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乐沁童心育人巧无声

2019-11-11 13:22叶梅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歌唱祖国育人

叶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1

[背景课例]湘艺版五年级歌曲《祖国印象》,旋律优美,情绪轻松活波,与学生共同的学习中如沐春风,在歌声中轻松、快乐、自由地体验产生共鸣,和学生随乐而歌、随乐而舞…….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情境和氛围让师生受到了心灵的又一次洗礼,歌唱我的祖国,吟诵我的祖国,绘出美丽的祖国,祝福伟大的祖国。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教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不但能益智,而且能以美辅德,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

一、“德”与“乐”沁入童心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可以用声音塑造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毫无疑问,聆听是音乐活动最初期的表现,也是感受和探究音乐的前提。人们只有通过听觉器官仔细聆听,才能进一步感受音乐、体验、感悟、鉴赏音乐进而去创造音乐。只有通过聆听,声音才能将刺激的信号传递到人的意识中去。不同的音响刺激,又会得到不同的感知。因此,聆听教育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启蒙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聆听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整个教学的主导由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三大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聆听,再聆听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感知,感悟,培养了善于聆听,安静聆听,静心思考,优秀听众的品质。

在创造音乐的过程中音乐弥漫着课堂。学生在唱中听、唱中想、唱中练,从而区分正确和错误的演唱。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这样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学生展示,创造音乐的环节,引导他们不仅能做个优秀的表演者,还能做个文明的听众。养成专心聆听他人的演唱、倾听他人的发言、欣赏他人表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接纳和欣赏他人的好品质。

二、“德”与“情”育人巧无声

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音樂课《祖国印象》的教学充分渗透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注重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在教学中,我始终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通过三个主题的展示:歌表演、诗朗诵、做祝福卡片,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鲜明的学科特色,三维目标达成度高。“诸育德为先”,音乐作品恰恰是抓住这一规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音乐善于表现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德”与“情”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塑造学生优秀的品质。

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让美“随乐沁童心”,让德“育人巧无声”!

参考文献

[1]翁葵.论歌唱艺术中不同唱法的嗓音运用及其特征[J].艺术探索,1998(s1):136-141.

[2]张文婷.让音乐课成为学生歌唱的舞台——如何培养中学生在课堂中自信大胆地歌唱[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6(19):118-119.

[3]张一波.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20):61-61.

猜你喜欢
歌唱祖国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