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就是人们日常居住的房子,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气候,民俗文化都各不相同,所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风格上和工艺做法上都有较强的地域性。比如山区、丘陵地区的民居建筑都是依地形而建;江南水乡的民居建筑多是临水而建。西北地区有窑洞式民居,福建地区也有土楼式民居。
宫殿建筑顾名思义就是供古代皇帝处理朝政和满足居住功能的院落式建筑群。目前中国保存完好的宫殿建筑就是明、清两朝的宫殿。
何为礼制建筑,通俗地讲就是古人用来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礼制建筑又分为坛庙建筑和祠堂建筑,例如北京的天坛(祈年殿)、山东曲阜的孔庙、山西的晋祠、湖南的屈原祠,以及宗族的家祠和家庙。
宗教建筑就是人们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比如佛教的寺、塔,道教的庙观等。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可分为三类:私家园林(例如扬州个园、苏州拙政园)、皇家园林(例如承德避暑山庄)、风景园林(例如西湖苏堤六桥、三潭印月)。这些园林巧妙地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使得山石流水处处生情,意境无穷。
陵墓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较为特殊,古人有着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所以普遍重视丧葬,尤其对古代皇帝而言,陵墓的修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又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了一体。
中国古代设施性建筑主要分为:城市建筑(城墙、城楼、钟楼、鼓楼等)、军事防御设施(北京八达岭长城、河北山海关长城、甘肃嘉峪关长城等)、水利设施(堤岸、堤坝等)和交通水运设施(桥梁、码头等)。
除了以上七类建筑,其余古建筑都归为其他建筑,其中包括会馆、驿站、粮仓、书院、學府、牌楼、牌坊等。
翼角属于屋檐的转角部分,是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创造,因向上翘起,舒展如鸟翼而得名。翼角常用在凉亭、阁楼、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檐转角处。
中国古建筑具有三段式特征,即屋顶、屋身、台基。通俗来讲屋顶就如人的头部,屋身就像人的躯干,而台基就似人的双足。台基是建筑的底座,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避水浸、防潮湿,除此之外,还有稳固屋基和衬托建筑主体美观的作用。
木装修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至天花板,下至木桌木椅、木门木窗,屋子的里里外外,都随处可见木装修的身影。此外,传统的木装修无论在工艺技术还是艺术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
中国传统式庭院由若干个独立建筑和一些走廊、围墙环绕组成。庭院的布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称布局,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重要的房屋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横轴线上。比如北京故宫和北方的四合院就是采用了对称布局。另一种是非对称布局,主要在园林型庭院和居住型庭院中呈现,非对称布局的形式比较灵活、自由,在建筑组合上也不受任何条件限制。
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朱户(纯朱色大门)在古代是权贵、权威的象征,寻常百姓是不能乱用的,即使是诸侯、大臣也需由皇帝准许后方才能使用。《韩诗外传》中就列举过九锡(锡:cì通“赐”是指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其中朱户排第六。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而古建筑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