棉工的劳动强度。为国内外棉纺织企业自动化提供了新设备。项目负责人张永椿、梅建华。
1966
1966年5月,中纺院与青岛纺织机械厂等单位合作研究的“A186 型高产量梳棉机”由纺织部主持,在青岛国棉五厂通过鉴定。台时产量25 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鉴定后由青机正式投入批量生产,供应国内外棉纺厂使用。项目负责人梅自强。
1967
1967年1月25日,棉纺成套新设备(即棉纺一条龙)在中纺院实验工场进行生产鉴定。成套新设备包括有A005 往复式自动抓棉机在内的LA011 型开清梳联合机、A186 型高产量梳棉机、A272 型高速并条机、A455 型粗纱机和A512 型细纱机。这套新设备为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并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第二代棉纺新设备。
1969
1969年,中纺院自行设计制成一台气流纺百锭样机在实验工场投入试验,这是“文革”以来中纺院唯一没有中断的科研项目。该项目后来转给北京纺织研究所进行。
1979
1979年7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国家科委评选委员会授予中纺院梅建华研制成功的“墙轨往复上爪式(A005)自动抓棉机”发明奖三等奖。
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纺院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化纤长丝成套设备的研究、制造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聚酯工业装备国产化,使大型化纤企业万吨单位投资从“八五”“九五”期间的8500 万元下降到1300 万元以下,下降了85%,为节约国家建设资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6
1986年3月30日,“KP431 丙纶长丝纺丝机”在浙江通过国家级鉴定,并于1988年出口到泰国,这是我国第一台出口到国外的化纤长丝纺丝机。
1987
1987年11月19日,由机械厂承担的“KP431 丙纶长丝纺丝机”、由纺织所承担的“清花中长化纤混合设备机组”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成果在国内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8
1988年12月22日,中纺院机械厂、合纤所与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研究院共同研制的“KV461 型复合长丝纺丝机”通过中石化总公司技术鉴定。这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工业化生产能力的复合纺丝设备,为开发差别化纤维,提供了新的生产手段。
1990
1990年12月,由标准所承担的“电子清纱器的推广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梅自强牵头组织研制成功的条干均匀度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
1995年6月16日,中纺院国家合成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验收专家小组现场检查和国家验收委员会的验收综合评议,达到国家验收标准,正式批准验收并命名为“国家合成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科发计字[1995]253 号)。
1995年12月,由合纤所承担的“丙纶强力丝的研究”获荣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该项目在理论和生产工艺上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产品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有效地替代了进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7
1997年12月3日,纤维基复合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基地合作建设签字仪式在中纺院举行。
1998
1998年1月16日,“开清梳联合机的研制”获1997年度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纺科综便字第002 号)。研制成功的联合机整体性能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从1995年年初开始,很快在国内推广19 条生产线,随即对外出口,大大增加了我国棉纺设备出口的竞争力。
2002
2002年12月11日,中纺院研发中心承担研究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研究及技术开发”项目鉴定会在北京举行。之后,由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中纺院共同立项,承担完成并通过鉴定的工业化“300t/a 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干法纺丝工业化成套技术”项目在江苏仪征进行。干法产品成功地打入国内市场,这在国产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干法纺丝领域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2005
2005年11月20日,“化纤长丝纺丝机机电一体化关键装置”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不仅促进了我国化纤熔融纺技术的全面提升,促成了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的下降,加速了我国化纤长丝工业的发展,为我国自主装备各类差别化纤维生产线,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还为国产纺丝机出口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作为中央企业,中纺院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纺织强国贡献力量。成立之时,中纺院就肩负着解决人民群众穿衣难和振兴民族纺织工业的两大使命;进入新时代,中纺院的初心和使命也转变为打造世界一流纤维新材料龙头企业,为人民提供绿色、环保,兼具功能性和舒适性的服装,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007
2007年7月9日,国家科技部批准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科办基字[2007]50 号)。
2008
2008年9月23日,中纺院“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关键设备与工艺的工程化研究”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成功召开。通过工程化小试示范线的建设运行、溶剂回收过程各环节的模拟实验,编制的千吨级生产线成套技术软件包,为万吨级产业化奠定了坚守的基础。
2009
2009年12月23日,“复合型导电纤维系列产品研制与应用开发”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实现了导电纤维、导电功能面料和服装的规模化、系列化和国产化生产,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开发的系列复合导电纤维与功能面料的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0
2010年1月8日,中纺院作为理事长单位的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36个开展试点工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之一。
2010年11月29日,“聚苯硫醚(PPS)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的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使中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PPS 纤维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解决了我国燃煤电厂袋式除尘的瓶颈问题,大幅降低了除尘成本,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2011
2011年10月18日,“低温短流程聚酯工艺装备和技术”项目荣获2011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技术的成功实施,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聚酯装备的国产化,有效地解决了装置的节能降耗和品种差别化生产的难题,且已出口到埃及、印度等国。
2012
2012年10月25日,中纺院中纺精业公司“碳纤维原丝用热辊技术开发”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2013
2013年11月1日,“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干法纺丝工业化成套技术”项目荣获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产品成本显著低于国内外湿法和干法产品,为民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国防工业的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2014
2014年5月1日,中纺院中纺标公司提出并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SO14389:2014《纺织品 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 四氢呋喃法》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纺织品领域实质性参与国际化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纺织品生态安全检测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014年9月23日,由中纺院牵头承担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Lyocell 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课题通过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验收。
2016
2016年9月 6日,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和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品质原液着色纤维开发及应用’启动会”正式举行。
2016年12月23日,中纺院绿纤公司年产1.5 万吨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产业化项目工艺路线一次性全线打通,产品性能达到预期指标。
2017
2017年7月17日,历经18年努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全套设备国产化的1.5 万吨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产业化项目实现全线开车达产。8月29日,全套设备国产化的1.5 万吨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产业化项目通过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我国成为第二个拥有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产业化技术的国家,有力地助推了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国向强国迈进。
2018
2018年11月28日,中纺标公司取得了全国股转公司出具的挂牌同意函,公司股票于12月21日起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开转让(证券简称:中纺标,股票代码:873122),并于2019年1月16日举行敲钟仪式。
2018
2018年12月22日,中国首条单线年产3万吨Lyocell 纤维生产线在中纺绿纤公司成功开车,推动了我国再生纤维素纤维转型升级,为中国纺织工业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19
2019年1月8日,中纺院参与的“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9年2月21日,中国通用中纺绿纤“年产6 万吨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产业化项目”参加河南省新乡市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
关于中纺院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建于1956年,是我国纺织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和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技术服务咨询与先进制造业板块的核心企业。是“国家合成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纤维基复合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科技部试点联盟“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之一;“纺织标准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纺织技术服务平台的承担单位;拥有纺织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纺织计量站等行业重要公共服务资源。
建立至今,中纺院始终秉承以科技支撑、促进和引领纺织工业发展的使命,成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公司不断深化改革,形成了本部与下属企业两级研发体系和一批由优秀学科带头人领衔、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积极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承担了多项 “973”、“863”、科技支撑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攻克和突破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 余项。通过与企业、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纺织行业、集群区域广泛提供了技术咨询以及纺织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以化纤纺织装备制造与工程服务、纺织新材料、纺织化工与生物技术、检测与技术服务为主要领域的科技产业群,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扩能建设,不断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发展势头稳健,公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首批创新型企业。2016年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近年来,中纺院在浙江绍兴、福建晋江、广东深圳、江西共青城及江苏海安等地先后建立了研发、检测等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络,创新能力和辐射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在60 多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中纺院与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 多家大学、科研机构及公司建立了交流、合资与合作关系,实现了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