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添朝
【摘 要】近年来,学者热议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着培养方向与相关专业区分不大、课程内容雷同、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等问题。本文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现存问题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社会体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势在必行,在体育学各专业竞争激烈的现状下,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有效平台,是提高该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1
前言
自1993年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创办以来,全国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230余所,办学规模已接近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成为我国高等体育专业中的主干专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家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面对如此形势,各高校应该加强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从而能更好的把握住就业机会。
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现存问题
1.生源质量问题
近些年来,高校体育专业逐年扩招,导致生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对招生没有严格的把关,学生的基础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对教学的设计和进度的安排造成了一定影响,导致基础好的同学得不到施展和提高,基础一般的同学对课程兴趣程度不足。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中还是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传授方式,教师没能很好的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没能达到因材施教,不去扩宽自己的知识层面。在教学中,学生由于自身能力欠缺无法根据讲授的内容提出相应问题,对体育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毕业,没有对自己职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其原因在于对自身学科的认知不清,不够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
3.训练设施不完善
由于各高校对体育专业的重视程度不一,负责学校体育专业的主管领导不能主动认识到社会的需求。许多高校的体育训练场地很差,训练设施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设施的陈旧与不足阻碍了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训练。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很难发挥出正常的训练水平和提高自身对待训练的兴趣,从而使训练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正确认识现阶段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对于人才培养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完成教学课时使学生可以顺利毕业。很多高校只追求毕业率,以及对下一届招生工作的宣传,忽视了学生的前途,扭曲了高校办学的真正意义。学生不会正确运用学到的知识,没有创新能力,没有社会适应能力。所以,正确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5.就业没有优势
一直以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真正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员较少,改行易业现象较为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脱节是主要原因。论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比不上体育管理专业和体育经济专业的学生,与综合性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更存在较大差距。论术科,技术能力比不上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从而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不仅能让学生提前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参与实训过程中学生既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者,又是基地运作的管理者。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可得到充分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训基地的锻炼过程会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到体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能力提高了,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好地发挥。
2.合理的资源整合
全国体育场馆普查数据表明,学校体育场馆占据了我国体育场馆的大部分。近年来,高校在全民健身政策的引导下,大力开放了体育场地供大众健身所用。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或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企事业单位运动会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更为重要的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可参与到比赛你的策划、筹备、组织、裁判、辅导等工作,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3.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助于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教学为了实践,实践促进教学,相辅相成。学生在实训基地培养中,教师也融入了其中,为更好的根据社会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供了平台。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强化体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实训基地锻炼期间,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予以解答并开展科研活动为大家提供选题和案例,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每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校级、省级课题,并给予资助。也可让学生参与到老师们的教学改革科研项目中,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训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兼容并举,实现双赢。
三、结语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各高校的重要使命,顺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才能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的价值。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需要高校加强与社会教育机构、企业合作,扩展大学生就业的渠道。还需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加强自身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树立正确的实训就业觀。同时,在实训基地的帮助下深刻认识到自身就业方面的不足和就业能力的缺乏,加强对工作经验的积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5(3):88-90.
[2]王雪冰等.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验教学、实训、社会服务一体化研究[J].体育科技,2016,5(1):145-146.
[3]魏明鑫,叶飞凤.基于“新常态”视角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创业形势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3(3):60-61.
[4]周进国.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6,3(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