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红闯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院校可以追溯到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担负着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先后为国家和军队培养20 余万高素质人才。其中,地理空间信息学院溯源于1932 年2 月红军学校首期测绘训练班,成立于1946 年5 月5 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创建73 年以来,学院秉持“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基地、理论创新基地、技术服务基地功能,不断助力北斗导航事业向前发展。
近日,本刊记者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八届年会“北斗精神与文化”论坛会议上,专访了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院长李广云,一步步走进这所令人向往的军队高等院校,也一步步追寻出一代代军测人传承“北斗精神”红色基因、矢志强军报国的轨迹。
2012 年12 月28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对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开通服务的贺电》中明确指出:“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凝聚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体现了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北斗精神”凝聚着一代代军测人传承红色基因、矢志强军报国的精神追求,与军事测绘教育73 年积淀形成的光荣传统血脉同源、根基相通,蕴含共同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
人才蔚则事业兴。总结凝练地理空间信息学院73年来的办学经验,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途径,是学院着眼服务航天强国梦,着力提供人才、理论和技术支撑的时代担当。李广云从学院73 年来的办学经验、对北斗精神的贡献、传承北斗精神培塑新人三个方面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李广云:地理空间信息学院溯源于1932 年2 月的红军学校首期测绘训练班,成立于1946 年5 月5 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创建73 年来,学院始终与军队革命建设同频共振,与国家测绘导航事业同步发展,书写了一篇篇经纬华章,为新中国诞生、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国梦在前方,强军梦在脚下。站在航天强国、北斗兴国的新起点上,我们回顾学院73 年来的建设发展历程,旨在用“北斗精神”培塑军测人才。主要感受有四点。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学院建设发展的根本法宝。树木茂盛凭根深,军队忠诚靠铸魂。学院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发展之本,扎实做好铸魂育人工作。创建之初,就把政治上要红作为招生首要标准。迁址沈阳后,两次召开党员大会,积极投身抗美援朝保障,打牢“拿笔尖当刺刀,做人民测绘员”的思想基础。在北京办学时期,按照“哪里有教学,哪里就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两次接见毕业学员。搬迁郑州后,深化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推行政治、业务“双导师”制,学院曾获评“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新时代,学院坚持把高举旗帜、听党指挥作为首要政治要求,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化调整改革和强军目标教育,确保了办学育人的正确政治方向。
第二,坚持为战胜战是学院建设发展的精神硬核。学院在战火硝烟中诞生,“一切为了前线,直接为战争服务”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办学指向,“真实、细致、准确、及时”是我们始终传承的胜战法宝。东北初创时期,学院根据前线需求组织教学,先后保障新开岭、临江和辽沈等战役,完成战区地图绘制、兵要地志调查、作战地形勘测等任务。抗美援朝期间,学院先后两次安排近百名学员到作战一线进行战场阵地测量。73 年来,学院先后经历8 次改名、8 次易址、1 次撤销重建,因战而生、为战而建、向战而兴的胜战底蕴一脉相承,多次出色保障重大军事训练、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等多样化军事行动任务,为部队战斗力生成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东北军区测绘学校沈阳旧址
● 1951 年6 月,解放军测绘学校航测训练班学员毕业合影
奋进新时代,奋飞新征程。学院将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聚焦备战打仗主责主业,牢固立起教为战、学为战、训为战、研为战的思想坐标,主动为战场环境保障和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提供人才、理论和技术支撑。
第三,坚持创新卓越是学院建设发展的理念追求。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对军队来讲,改革创新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对学院而言,改革创新是确保学院接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初创时期,学院设立有大地、地形、制图3 个专业。新中国成立后,学院主动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1950 年在全军率先进行本科教育,1956 年与国家同步开展研究生教育,1964 年探索构建由天文重力测量等10 个专业组成的军事测绘专业体系,1978 年前瞻开办人造卫星大地测量等4 个专业,2001 年开设导航工程、航天测控工程、仿真工程3 个专业。近年来,我们又开设了地理空间情报等新专业,积极主动对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可以说,学院始终瞄准世界一流和国内领先,坚持以改革精神攻坚克难,以创新思维提质增效,以开放格局博采众长,从而实现了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坚持开放办学是学院建设发展的坚实基础。73 年来,学院建设硕果累累,人才桃李满园,关键靠开放汲取营养、用团结聚拢人心。作为全军首批开放院校,筑巢引凤聚才,聘请苏联专家,力邀全国名师;海纳百川聚智,开门迎客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新时代,我们以更加自信开放的步伐走出去,高起点完成首批外军测绘导航人才培养,以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的名义对外开放,更好地服务军事力量“走出去”。总结经验,我们还深切感受到精诚团结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攥指成拳,协调协同协作,以团结彰显格局,用团结实现共进;需要凝聚共识,联合融合复合,强力推进学科、科研、力量和资源深度整合,不断汇聚学院向上、向好发展的力量源泉。
李广云:从上世纪60 年代初,开展人造地球卫星大地测量研究,到1994 年国家正式批准北斗一号工程建设,再到2012 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赞誉“北斗精神”,地理空间信息学院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基地、理论创新基地、技术服务基地功能,不断助推北斗导航事业向前发展。
● 1952 年,解放军测绘学校女学员在朝鲜进行水准测量
● 1947 年秋,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学员进行平板仪测图实习
第一,从学科体系看,“测绘科学与技术”固本拓新,培育导航工程新专业。学科建设是院校建设的龙头。经过几十年的接续发展,学院培养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在2004 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同类第一,在2017 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再获“A+”,形成了比肩超越的核心能力。新世纪以来,我们着眼积极适应军事测绘导航转型建设要求,紧密跟踪测绘导航及相关学科发展动态,在全军增设了导航工程本科专业,优化了学科专业布局,创新发展学科专业体系。2010 年,瞄准服务北斗重大工程建设,调整组建了导航工程系。2012 年,组建了导航学院,并于2013 年获评为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集体。2014 年,学院荣获军测重大工程奖,导航工程实验室被列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成立省级北斗导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8 年和2019 年,导航工程专业本科生在艾瑞森中国校友网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
第二,从人才培养质量看,广大毕业学员活跃在北斗导航“高边疆”。七秩弦歌励耕,万千桃李芬菲。73 年来,学院先后培养了万余名本科学员,毕业学员中涌现出了10 名院士、近200 名省部(军)级领导干部。据统计,仅在北斗导航领域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许其凤、魏子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卫星测控专家、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主任于志坚,中国军用标准时的总设计师韩春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原总师张荣之,北斗二号地面运控系统总师周建华,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总师王忠贵,原总装研发航天中心主任樊士伟,北斗三号地面运控系统总设计师陈金平,北斗三号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何海波等。北斗二号表彰的重大贡献者有8 人毕业于我院。这些都是毕业学员的优秀代表,他们长期活跃在科研研发一线,已经成长为国家和军队测绘导航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我国北斗导航卫星领域的关键岗位上发挥突出作用。
第三,从理论创新看,许其凤院士首创卫星导航混合星座方案。许其凤院士是我国最早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的学者之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星座方案设计者、我国导航定位领域“国之大师”。60 多年来,他始终以“许教员”自称,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内卫星导航领域领军人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北斗二号工程、卫星测控系统等部门多位知名专家都是他的学生。
许其凤院士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GPS 相关原理的专著,负责实施了我国境内第一次应用GPS 大规模测量工程任务,负责了我国第一个海外卫星跟踪站技术方案制定与数据处理,设计并建成我国第一个GPS 动态标定场。特别是在进行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论证和设计时,许其凤院士创造性设计了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星座方案,提出采用GEO+IGSO 倾斜轨道的建议,设计5+5+4 颗星的最小卫星星座,为国家节约经费20 亿元,成为北斗导航卫星星座设计方案的基础和核心。
● 军民融合研讨交流
● 参观北斗信大基准站
许其凤院士有一句经典的话:“卫星需要定位,人生更需要定位。”他给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定位,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半个多世纪。在身患重病治疗期间,为完成计划内的科研课题,许其凤院士在301医院病房里进行了100 多次编程实验,还专门从医院赶回学校跟师生交流理论研究成果,彰显了一名北斗导航人矢志强军报国的使命担当。
第四,从技术创新看,科研贡献率聚力为作战服务。学院加强军事需求对接,聚焦部队能力建设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推动科研向战斗力转化,不断增强科研服务打仗的指向性。论证构建了北斗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系统和星基广域差分增强系统兼容的“精位工程”,实现天地互补、陆海无缝服务。在高精度定位及组合导航技术研究方面,解决了长基线GPS 多频模糊度解算、网络RTK、完好性监测等领域的技术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导航定位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研制了多款高精度测量和仿真软件等,为GNSS 多星座数据融合、GNSS/INS 组合导航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软件和实践支持。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高精度授时技术,可实现纳秒级同步精度,同时开展导航对抗与安全研究。针对战场复杂电磁环境下,包括各种单一导航系统可能受到干扰失效的问题,先期开展了以卫星导航为主体,以惯性导航、天文导航等为重点的全源导航体系,并进行全源导航技术研究,为未来战场导航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 北斗信大基准站点防雷设计
李广云:当前,全党全国正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恪守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地理空间信息学院必须传承弘扬“北斗精神”,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努力锻造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的尖刀铁拳,确保在大国博弈、军事竞争中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
第一,传承弘扬“北斗精神”,根本是着眼“技术+政治”铸灵魂底色。习近平主席指出,战略支援部队具有“技术+政治”的特点。我们深知,地理空间信息学院培养的是又红又专的信息尖兵,服务的是国家政治、外交和军事安全,必须要擦亮政治底色,打牢政治根基。
一要锻造铁心向党的政治品格。军测人始终在党身边工作,备受党关怀厚爱,历来是对党绝对忠诚的坚强战士。传承弘扬“北斗精神”,学院从兵之初、官之初就要把坚决听党指挥的政治灵魂融入血脉。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抓实抓细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研习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做到“三个绝对”。
二要培育强军报国的家国情怀。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家国情怀。穿越历史的长河,追寻现代的中国,爱国主义之根、家国情怀之魂已经深深根植于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传承弘扬“北斗精神”,要教育引导官兵始终以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军队发展大业为己任, 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成长与军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要砥砺拼搏奉献的血脉基因。今年5 月21 日,习近平主席在视察陆军步兵学院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培养一茬茬、一代代合格的红军传人。要把“北斗精神”贯注育人全程,传承弘扬军测精神和经纬文化,让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永远铭记英雄部队“从哪里来”,英雄传人“向哪里去”,培养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强军事业传人。
第二,传承弘扬“北斗精神”,核心是着眼“创新+卓越”强胜战本领。习近平主席强调,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强军目标,必须把新型作战力量这把尖刀打造得更锋利、拳头锻造得更过硬。学院作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聚焦尖端前沿技术和部队实战需求,打造引领测绘导航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支撑联合作战的“保障队”。
一要提升改革创新本领。北斗导航事业最需要创新,创新超越的背后,是一种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勇攀高峰的开拓精神和进取品格。当前推动军事力量“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我们要进一步聚焦实战、锐意创新,围绕全域全维、准确及时组织实施战场环境保障,研究构建精准统一、全军共用的时空基准,提高技术敏锐度和认知力。
二要提升追求卓越本领。“北斗精神”与“追求极善、勇为最先”精神异曲同工。多年来,正是无数的北斗人把工作看作神圣的事业,用改革引领创新,以创新成就卓越,使中国北斗不断刷新纪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要坚持源于部队、先于部队、高于部队,强化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坚守正道、静下心神,开拓奋进、追求卓越,不断攻克尖端课题,抢占国防科技制高点。
三要提升击败强敌本领。当今世界,战略形势深刻变化,世界格局加速调整。在此背景下,大国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虽然大国间竞争与合作并存,但竞争性与对抗性也进一步增强。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要坚持战斗力标准引领,拉近课堂与战场的距离,大兴作战问题研究之风,开启新的攻关战斗,切实将关键技术掌握在手中,形成独特的优势和胜算。
第三,传承弘扬“北斗精神”,关键是着眼“团结+严实”砺优良作风。团结协作是“北斗精神”的鲜明特质,精细求实是经纬文化的精神内核。学院紧扣校风培育这个基础工程,秉承“严谨立院、品质立院、文化立院、发展立院”的理念,持续用力、常抓不懈,实现个人能力和集体合力的最优组合、无缝连接、联合制胜。
一要坚持用团结奋进之心合力发力。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任务成功离不开所有参试人员的同舟共济、团结并进。这是一种上下一条心、全局一盘棋的大团结、大联合、大协作。要坚持齐心协力办大事,合力应对攻难关,团结协作担使命,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责任共同承担,形成并肩战斗的使命共同体。
二要坚持用神工巧匠之心攻坚克难。航天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道理深入人心。要始终保持铸大国重器的精致匠心,以质量第一、确保成功为最高原则,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任务面前斗志昂扬,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成就面前永不懈怠,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创造新的奇迹。
三要坚持用严于律己之心正塑作风。星辰大海中的军测人、航天人,工作职责特殊、工作任务艰巨,经常面临着各种严峻考验。任何时候都要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一丝不苟,恪守一名军测人、航天人的政治本色和工作作风。
采访即将结束时,李广云院长激情满怀、信心百倍,他坚定地表示:“北斗金凰,翙翙其羽;悠悠我心,精神永续。在强国强军新征程上,我们将以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为己任,以服务航天强国梦为目标,传承‘北斗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培养一批批能够筑梦星辰大海、驰骋高边疆的新型军事测绘导航人才。”
● 北斗(河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