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分类和四气五味理论指导降压药配伍初探

2019-11-12 09:53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20期
关键词:甘味性味高血压病

朱 晨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 驻马店463000)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然而现有降压药物的作用部位有限,故降压西药单独使用时疗效并不显著。临床治疗正在从单一用药向联合用药转变,但目前临床联合用药尚无可操作性的指导原则[1]。目前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时具有随意性及经验性,疗效多不确定,且给患者带来用药风险。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2-3],主要分为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痰浊证、阳亢证等中医证型[4-5],表明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病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在中医体质分类和中药四气五味理论的指导下能够有效对降压西药进行配伍,本文对中医体质分类结合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指导降压西药配伍进行如下综述。

1 中医体质分类

体质是一种综合的、相对稳定的性状[6],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形成的,在生理过程中获得后天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和形态结构。中医认为中医体质与疾病关系密切,体质状况决定疾病的好坏和发展趋势。目前公认的中医体质分类是王琦的九分法,将体质分为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阴虚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气郁型和特禀型[7]。

体质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其形成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同时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自然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稳定,环境因素使体质发生变化。《黄帝内经》载:“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即不同禀赋对体质有重要影响,不同个体的体质特征有各自的遗传背景[8]。此外,饮食习惯、劳动强度、体质量指数、饮酒、五味偏嗜等因素与体质类型有着密切关系,长期吸烟与饮酒者多有痰热,引起脾胃湿热内蕴,其中吸烟者阳盛质明显高于不吸烟者,饮酒者阳盛质和痰湿质明显高于不饮酒者。大量研究证实,饮食的性味偏嗜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进而形成不同的体质状态,其中喜食肥甘厚味者痰湿质的构成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类型;喜食辛辣温燥者阴虚质和阳盛质的构成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类型[9]。

2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与方剂组方

四气指寒、热、温、凉4种药性,《黄帝内经》中对四气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大量研究进一步总结了用药的具体原则,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提示运用药物的阴阳偏性能够治疗人体的阴阳之偏[10]。《神农本草经》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原则,形成了基本的用药规律,同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味是酸、甘、苦、辛、咸,五味先经口识,为人的感官所识别,反映了药物的真正味道。不同气味药物作用于人体有不同的反应,可得到不同的治疗效果,进而总结归纳出五味学说。五味不仅是药味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由于五味作为药物效应的诱导理论,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而是基于药效的基础。因此,本草书籍的记录中有时会出现与实际味道不符之处。总之,“五味”的含义不仅代表了药味的味道,也包含了药味的“味”,后者则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五味”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酸能收敛、固涩;甘能补益、缓急、调和;苦能泻下、燥湿、坚阴;辛能发散、行气、行血;咸能软坚、泻下[11],这是对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黄帝内经》中提出,在不同年月司天、在泉、运气,结合个人八字五行生克,提出用药的四气五味属性,为后世组方用药提供了依据,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不断完善和总结出各科用药方剂,可见四气五味理论为方剂组方的依据。

3 中医体质分类结合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指导降压西药配伍

“高血压病”为西医病名,患者可无症状,不应与中医病名相对应。高血压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中医研究认为,热毒、瘀血、痰湿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主要病因,三者相互作用,加重病情发展。姜萍等[12]研究发现,目前在高血压病用药时多采用寒、温药物及辛、苦、甘味药,其中寒药具有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清热泻火、清心之效;温药具有健脾、益气、温血气、化水湿之效;苦药具有坚阴、清热利湿、排大便之效;甘药具有益气活血之效;辛药具有活血行气之效。本文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的各种体质分型,并依据大量文献提供的常用方剂药物,总结出不同体质常用中药的四气五味性质及不同体质与四气五味性质之间的对应关系。

目前,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主要有钙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angiotensinⅡ(Ang)。单一药物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为50%~60%,故常联合用药才可有效控制血压,目前临床多联合应用作用部位和机制不同的降压药物,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达到降压效果[13]。但临床降压西药配伍无明确的可供操作的指导原则,应用中医理论初步探寻一种可操作的方法,可有效指导临床用药。

本文从6类降压西药中各选出一种代表性药物(分别为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美托洛尔、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盐酸特拉唑嗪),并根据2010年《中国药典》记载及属性记录,结合功效、不良反应及口尝得出性味,其中ACEI药物,以原药卡托普利片(咸味)为例,咸味性温;钙离子拮抗剂降压药(CCB),以硝苯地平片为例(无味),甘味性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抑制剂(ARB),以厄贝沙坦片为例,苦、温;氢氯噻嗪片(微苦),苦寒;β受体阻滞剂,以美托洛尔为例(微苦),苦寒;α受体阻滞剂,以盐酸特拉唑嗪(无味),辛味性寒。依据《基于“个体化诊疗信息采集系统”的高血压病证候规律及方证相应研究》[14]中提出的药证关系,归纳出不同体质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并查出不同体质常用中药的四气五味性质,总结出不同体质与四气五味性质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如下:血瘀证主要用辛、甘、苦、温药物,以甘、辛味为主;气虚证主要用甘、苦、温药物,以甘味为主;阴虚证主要用甘、苦、寒药物,以甘味为主;痰浊证主要用辛、甘、苦、温药物,以辛、甘味为主;阳亢证主要用甘、咸、苦、寒药物,以甘味为主。将归属性味后的西药代入,得出常见体质用药性味及西药用药列表。见表1。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提供的问卷方式测出体质性质,具体操作时可见同一例患者可能存在多种体质,选药以重叠性味为主,或者以各体质列表首选性味联合应用,单独体质选药以首位性味足量、余性味初始半量,之后根据血压逐渐增加药量。

表1 常见体质用药性味及西药用药列表

4 讨论

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常采用降压处理,但任何一种降压药物都无法对所有患者有效,仅50%~60%的患者能够控制血压,而采用联合用药则约有80%的患者可有效控制血压[15-16]。目前虽然各种指南都提出了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患者的选药原则,但对未出现并发症的高血压病患者初始治疗用药,未提出可行性方案。本研究利用现有中医文献中的中医体质和高血压病关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用药总结、《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不同种类化学药物结构查出其口味、口尝及已公布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以区分其性味的归属,并根据四气五味理论初步得出常见体质西药用药列表。笔者明确患者体质后,针对性指导选用降压药物,在临床操作应用中初显成效,特将此想法整理成文,与同道共享。

猜你喜欢
甘味性味高血压病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我和甘味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甘味”农产品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