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研究的几个学术热点

2019-11-12 17:36欧阳友权贺予飞
文艺理论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理论文学

欧阳友权 贺予飞

历经20余年风雨历程,我国的网络文学已成长壮大为一种文学的“巨存在”,不仅积累了数以千万计的原创作品,也引发了诸多文学理论批评观念的变化。时至今日,在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的文学拐点上,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浮出水面,构成了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热点和焦点。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与回应,对推进我国文艺学建设、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前行意义深远。

一、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

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是当前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专家学者们的持论起点与逻辑支点不同,则理论路向不同,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与参考范式。那么,怎样才能判定哪种标准更为恰当和更具理论效用?首先,以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来对待网络文学已经产生了明显的不适应征兆。人们阅读网络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活动,同时还是一种娱乐消费与生活休闲方式。网络文学所形成的“生产—消费”活动为文学打上了商品属性的烙印。当商业资本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强力引擎,作品点击率、用户流量、粉丝黏性、写作“续更”能力等成为考量标准,传统文学评价标准与网络文学产业化标准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二律背反”现象;其次,将西方文艺理论全盘照抄,以西方文艺理论的致思维度来制定一套衡量网络文学价值的理论模式,将始终无法切中肯綮,对网络文学的现象体认如“隔靴搔痒”,终而会丧失了理论的鲜活性、现实性与在地性;第三,仅从数字传媒技术角度切入,用工具理性将网络文学一以贯之,致使网络文学的理论言说沦为技术文化读本或新名词术语的“集束式轰炸”,必将使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陷入“聚焦失准”与“价值位移”的误区,于实际理论体系建构意义甚微。

既然如此,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将以哪里为肇端?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家又如何在纷繁杂呈的理论与现实困境中突围?这无疑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笔者看来,网络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体量庞大,研究者需坚持“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的原则,时刻关注文学场的动向,这是进行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前提条件。“文学”与“网络”、“文学”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无法回避的问题,正确处理好这两组关系,是解开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之谜的关键。无论是“网络”还是“市场”,网络文学的落脚点始终应该在“文学”上,“网络”和“市场”只能是它的制约因素和充分条件。一方面,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它作为一种新民间文学样式,反映了时代潮流变化与广大读者的心理诉求,“网络”与“市场”赋予了网络文学广阔的自由空间与创造精神,由此它才能勃发生机、野蛮生长;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不能屈从于市场利益或任由技术操盘,而应该保持其文学性,赓续文学传统,从“规模扩张”向“内容为王”转变。理论批评家们在构筑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时,需围绕网络文学之于文学的独特性与共通性这一核心基准,坚守文学的艺术品质与人文精神,同时尊重市场选择与自由审美,避免评级体系与批评标准因循守旧或凌空蹈虚。

二、网络文学社会效益与法制监管

三、网络文学的文化传承问题

网络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是传承与革新的统一体。网络文学要成为中国文学的优质源头,必须汲取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学传统与文明精华,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美学风范,但又不能一味地沿袭传统文学的规制与惯例,而应在媒介变革与时代变化中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将技术联姻与人文传承铸塑成网络文学独特的审美表征和艺术价值,而要真正消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边界,网络文学必须以文学品相与艺术品格立足,在扬弃与拓新中书写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力量。

四、网络文学产业问题研究

产业运作是网络文学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由此延伸出来的付费阅读、线下出版、IP改编等业务板块已成为网络文学产业研究的重点。不过,研究者们对于网络文学产业的研究主要偏向于产业表征与现象体认,内质性探寻稍显欠缺。资本逻辑与文学功能裂变、社会文化转型、审美心理变迁及网络文学发展之间有何内在关联?网络文学产业从“在线阅读—粉丝经济—版权分销”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过渡到“类型开拓—全渠道推广—IP孵化”的集约型增长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作为产业价值增长极的网络文学IP为何出现泡沫化趋势?这些都是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值得思考的深层问题。娱乐消费刺激下的网络文学赋予了文学以新的存在方式与功能价值,这一转变与当下的社会文化、审美心理息息相关,并将影响着网络文学的产业发展航道。文化资本的强势入驻、企业的内源性市场调适、技术的更新迭代、政府的规制与引导等都成为推动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以网络小说为内容源头而转化的动漫、影视、游戏等衍生业态的跨界发展,使得产业边界扩容,市场结构转变,市值空间增大,“链式”商业生态系统已然形成。虽然网络文学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作为其增长极的IP却出现泡沫化倾向,这意味着网络文学产业经营者并未意识到分工合作、价值共享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无序的IP开发让网络文学、影视、动漫、游戏业态之间出现相互排斥、互不认同、各自为政的现象。因而,在垂直延伸与分化拓展中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在“二度加工”中树立精品意识,以企业间的协同进化带动网络文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或许是未来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方向。

五、网络文学的文类与作品评论

大多数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家习惯对网络作品的文类进行个案研究,或针对某一具体作品进行细致剖析,或对某种作品类型的特征与风格做总体性描述,他们大都将评论局限于一方狭窄的文本天地,往往缺乏历史视野与关联思维。譬如,网络类型文学发展多年,早年间形成的类型规制与写作“套路”已发生了自我裂变与革新,抵制“类型槽模”的反类型写作、跨类型写作、类型融合写作等,不断为网络文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成了一批精品力作的崛起,然而却鲜有研究者关注这些新的变化。又如,大凡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都具有较高的IP价值,不过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却很少有人将网络文学的内容值与IP值做关联性研究。在网络文学渐入主流之际,网络文学作品作为核心资源,理论批评界还需要以发散性思维进一步开阔视野,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对象,解读新人新作和新的动向,推动批评生态的多样化。

六、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

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面窗口,对扩大网络文学的世界影响力,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无疑是意义深远的。许多研究者仅看到了“网文出海”的热闹景象,而未关注到输往海外的网络文学作品市场仄狭,针对国外受众制定的商业模式并未同步跟进。在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势主导以及网络文学模式化写作、创新力不足等问题的掣肘下,中国的网络文学如何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当前的情形看,要想实现“网文出海”的可持续性,需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与传播国家的文化兼容与“落地生根”问题,从文化选择和跨文化交流上变被动译介为主动推送;二是翻译人才不足,外文译本难以表达原作品质风貌问题;三是解决好作品版权,以世界为半径消除网络文学“盗版易、维权难”问题。

七、网络文学数据资源建设与学术路向选择

网络文学作品浩瀚,信息海量流转,更新覆盖率强,以新的理论与技术来进行数据资源建设对于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数据库技术达成网络文学的资源共享,可加速网络文学的普及化,促进网络文学史料研究,为广大网络文学爱好者与科研人员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工具。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研究需要前沿的方法论来开拓思维、更新视野,同时也需要聚焦文学本体,明确人文性与审美性研究是其核心与根本。

八、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三大动势

近年来,我国理论批评界从内容、主体、平台等方面形成了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架构,以此构成网络文学研究的动力、活力和趋势。

从研究内容来看,理论批评紧跟网络文学发展,不断调适自身的研究视角。许多研究者不断面向现实热度、时空广度、历史根性、理论高度等层面发力,不再做简单的“论断式”价值评判,而是秉持建设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学术理念,开拓网络文学理论的多维空间,力求实现从“现象”到“理论”再到“体系”的学术过渡。随着资本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强力引擎,文学网站、网剧与网络大电影、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移动视听终端等成为网络文学消费的重要载体,学界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由关注层上升到引导层,自觉调适资本逻辑与文艺审美之间的矛盾冲突,以道德规范镀亮产业招牌,有力展现了理论批评对当下网络文学现实和文化生态变革的价值导向。随着中国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并称“世界四大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全球化语境中考察网络文学,探寻网络文学的“中国特色”。

九、网络文学研究的局限

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一脉,同时也是繁荣的网络文学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点,其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与局限日渐凸显:其一,在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体系建构中,一方面,不少学者存在“崇古贬今”“过度西化”“唯技术论”的偏向,导致理论参照与文学现实之间扞格不入,价值认同断裂,范畴指涉狭窄;另一方面,许多理论与评价标准自说自话、空泛僵化,缺乏入场研究及互动交流。其二,网络文学批评的功利化、偏狭化趋势开始显露。在市场导向与粉丝经济的影响下,一些吹捧式批评与犀利酷评时见于专业期刊、报纸媒体和网络论坛中,网络文学批评呈“红与黑”的两极化发展,而批评主体的泛化带来了批评理性的缺失、价值定位的失依和理论深度的消解。其三,网络文学重复性研究居多,而对于网络文学的新现象、新业态、新热点研究,却显得滞后和缺位。网络文学并不是单纯的文学,它广泛的辐射性涉及文学、美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语言学、教育学、信息学等多种学科门类,有的人习惯在网络文学的宏观探讨中进行“跟风式”“从众式”的评论,而采用数学建模、心理测评、大数据分析等跨学科的工具和方法进行研究的人则凤毛麟角。针对二次元网络文学及其产业、网络诗歌与诗词热、有声阅读、版权问题等新兴板块的研究缺乏应有的关注力度。网络文学阔步前行20余年,每一串坚实的脚印都已载入文学史册,而研究者在没有既定框架与理论范式可供参照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一个逻辑严密、应对有效、互通共荣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体系,而不使理论流于空洞与僵化之虞?如何把握文学批评尺度,坚持正向的文学风气与精神风尚,而不使之沦为人情社交与个人私欲的工具?如何在文学“表意链”中开辟新的理论视域,以新的观念谱系摆脱文学传统惯例的掣肘?这不仅要求研究者“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做网络文学的“行内人”,而且还需要他们坚持以艺术审美为价值原点,加强学术敏感与理论锤炼,在网络文学场域中汇通科艺、去芜取精、自我反刍,在促进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能更为有效地创新理论言说,规范和引导网络文学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注释[Notes]

① 张仁竞:“2000年以来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取向及热点变迁”,《当代文坛》5(2017):34—40。

② 鲍远福:“中文网络文学二十年:基本概念、意指特征与研究范式”,《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015):30—38。

③ 参见马季:“网络文学纵深发展谋新局”,《光明日报》2016年1月4日第13版;邵燕君、肖映萱、吉云飞:“媒介融合,世代更迭——中国网络文学2016—2017年度综述”,《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11(2017):119—30;欧阳友权、贺予飞:“网络文学批评的新拓进——2016年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检视”,《江海学刊》2(2017):202—207;欧阳友权、邓祯:“多元竞合下的变局与走向——2016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巡礼”,《河北学刊》2(2017):96—101。

④ 陈定家:“试论新媒介文化的批评标准与叙事逻辑”,《中州学刊》3(2017):149—55。

⑤ 夏烈:“媒介裂变下的文艺批评生态和批评者重构”,《文艺评论》6(2017):10—17。

⑥ 潘桂林:“学院派新媒介文学批评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中州学刊》3(2017):156—61。

⑦ 参见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批评史的建构逻辑”,《求是学刊》5(2016):108—112;禹建湘:“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多维性”,《求是学刊》5(2016):112—17;欧阳婷:“网络文学批评的学术梳理”,《求是学刊》5(2016)117—22;罗先海:“‘编年体’网络文学史研究的意义与维度”,《中国文学研究》2(2017):105—109。

⑧ 黄鸣奋:“从电子文学、网络文学到数码诗学:理论创新的呼唤”,《文艺理论研究》1(2014):99—105。

⑨ 周志雄:“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维度及构建路径”,《中国文艺评论》1(2017):57—64。

⑩ 单小曦:“网络文学评价标准问题反思及新探”,《文学评论》2(2017):24—30。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新华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2015年9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5-09/15/c_134624230.htm〉。

[Xinhua Net.“Guiding Opinions on Promoting State-owned Cultural Enterprises to Put Social Benefits First in Realizing the Unit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15September 2015.〈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5-09/15/c_134624230.htm〉].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理论文学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调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