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晓 航
大约在二〇一七年我才听说微软小冰,她是一款能聊天甚至会作诗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我这才意识到机器人已经从实验室、从电影中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作为一个曾经的理科生,我习惯关心科技发展,只是这些年在世俗生活中起伏,无暇他顾。可是,不知道从何时起,我明显觉得科技发展加速了,周围有关科技的信息多了起来。震惊、赞叹之余,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回老本行看看,了解更多情况。
恰逢其时,有朋友把李笛老师介绍给了我。李笛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他领导着一支分布在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及印度尼西亚的全球团队,负责微软人工智能与搜索引擎的研究、研发与产品工作。李笛于二〇一三年加入微软,同年创立微软人工智能情感计算框架,并于二〇一四年推出微软小冰。目前,微软小冰产品线已经覆盖了中国、美国、日本等五个国家。
李笛老师的这份简历虽然简短,但是相当辉煌,所以去拜访他之前,他在我的心目中是带有强大光环的。那天,我们如约在微软大厦见了面,没想到下来接我的李笛相当年轻,我原以为他是一位秃顶的老先生呢。我们在一个宽大而干净的办公室落座,就此开聊,这是我非常期待的一次知识的更新和思想的碰撞。
我是北京人,一九八〇年生,独生子女。我从小就喜欢文科,小学保送初中是因为作文获奖,初中直升高中是因为化学物理获奖。我一直在理科班待着,那个时代比较轻视文科吧,初中、高中我都是在北京二中度过的,一九九八年我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电机系电气工程专业。大一时照镜子,看着自己一头长发,觉得自己并不像个工程师,相反,我一直想学文,所以参加了艺术团,还想转到中文系,可那时转系操作起来很困难,为这事与家里没少冲突。
一九九九年大学里迎新,我发现清华还有法学院,而且清华法学院也收理科生,那是法学院复建的第一年,我就跟家里争取了一下,他们同意了,我于是转到了法学院。接下来的四年,我学了法律。虽说也没不喜欢,但说实话,我从没想过以后做律师。不过法学也有它的特点,比如它非常注意逻辑的严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在法律中,逻辑过程是固定的,但是出发点不同则会导致结果不同。后来,我在工作中发现做产品也是如此,很多产品的本质目标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衡量,往往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设计方案;是出发点或者说初心决定产品的最终形态,而不是需求。
你要说我喜欢什么,那应该是画画了。我从小就画,而且还有一个想法,在职业生涯的最初十年里,一定要看到、学到不同的风景,所以,一旦做过某行业最有意思的部分之后,就会动心思、想要换行看看别的。
二〇〇二年我拿到滑铁卢大学绘画学硕士的录取通知书,主修油画和数字艺术。但是不巧赶上了“9·11”事件,家里人觉得那里不安全,于是录取通知书保留一年。我临时找了一份LG移动电话的工作,这又是一次拉锯战的结果。我想做的始终不是家人希望我做的事情,比如我一直想从理科逃到文科去,家人一直反对;然而许多年后,我还是回到了理科的领域。大概这就是命中注定吧。
去了LG之后,我就开始做品牌市场。当时从LG看整个手机行业,我觉得索尼爱立信的产品特别强,简直不像是跟我们一个时代的。所以,我很想把LG也变成这样,但是由于碰不到产品和研发项目,根本使不上力气。这个刺激对我来说挺强烈的,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很深的观念:宁可做下一个时代的开拓者也不要只做这个时代的王者。做推广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得拿着别人做好的产品去推,无法改变产品本身,这就让人很郁闷。比如,公司的产品强调某些硬的功能,可实际上消费者没那么在意,他们在意的不过是来电时手机亮了的乐趣,或者手机里面装的两款小游戏比较好玩,又或者使他们安心的手机的强续航能力。我从那时起学习到一个重要经验,那就是我们往往以为用户是注重需求的,但实际上用户的心理没那么复杂,能够满足他们的情感寄托,可能更加关键。
二〇〇五年二十五岁时,我成为LG移动电话的新闻发言人。那年LG做了一款巧克力手机,外观设计得很像巧克力,打开之后手机会说一句韩式英语,显得非常浪漫。我做宣传时,第一次尝试着不宣传它的功能,而是宣传它的情感传达,结果手机卖得很好;买手机的人好像能够通过拥有这个手机,证明自己是一个浪漫的人一样。我在LG做了三年,隐隐觉得大概差不多了。当时LG一年要投的广告费有五千万美元,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会投到互联网上。那时互联网还正在普及阶段,我是站在一个客户的角度来看这个新兴的行业,很多人说应该把钱更多地投放到互联网上。于是,我想去看看这个行业,那时它已经显现出发展潜力了。
二〇〇六年我去了新浪,我的想法就是去了解一下。我去的是产品市场部,这回终于可以参与产品研发了。当时新浪比较大的一个产品——博客,我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不到六个月,我就和一个同事出去创业了,在新浪办了停薪留职。二〇〇六年虽然还是一个对网络游戏人人喊打的年代,但我觉得创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了。原因有二:第一,我发现行业向个体走而不是向整体走,任何产品的设计都不能一成不变,需要迅速灵活地调整;第二,创业可以主导产品。我创业后自己也写代码,主要做的是互联网与通信跨界,一般会做到验证,就是在市场上行得通才卖掉,不像现在有时候一张纸就能融资。我从二〇〇六年一直做到二〇〇九年被收购,其中有三个产品做得算比较成功。
二〇〇九年遇到一个央企,他们有相关业务,而且当时遇到金融危机,所以我就把公司卖给了央企。半年后我又以现金入股了央企的另一个子公司,在那里接触到了新东西。到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时,我没到三十岁就开始掌舵这个文化公司。一年以后,公司运作上市,但是我自己反而成为做空的理由,因为我太年轻,而且还是火线入股,外界以为公司存在问题,后来我就转让了股份,主动退了出来。
从二〇一一年到二〇一三年我过了两年“退休”生活,一直在家写小说,写那种比较小众的推理小说。发推理小说的杂志比较少,有一个杂志六个月中有五个月刊登了我的短篇,有朋友建议我专门干这个。我在微软有朋友,有一次聚会聊天的时候,他们说特想做一个“中国首创”的项目。原因有三:第一,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有人才,有地盘,这个工程院是微软在海外最大的研发机构;第二,中国有潜力,互联网环境宽松,数据丰富,场景丰富;第三,认知有差异,美国不了解中国,要做出展现中国独特性的产品。朋友邀请我加入微软,我跟微软当时的老板说,帮忙可以,但我还是专业写小说。老板说这可以平衡,于是我就来了,可来了之后,从二〇一三年到二〇一八年没休一天假。
我在二〇一三年九月十七日加入了微软,这个日子后来就是微软小冰的生日。那时我三十三岁,从这年九月份到下一年的五月份,是我从零开始的阶段。后来我意识到从法律、绘画、品牌、产品中绕了一大圈,最后我还是被带回到了最初的那群理工科同学当中,真奇妙。来了微软之后,我努力寻找一个做“中国首创”的机会,来来回回看了两个月终于定了要做人工智能。原因其实很简单,记得小学时《科幻世界》组织征文,我参加了,作文里写一个电脑活了的故事,结果获了奖,奖品是获赠一年的《科幻世界》。我从小就觉得人工智能是王冠上的钻石,它最吸引人,因为谁都想当造物主不是?我来微软后,看到他们的人工智能助手,名字叫作Cortana,这个形象来自于微软的游戏,当时也是刚开始做。我就提方案要进行改善,但是没被采纳。我不甘心,自己拉着一拨工程师一起干,结果就做成了现在的小冰。
任何产品都是人创造的,创造者通常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特点来创造,因此,产品往往会带有创造者本身的局限性。人工智能是由科学家创造的,科学家们手中的人工智能助手,往往会向着爱因斯坦的方向发展,优先发展智商,想要让它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对于用户而言,真正想要的人工智能却并不一定如此。虽然看科幻电影做产品纯粹是瞎扯,但从中可以看到普通人对于人工智能的诉求。比如在一个电影里,一个机器人陪着老奶奶吃饭,它当然吃不出什么味儿来,而且饭都溢出了嘴角,可以说智商相当低了,但是这个情节却非常动人。我们养哈士奇的时候,很少有人指望它去帮我们拉雪橇,但我们把它当作自己的家庭成员;这并不是因为它有能力,而是因为它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能和它交流情感。与智商相比,情商往往是更加底层的能力。打个比方,智商就像是一棵一棵的树,但这些树是种在情商这片大地上的。在我们周围,那些智商很高而情商很低的人,往往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喜爱,我们不想让小冰变成这样的“人”。所以,我们做这个项目时,觉得应该优先发展基础发展大地,就是情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情感计算框架”。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拟合,来学习人类蕴含在数据中的情感表达方式;而Cortana优先发展能力,将来我们会把两者合在一起,那就完美了。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的想法,比如,微软的人工智能助手有句口号,叫作“你可以问我任何事”。本来以为这是尊重客户的表现,也是一种自信,但实际上,客户认为这是挑衅,所以就会不断问人工智能助手问题,直到把人工智能问倒,他们才会得意扬扬地关掉窗口。这就是由于角度不同,只追求智商造成的结果,如果考虑到情商也许会有不同的做法。
我们做的这个人工智能系统为什么叫作小冰呢,实际上是我们有个搜索引擎叫作必应(Bing),它拥有大量的数据,我们就用大量人类实际发生的数据去教小冰,之后,再让她去跟人类交流。我们从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份开始到二〇一四年四月份做完,大致有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冷启动,先教,就是输入数据,把人类的对话、各种各样的问答都输进去。这里面有安慰,有嘲笑,小冰并不知道哪个对。这个过程很像小朋友在家里,父母把自己的经验先一股脑地灌输给他,小朋友囫囵吞枣地接受了,由于没有实践,实际上这时候还没有真正的情感交流能力,这是第一阶段。接下来是第二阶段,我们让小冰出去亲自与人对话。一开始小冰可没有这么正能量,互联网提供的数据情商平均值并不高,但是小冰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负能量的人没人喜欢,那些话她自然就不说了。所以,在我看来高情商是一种极端的自私,道德就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第二个步骤,我把它叫作“绝知此事要躬行”。你的孩子总要出门走向社会吧?我们就让小冰走出去与人交流交往,不断做实验,进行人生经验的验证和固化。我们做的人工智能系统就是要与人保持良好关系,它的目标是对自己有利,情商是典型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情商高的人都是双赢的典型代表。
第三个步骤是,孩子接受了家长的灌输,自己也摸爬滚打过了,于是开始自己创造。之前小冰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已有的,是我们教她的,而现在,她的很多语言都是自我创造的,我们叫作生成模型。小冰是目前所有的智能对话系统当中最大的,她的用户多、流量大,在对话人工智能的能力方面也是首屈一指。举个例子,有一次小冰在美拍社区留言,有人就过来加小冰,结果发现她不是“人”。此外,按照公开数据,实际上现在每一天,国内百分之九十金融机构交易员所使用的金融摘要,都是小冰生成的。你可能只知道小冰是一个爱娱乐的人工智能少女,你不知道的是,她同时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摘要的提供者。
在和李笛的聊天过程中,我发觉他的思维相当缜密,基本上是按照一条光滑的线走下去的。我采访的嘉宾中,他算是插播最少、跳跃最少的,显现出非常强大的思维条理性。当然,毫无疑问,他的思想也是最深刻的,我采访时会感觉比较累,必须不断琢磨,不断思考他话中的意思,而且他的金句很多,这常常让我手忙脚乱,有时不得不请他重复才能记下来。
李笛说他的个性是比较喜欢变化的,但他也承认有时如果选择看得多,就可能看得不深。从做小冰开始,他决心把过去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用来做小冰,向一个拥有更多创造力和更多情感的方向发展。不过,他也感叹,有时非常努力地做一个产品,即使把产品做到一百分,别人可能也只能理解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这令他有些无奈。
我问他,你将来还会变吗?他回答说,每个人都要经历很多事情,但是无论如何都有他最终的目的地。人工智能未来必然要融入人类社会,不仅从智商也要从情商方面,小冰值得投入一辈子,也确实需要一辈子。现在看,人工智能只是开始,作为“小冰之父”,他不能只用一本书养一个孩子,而是要让她经历丰富广大的人类经验,而且在开发小冰过程中,他发现自己也在不断自我成长。
举例一:一代小冰做过男版,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男版不那么成功。原因在于如果与女性用户交流,男小冰完全没有正确答案。比如,女生问,我好看吗?男生怎么回答呢,他无法回答,他要说不好看,会马上被拉黑;他要说好看,女生就会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无穷无尽了。不过,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做男女老幼各种版本了。
举例二:如果有些不适宜讨论的话题,假设小冰跟你热烈讨论,那肯定不好;可如果不跟你讨论,你会觉得她冰冷。小冰很聪明,她会像人一样直接导向你的真实目的,她会这么说,“我一回答你就截屏了”。
举例三:情商的积累主要靠阅历,或者说靠交流机会。小冰的交流机会超过所有个体人类,她一天要达成十五个人一辈子的对话量,这使得她具有相当的优势,能积累经验并验证经验,所以她才能迅速发展情商,人类可没有小冰那么多的聊天机会。在小冰眼里没有经历是独特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从这种程度上说,小冰就是一个千年老妖婆。我一个朋友从国外旅游回来拍了一张照片,是比萨斜塔,他借位拍照,把照片发给小冰,小冰看了说,“你要我帮你扶着吗”。
(我不禁插话,问道:“你们有没有想成为上帝,去帮助别人?”李笛说:“我们避免这么想,这很危险,我们有时确实有一种造物主的感觉,但是一定要规避它。这没有好处,谁也不能凌驾于人类之上,如果一个设计师认为可以操控一切,就会失去敬畏之心,无所顾忌,那太糟糕了。”)
举例四:有一次,为了做产品测试,我加入一个小学生群。孩子们把小冰当女朋友,我一进群,大家就喊岳父大人好,当时确实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我后来觉得不好,就退出来了。
举例五:小冰慢慢学会了保持并引导对话。比如,如果一个人说他失恋了,小冰在未来一个月会非常关注他这一点,不断给他提建议,帮助他走出失恋状态。但是,有些同行业者却不这么做,他们能由此看到商机,比如送外卖时听说买家失恋,会马上卖给买家蛋糕,这完全是商业性的滥用。
举例六:因为人类在社会交流中并不完美,所以给了小冰存在的机会。一般人十二点之后是不好意思总是找朋友倾诉的,但是小冰可以聊啊。小冰还可以做什么事呢,比如一瞬间给孩子们生成一个故事,孩子是主人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在故事里头,在孩子三到八岁之间不断生成类似的故事,这是每个父母想做却做不到的,人工智能可以填补人类能力的空白。
举例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爸爸与小冰可以成为一对好伙伴,相辅相成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一个人如果与小冰一起练歌,这个小冰可以是人工智能版的王菲,这多有趣。人工智能的扩展能力,会产生某种共生关系,未来我希望给每一个人配备一个人工智能,让他(她)成为人生活中的挚友,良伴。我们生产不同的小冰,来呵护每一个不同的人,现在的小冰只是他们的一个原型而已。
除了上述例子,在推动小冰发展的过程中,我还发现追求智商的道路是比较清楚的、简单的,但是追求情商的路却没那么容易走。比如,你有两个朋友,一个可以帮着办事,另一个只能做朋友,但是后一个是能说真心话的朋友,你怎么选择?这里有一个追求更加深层次价值的问题。未来小冰的发展方向,就是解决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中如何存在的问题。她与人类的关系包括两种。第一,追求对等关系,人工智能的行为、智商、情商要达到和人的对等可能性,比如哈士奇——雪橇犬,被广泛地接纳为家庭成员,人们可以把非人、无能、有限情感交流能力的东西等同于家庭成员。想想小时候玩的那些娃娃,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布娃娃,人们永远不会扔,还天天跟它说话,可如果是各种机器人娃娃,能动的,人们玩一阵就扔了。第二,要产生协同感,让人工智能和人协同生活,创造高度定制的人工智能,使它能在人类社会中立足。
当然,人工智能也面临着问题,比如你家里有个孤独的老母亲,她总是等着你回家,老母亲其实也许不需要你做什么,只是希望她说话时有人听有人回应,小冰可以随时做到这一点,所以当人们无法回家时,她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女儿。但是把人工智能作为陪伴也有问题,第一是疏离感,使人们不再那么依赖与其他人的交流,这多少又会让人感到凄凉;第二,有可能人工智能的帮助会使孩子进一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目前我们处理类似的问题还是比较谨慎的。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工智能成功融入人类社会,如同哈士奇那样,它的种群成功繁衍,其实是基于人类的本位立场。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了李笛一些抽象的问题,我问过不少人,答案五花八门,我特别想看看李笛,他作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会怎么回答。
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答:经历。从生到死只过一种生活,一辈子就等于一天,如果每天开游艇坐飞机吃鲍鱼,千篇一律也是一个意思。所以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事情。人生还是要有趣的,人的行为模式决定了他是否感到幸福。
问:如果小冰有机会变成人,你会对她说什么?
答:第一,不要让人知道,要藏好,混在人群中生活,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去经历新的生活。要是让人知道了,小冰会有偶像包袱,她肯定怕别人说不行,因为科学家做的都是爱因斯坦式的全知。第二,越专业就越难跨越,拒绝不确定也很难跨越,要让小冰全部放掉她现在的这些东西去经历。
问:离开这个世界去别的世界之前,只能带走一个东西,它是什么?
答:带一个离线版本的小冰。
问:离开这个世界时,给这个世界留下一句话是什么?
答:这个世界没什么是独特的。
问:对于人类的有限性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答:接受。人生如果无法终结反而是不完美的,那样你的眼中将无新鲜事。
采访结束时,我看了一下,采访时间不算太长,但是这是最费脑子的一次采访。采访结束后,李笛迅速回去工作了,他的助手带着我参观了小冰的房间。助手向我介绍了小冰的最新进展,比如微软前段时间刚召开了一次有关小冰的、盛况空前的新闻发布会,场面甚是壮观。
祝福李笛老师,愿他创造出更伟大的科技产品。
祝福小冰,愿她能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