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
“农,天下之大本”,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持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开创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强保障。
70年来,党领导亿万农民“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进行了不懈探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引导农民走农业互助合作之路,初步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其间,农业农村发展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依然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最重要贡献,为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了最有力支撑。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40多年来,农村改革渐进展开、持续推进。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到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从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到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从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取消农民工就业限制,到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从统筹城乡发展,到构建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探索开展村民自治,到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农村改革持续发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基本确立,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宅基地“三权分置”探索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征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产权制度逐步形成。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者补贴制度,中国特色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完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农业农村工作提升到历史新高度。
70年的农业农村发展成就辉煌。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呈现。
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提高到2018年的13158亿斤,增长4.8倍;人均粮食产量由209公斤上升到472公斤,增长1.3倍。目前,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自给率均超过98%,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碗里主要装中国粮”的要求。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对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村貌。 近年来,昆山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加快美丽镇村建设,深化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活力增强的良好局面。
主要农产品供应丰富充足。经济作物方面,2018年棉花产量610万吨,比1949年增长12.7倍;油料产量3433萬吨,增长12.4倍;糖料产量11937万吨,增长41.1倍。畜产品方面,2018年猪牛羊肉总产量6523万吨,比1952年增长18.3倍;禽蛋产量达3128万吨,比1982年增长10.1倍;牛奶产量3075万吨,比1980年增长25.9倍。水产品方面,2018年达到6458万吨,比1949年增长143倍。目前,我国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总量充足,品种丰富,极大丰富了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跃升。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2018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10.2亿亩,比1952年增长2.4倍。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亿亩,完成9.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2年的18.4万千瓦增加到2018年的10.0亿千瓦,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生产实现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95%,创新了一大批基础前沿成果,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长足进展。新中国成立后较长时间内,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资源环境保护利用,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耕地利用强度降低,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规模扩大到3000万亩,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取得积极成效,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升到24.3克/公斤,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8。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双下降,2018年全国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为5653万吨、150万吨,分别比2015年下降6.1%、15.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农用地膜回收率达到60%。渔业资源养护不断加强,实现主要江河湖海休禁渔制度全覆盖,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天然林资源保护、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全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2.96%。
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竞相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提升、供应链不断完善。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2.2∶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7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305亿元。
农民生活极大改善。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40.0倍,年均实际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比1949年实际增长32.7倍,年均实际增长5.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0.1%,比1954年下降38.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生活方式走向现代时尚。特别是农村减贫成就巨大。按现行标准测算,1978—2018年,农村贫困人口由7.7亿人减少至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7.5%下降至1.7%。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2013—2018年农村累计减贫8239万人,10个省份农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0%以下。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是2012年的1.99倍,年均实际增长10.0%,比全国农村平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中国精准扶贫新理论、新实践,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以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截至2018年底,99.6%的乡镇、99.5%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99.1%的乡镇、96.5%的建制村通了客车,61.9%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99.5%的村通电话,82.8%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8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65.3%的户所在自然村实现饮用水集中净化处理。2013—2018年,83.6%的户所在自然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提高34.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比重达到56.0%,提高20.4个百分点。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强化,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建设,农村社会呈现和谐安定新气象。
70年不懈奋斗,农业农村发展的经验弥足珍贵。最根本的是坚持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优势和旺盛活力不断彰显。70年来,我们党与时俱进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持之以恒加强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赢得了战略主动。
一是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功经验的最集中体现。70年来,这一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实践证明,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最坚实的政治保证。
二是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我国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70年来的实践表明,凡是注重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根本利益的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就会迸发勃勃生机。各个时期农业农村涌现的新生事物,无一不是在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把及时总结提炼基层经验作为行动自觉,使其上升为国家政策,指导全国实践,农业农村发展才取得巨大成就。堅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农业农村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三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很长一段时期,由于体制僵化、机制不活,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几乎陷于停滞。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始终牢牢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制胜法宝。坚持改革创新,既是农村改革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必须始终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四是坚持加强支持和保护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发展农业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70年的发展历程反复印证,只要农业出现问题,经济发展就要出现困难,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威胁。21世纪以来,中央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支持保护农业,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支农助农,加强农业法治建设,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保障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为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了主动。实践证明,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经济社会越发展,面临的困难越多,越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五是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社会理想。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一定时期内出现的政策偏差,我国的工农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没有根本消除。21世纪以来,我们党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地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延伸,使农业农村农民更多地分享到现代化建设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实践表明,只有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才能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