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山西省襄汾县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041500)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伴有下腹坠胀不适、月经紊乱及不孕,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育龄期女性中20%~30%合并有子宫肌瘤,部分患者可表现出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2]。子宫肌瘤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内分泌代谢异常有关,临床多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对子宫肌瘤变化影响较小,且停药后易复发。手术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对年轻、有生育要求及阴道出血明显者有较高治疗价值。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常规方法,不同手术方式的肌瘤切除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不同。本研究系统性比较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对肌瘤残留、复发、安全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襄汾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子宫肌瘤患者,将患者分为传统组(47例)和腹腔镜组(58例)。传统组平均年龄(43.9±5.6)岁;平均病程(5.8±1.7)年;平均肿瘤直径(5.5±1.0)cm;肌瘤发病类型:单发32例,多发15例。腹腔镜组平均年龄(42.8±6.8)岁;平均病程(5.6±1.9)年;平均肿瘤直径(5.7±0.9)cm;肌瘤发病类型:单发36例,多发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妇产科学》中子宫肌瘤诊断标准[3],确诊为子宫肌瘤;符合手术治疗指征;自主选择手术方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合并生殖系统其他严重疾病者,如子宫内膜病变、子宫颈癌等;心、肺、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1.4 剔除标准 术后病情发生改变,12个月内再次手术者;随访期间,失访或主动退出研究者。
2.1 传统组 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根据子宫肌瘤位置,选择腹部切口位置及大小,逐层切开腹壁,暴露子宫及周围组织,确定肌瘤位置,在瘤体周围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233)5 U或垂体后叶素(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259)2 mL,瘤体上方切开被膜层,钝性剥除肌瘤,将剔除组织装入病理袋中保存,术后送病理科进行检查。肌瘤剔除完成,检查无明显出血后,冲洗腹腔,再次检查无出血点后逐层关闭腹腔,在腹腔关闭完成前注入羧氨基葡聚多糖钠生物胶体液(术尔泰,山西皮尔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晋械注准20162640019)100 mL,预防腹腔粘连。
2.2 腹腔镜组 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保持臀高头低姿势。在脐部做长约1 cm切口,置入10 mm Trocar管作为观察孔,置入腹腔镜探头,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并维持腹腔压力在12~14 mm Hg(1 kPa=7.5 mm Hg),探头监视下,在麦氏点及对称位置分别做长约0.5 cm切口,置入5 mm Trocar管作为操作孔,左下腹耻骨联合上方2~3 cm处做长约1 cm切口,置入10 mm Trocar管作为操作孔。置镜后,观察腹腔内整体情况,确定子宫肌瘤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根据肌瘤不同类型选择剔除手术方式:①肌壁间肌瘤或无蒂肌瘤:在肌瘤周围组织中注射4~6 U稀释垂体后叶素,使用电凝刀纵向或横向切开肌瘤瘤体上方组织,暴露瘤核,切开长度约为肌瘤总长度的2/3,用抓钳钳夹肌瘤瘤体,钝性剥除,剥除完成后缝合创面。②有蒂肌瘤:用可吸收线套圈结扎蒂部后,电凝刀切除肌瘤蒂部,游离瘤体,对切除部位再次进行电凝止血。碎瘤机粉碎后取出瘤体。术毕冲洗盆腔,检查无出血后,注入羧氨基葡聚多糖钠生物胶体液100 mL以预防粘连,关闭腹腔。
2.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给予止痛泵镇痛,常规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给予补液、营养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出院时,建立随访档案,指导患者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入院进行复查和随访,并在随访前以电话通知患者,确保患者能规律随访。
3.1 观察指标 ①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②肌瘤残留:术后7 d复查妇科超声,评估患者子宫肌瘤残留情况,如超声诊断确定仍有子宫肌瘤,则判定为子宫肌瘤残留。③复发: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复查妇科超声,评估患者子宫肌瘤复发情况,如超声诊断有新发子宫肌瘤病灶,则判定为子宫肌瘤复发。④并发症: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自述、医师观察和临床检查,统计两组患者出血、感染、尿潴留、盆腔粘连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注:与传统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肛门恢复排气时间(d)住院时间(d)腹腔镜组 58 81.3±16.5▲76.5±19.4▲1.7±0.5▲5.8±1.3▲传统组 47 63.5±12.4 108.9±21.5 2.9±0.7 8.1±1.6
(2)肌瘤残留率及复发率比较 传统组术后退出1例,失访3例,有效研究43例。腹腔镜组术后失访4例,有效研究54例。两组患者肌瘤残留、肌瘤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子宫肌瘤患者肌瘤残留率及复发率比较[例(%)]
(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腹腔镜组盆腔粘连发生率为1.85%,显著低于传统组的16.28%(P<0.05)。两组患者出血、感染及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子宫肌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子宫肌瘤为子宫平滑肌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发病初期多无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随着疾病发生、发展,子宫肌瘤瘤体增大,可引起月经紊乱、腹部不适、腰背部胀痛、不孕等相关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4]。手术剔除肌瘤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式。研究显示,传统开腹手术在直视下剔除肌瘤,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切除效果良好等优点[5-6]。但另有报道显示,开腹手术切口创伤大,可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患者康复[7]。张瑛瑜等[8]报道显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减轻患者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但相关研究认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操作难度大,不利于肌瘤彻底剔除,导致术后肌瘤残留率和复发率均较高,影响手术疗效[9]。
本研究系统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肌瘤残留、复发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时间较长,但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康复时间。腹腔镜手术采用探头、腹腔镜器械在腹部外进行操作,其手术操作难度较大,但可显著减小手术对组织、血管的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能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创伤,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10]。本研究进行12个月随访发现,两组患者术后肌瘤残留率、肌瘤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残留和肌瘤复发与术中肌瘤切除干净程度显著相关,开腹手术直视下对子宫肌瘤进行剔除,便于彻底剔除肌瘤。临床实践认为,腹腔镜手术在探头监视下实施手术,可对病灶进行放大处理,使得手术更为精细化,同时随着腹腔镜手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术者手术操作技术日益提高,能有效剔除子宫肌瘤[11]。因此,本研究认为腹腔镜手术在子宫肌瘤剔除中能获得与开腹手术同等的剔除效果。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精细化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盆腔粘连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开腹手术(P<0.05)。研究指出,腹腔镜手术可避免直接在腹腔内操作,相对开腹手术能减少对腹腔内脏器的牵拉、刺激作用,降低手术创伤,减轻炎症反应和炎症渗出,降低术后盆腔粘连及尿潴留发生风险[12]。
综上所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相对传统开腹手术能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获得显著的子宫肌瘤剔除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