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馨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从客观现实出发,从世情国情出发,创新思维,勇于探索,于理论创构与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深刻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本质规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蕴含着深刻的逻辑内涵。其中,立足于当代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构的发生逻辑、坚持法治思想,确立“最严格”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路径的实践逻辑、坚守民生福祉的执政担当,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民生的价值逻辑,共同构成其理论体系的三大逻辑内涵,为其整个思想体系的现实展开提供强大的逻辑力量和内源动力。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
中图分类号:D64;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9)03-0005-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从客观现实出发,从世情国情出发,创新思维,勇于探索,于理论创构与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深刻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本质规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形态与当代在场,蕴含着深刻的逻辑内涵,为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步伐、启示人类文明发展走向,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一、根植于当代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构的发生逻辑
习近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构的立足点是为破解当代实践难题。当下纷繁复杂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其理论创构的现实基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守其理论创构的阶级站位和价值立场,确立其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内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内涵的本质特征;同时,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创新运用先哲生态智慧,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内涵的民族底色。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为当下理论创构确立逻辑主线和价值立场
思想理论,作为思维活动的成果形态,必然贯穿着认识事物所需的特定的逻辑主线;其作为上层建筑,必然蕴含意识形态层面的阶级立场。唯物史观不仅为解密人类文明发展史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认识论基础,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提供逻辑主线,使之成为全面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共性、规律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谋求人、自然双重解放的理论诉求彰显其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和坚定而深刻的生态立场。习近平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构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唯物史观深入剖析环境问题;恪守马克思主义者的阶级站位和阶级立场,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不动摇。
第一,习近平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解析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认为青山绿水的存在意味着丰厚自然财富的持有,提出著名的“两山论”。从人类文明兴衰史的宏阔视野出发,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科学论断,在此基础上,逻辑地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观点。这些新思想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观点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理论创新发展,拓展了唯物史观的生态内涵。
第二,习近平呼吁要从幸福民生的角度看待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提出“环境民生”论。倡导通过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人民对日益美好生活的向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民生的价值旨趣。同时,习近平认为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无可回避的共同挑战,威胁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呼吁世界各国摒弃狭隘的国家生态安全观、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既是对自我封闭单子式共同体和干涉主义依附性共同体的批判与超越,更是对21世纪包括全球生态关系在内的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深刻总结,为推进解决生态问题的国际合作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些新思想理论的提出,昭示了习近平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构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阶级立场、以世界为整体场域的宏阔视野,彰显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素养与价值自觉。
(二)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辩证扬弃先哲生态智慧,为当下理论创构厚植精神命脉和民族底色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的重大关切。由于西方大国首先遭受其害而被迫率先应对,形成了以现实生态治理绩效为基础的西方生态话语模式。从本体论视角审视西方环境保护现实境遇,其根植于主客体二分法的思维特质、非伦理本位的文化传统无法涵养出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实践中,其局部的“绿化”未能为破解人类生态问题提供普适答案。
中华文化作为唯一延绵至今的古老文明,蕴含着超越时代局限、值得今人珍视的生态智慧。以伦理为本位、以辩证思维为特质的中华文化蕴含着深刻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生态思想资源,成为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自信的传统依据。但置身于当代社会理性审视积淀于农业社会的生态理念,其必有被历史淘汰的部分。如何甄别扬与弃的范畴?习近平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對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1]为此,习近平身体力行,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科学对待传统生态文化,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本质范畴,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应物变化、与时迁移的生态内涵,助其时代自新与当代复兴。
例如,习近平深入把握我国传统整体主义生命观对人与自然复杂性、系统性关联的深刻揭示,创造性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论,创新实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体制机制;把握“尽物性”传统伦理观对自然万物的呵护与尊重,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生态保护理念;把握“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倡导,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这些新思想理论的提出,显示了习近平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精神与话语形式,对传统生态文化进行时代改造,推动其时代转化与创新发展,使传统鲜活于当下,提升其当代影响力、感召力,实现“通古今之变”的实践探索,彰显了习近平厚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精神命脉和民族底色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富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期。与经济体量扩增相伴随的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生态”一词,表明党中央已意识到环境本身作为问题的存在。但环境保护依然服务于发展民生的逻辑范畴。保护环境是为了更好协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属于工具理性的历史地位。这种逻辑在1989年《环保法》从立法理念到内容规定都可见一斑。“环境是生态,关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基本共识。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发展民生得到全面保障。当生存民生、发展民生得到保障,幸福民生便凸显为主要诉求。而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成为幸福民生的短板。民众对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绿色生态产品、保持健康长寿的意愿日益强烈。习近平深刻把握民生诉求,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在此時代背景下,“环境是民生,关乎人民幸福”成为党对环境问题的新认识。这不仅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内涵的时代新把握,更表明环境本身已成为党为民生奋斗的价值追求目标,而不再只是达成民生内涵的手段,体现了党对“环境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把握经历了一个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认识转变。
(二)以环境民生为方向坐标确立生态文明建设举措的重点范畴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推进都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确立工作的主次结构。抓住主要矛盾,确立重点工作,以主要矛盾的解决、重点工作的开展来带动全局,推进全盘工作的顺利实施。这是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精髓。但依据什么样的原则来研判事物的主要矛盾、重点问题,既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更是个价值立场问题。党在治国理政的历史进程中,历来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关联的问题视为主要矛盾,列为工作重点。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将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确立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内容,将“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0]与我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之间的差距确定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主要矛盾,提出“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11],“要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12]为此,政府相继颁布实施“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制定新《水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启动《土壤污染防治法》拟定工作,在实践层面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矛盾的解决和重点工作的完成,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环境民生为方向坐标的价值逻辑。
思想理论的逻辑内涵决定其科学品质及历史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之所以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合作、人类文明发展走向提供深邃的哲学方法论启示和科学的行动指南,根源在其是一个蕴含着深刻逻辑内涵的科学体系。其中,理论逻辑是核心,奠定其整个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石。实践逻辑是手段,是达成该理论逻辑深入解答、有效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实问题的联结桥梁。价值逻辑是方向,规范着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三大逻辑内涵是一个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构成其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源头与理论基点,为其现实展开提供强大的逻辑力量与内生动力,展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竭力推进生态文明历史生成的崇高理想与务实精神,体现了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践创新力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力。
参考文献: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2,235.
[2][10]十九大报告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50.
[3][6][11][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9,12,84,8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5.
[7]刘起军.中国共产党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与经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2):6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9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责任编辑:许永兵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a new era thought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formed in the great process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leading the whole Party and people to comprehensively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o innovating and exploring from the objective reality, the world and domestic situation.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reflects the natur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hich contains profound logic. Leading by Marxist theory, based on contemporary practice and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logic of Xi Jinping constructing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dhereing to the thought of rule of law and establishing institutionalized path of "the stricte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practical logic, uphold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people's well-being and building people's environmental livelihood throug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value logic, which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three major logical connotations of it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ovide powerful internal motive force for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its entire ideological system.
Key words: Xi Jinping, the thought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logic, value 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