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变迁下饮器演变路径成因与特征探析

2019-11-11 03:51熊能
工业设计 2019年10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特征

熊能

关键词:社会文化;演变路径;饮器;特征

1唐代饮器演变路径成因与特征

1.1国力强盛带来的审美偏好变化

唐朝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其中饮器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其材质上出现了以青白瓷制为主、金银等贵金属制为辅的转变,不再追求陶土制瓷器和青铜制器,审美偏好表现出明显变化。

由于经历隋末民变,唐太宗非常重视民生,充分尊重异族政权风俗,大力促进了民族融合,以“天朝”自居,受万朝来贺,充分彰显了唐王朝国力之强盛。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使其出现了资源的集聚作用,西域盛产的金银等贵金属,以货币、首饰,甚至以战利品的形式大量流入中国,因此,唐人喜用金银代表身份的尊贵,将其大量作为手工业原材料制作饮器,使传统的青铜制饮器逐渐被替代。饮器的造型也由大气转为小巧,例如把形杯和高足杯便是粗犷向精巧风格转变,饮器上面以植物纹样装饰为主,以此来展现唐朝时期的国力强盛,表达了唐人对吉祥幸福、富贵美满等思想的追求。喜爱金银等贵金属的唐人会在青白瓷器的茶底银白色之上施以金黄鎏金,给人一种明净高洁和高雅华丽之感。因此唐代饮器审美特征开始逐渐向金银材质、华丽精巧的纹样装饰转变。

1.2文化交流带来的装饰风格融合

唐代当时作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其开放包容程度亦非其他国家所能比拟。唐代统治者积极加强对边疆的战略开拓,唐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干头万绪,须合变通。”促使西域乃至海外文化与唐代主流文化的交融。

唐代丝绸之路发展到高峰,受丝路文化的影响,唐代社会整体自上而下的审美感知、意识形态和理性思维都颇为独特,尤其是在对饮器的审美认知上,游牧民族对金银的独特喜好,与当时喜金银的审美不切而合。所以高足杯大量生产,给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便利,贵金属的材质相较于瓷器也更适用于日常生活,贵金属制饮器大量存在于游牧民族中,其在装饰风格上也大量采用鎏金技术来装饰美化,不同的是他们擅长用更为明亮的颜色和粗犷的线条风格来表达自己对于大草原的热爱,装饰题材不只是植物花卉纹样,更多的是生活情景、动植物变形图案的纹样。正是因为社会文化在国域间的传播与融合的影响是相互的,唐代在外交政策上的宽厚大气,积极向边疆地区传播中原汉文化的同时,唐代饮器的风格更为丰富多样,色彩华丽大气,例如鎏金蔓草花鸟纹高足银杯。在饮器装饰风格方面广泛地汲取了大量的异域边疆风格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文化交流带来的装饰风格融合使得唐代饮器风格更为出彩和夺目。

1.3科技发展带来的工艺技术提升

唐代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频繁且范围广泛,也使得整个唐代社会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统治者和百姓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变得更为丰富,这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需求、条件和基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在这一历史阶段步入了鼎盛时期,其中新制瓷技术的发展对饮器制作技术影响颇深。最具有创造性的工艺便是“唐三彩”和“釉下彩”。

饮器制造工艺颇为丰富,例如唐朝出现了陶瓷技术,贵金属与瓷器的结合出现“唐三彩”,其色彩纹饰变化无穷、五彩斑斓。“唐三彩”对国内外同类艺术也有巨大影响:传到朝鲜以后,当地工匠在其基础之上改制成一种新彩陶,名日“新罗三彩”;同时期日本仿制三彩也得到成功,称为“奈良三彩”。在开放的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波斯的琉璃器具制作与唐朝工艺技术的交流,出现了符合唐朝样式的琉璃茶具、琉璃制造的茶碗和茶托。当代出土的唐朝水晶八曲长杯虽然不是使用本土技术制作,是由工匠制作,之后有唐朝工匠效仿。可见,技术的提升使唐朝的饮器材质有了更为丰富的变化,逐渐抛弃隋朝以前的青铜为主的饮器设计制造风格,引领了新饮器的设计风潮。

2宋代饮器演变路径成因与特征

2.1儒家当道带来的雅致造型

宋代社会文化以其丰韵的内涵和持久的活力在中华文化史上熠熠生辉,而对于饮器的独特审美也因此在饮器变迁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时期中,宋代饮器造型大多大小适中,其纹路装饰简约明快、形式质朴、和谐连贯,深藏儒家哲学韵昧,但其色调相对单一,以单色自然花纹为主,较之于唐代唐三彩、金银制器,显得有些过于素净。其原因在于唐宋朝代更迭带来社会文化变迁,儒家文化逐渐当道为宋代主流社会文化的發展带来强劲的动力,唐代文化向宋代文化的转变,其政治结构、经济体制、文化导向也在转变。饮器也由相对开放、相对外倾、色调浓烈的唐代饮器风格,逐渐转为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宋代饮器风格。

宋人日常器物上没有过分的纹饰,也少有繁复的雕刻,造型在富足的生活中追求自然美,饮器造型也钟情简洁之美。宋代瓷制饮器往往没有铺天盖地的纹饰,也没有母鸡带小鸡的和乐景象,其让人最为欣赏的是气韵。通过形态简洁、纹理线条舒缓以及色泽含而不露,使人感到内蕴的温厚、内敛与恬淡。随着科举制为宋朝输送了大批有创造力的文人墨客,大规模的录取使得宋朝形成一批新中产阶级,使得消费升级,把唐朝出现的繁华景象带到平民阶层,宋代文人阶层的审美趣味也开始趋于“平淡”,这也对宋瓷造型设计影响深远。例如定州白瓷碗圆润如玉的造型赋予植物纹样,给人以雅致的感觉。

宋代瓷器造型多以实用功能为主,不会过分装饰,显得更为质朴和刚劲,从宋瓷整体造型上来说,宋瓷不仅注重器物的材质和釉色,还注重其内在美。饮器的颜色多为青色和白色,青瓷像翡翠,例如“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白瓷的色泽像光洁的玉,例如“既质玉之质,复白雪之白”。随着窑口的大量普及以及继承吸收儒家当道的雅致朴素审美偏好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成果,使得饮器制造工艺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这多体现在饮器的造型与工艺方面。在宋代大的时代文化背景影响下,宋瓷的饮器造型在“官”与“民”两个阶层的共同影响下呈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

总之,宋代中后期的饮器大多在比例、尺度、形状和色泽上给人委婉之美,含蓄、质朴的造型呈现其天然素净的一面。饮器表面细润光滑、胎薄质脆,与彩陶相比,少了些色彩,多了些儒家哲学的朴素韵味,简单的造型也给人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2.2茶道盛行带来的审美转变

由唐入宋以来的早初期,宋代农业生产技术较之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粮食作物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比例下降,需要种植更多种的经济作物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茶叶种植行业便开始蓬勃发展,也使得茶叶产量上升价格下降,民间百姓也能品鉴,茶道举国盛行。茶文化的盛行对宋代饮器的发展变迁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人喜用“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因此,宋人喜用的饮器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耐高温、导热慢,能凸显茶汤的乳白,适合点茶。宋人称喝茶的饮器为“盏”,宋代代表汝窑所产的五光十色的饮器并不能代表当时的主流审美观,因“斗茶”游戏风靡当时,只有黑色瓷器才能衬托出白色茶沫,所以原本在唐朝时期青瓷、白瓷争锋的格局,被黑瓷所取代。例如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最为出名的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因此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合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宋代的一些文人墨客也写道一些句子形容它的纹样变化,“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总的来说,宋朝民间喝茶饮器喜爱的形式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的,喜用黑色,相较于唐朝喜用青瓷、白瓷,多以植物纹样装饰为主,宋朝饮器装饰纹样喜欢取自大众阶层的生活,符合大众的民俗风情。

3总结

从陶制器皿到青铜器再到金银制、瓷制饮器,随着技术的发扬,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智慧。饮器作为历史中的一种文化载体,既具有物质的实用性,也是精神意识形态的寄托。从唐代到宋代之间饮器的造型、材料和工艺都在发生变化,在唐朝中饮器造型华丽、纹样丰富多彩,更多地作为财富、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来加以收藏和陈列,或用于祭祀、葬俗等重要的仪礼场合而赋予象征性。在宋朝中饮器造型雅趣朴实、样式标准,饮器能够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饮器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结合。而发展到现代,饮器的种类越来越多,材质也越来越多,饮器的发展变迁充分说明饮器不仅仅是一个器皿和工具,还承载着数千年历史,随着茶与酒的绵延不绝成了历史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道具,是人类社会文化和意识的缩影。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
法国社会文化对现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