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赢

2019-11-09 13:39布罗尼斯瓦夫·科莫罗夫斯基
友声 2019年3期
关键词:波兰

布罗尼斯瓦夫·科莫罗夫斯基

编者按

2012年4月,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至今合作平台已形成1+17领导人会晤模式。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多领域务实交流与合作稳步发展,各方收获颇丰。

中东欧各国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同中国有着密切的传统交往。今年是中国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阿尔巴尼亚等7国建交70周年。《友声》将在这一期为读者朋发们刊裁一系列文章,反映中国同这些国家建交70年来友好历程中今人感动的点点滴滴。

中波建交七十周年,有太多值得深思:我们取得了如何的成果?身处何处,又将往何方?

七十载春秋漫漫,犹如人生长旅,难免曲折起伏。中波两国曾经享受过无间的合作,也曾经因为贵国或我方的内因等等诸多因素而遭遇坎坷,关系一时恶化,或者滞步不前。当然,地缘因素在其中也或施有影响。

诚然如是,我们始终记得两国关系美好的开端。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颇有首创性的全日制留学生交流项目,以及自彼时起的经济合作,特别是两国合资的中波轮船公司(Chipolbrok),不可不谓之为两国关系的象征。历史上由于与俄关系的复杂变迁,曾导致一部分波兰人侨居于哈尔滨、满洲里(东北)。但如若论及波、中两国真正地彼此认识、相互了解,还是要从这时说起。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两国之间的人员与文化往来虽曾有过中断,但始终保持稳步增加之势,诸多杰出外交官员为保障并延续这样的交流而贡献颇丰,我们应当为此而感到骄傲。特别值得提及的是1955年至1964年间长期驻波的中国大使王炳南。王大使后来成为中国外交部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高层政治领袖之一。正是在他的任期内,美方在华沙皇家浴场公园的梅希莱维茨基宫与中方进行了数次非正式会谈,基辛格后来的回忆录对此也有记载。此外,波兰大使维托尔德·罗德金斯基也是波兰人不得不提的名字。他离任后所撰巨著《中国的历史(History of China)》至今看来仍意义非凡。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自彼时起,两国互派之外交使节均具备东道国留学背景且通晓彼国语言。

战略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与波兰各自遵循了不同的转型路径。波兰与同地区许多国家一样,在1989年迎来系统性剧变。而中国的改革始于1978年12月,背后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巡”期间将改革扩展至政治领域,讓泱泱大国拥抱全球化,对外资开放其市场。

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在朱镕基1991年至2003年任副总理以及后来任总理期间大幅提速。朱忠实地执行了邓的意愿。中国先是成为世界工厂的总装配线,继而于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由此获得了额外的增长动力,在本世纪头十年成效尤显。

加入世贸组织于中国之意义诚犹如2004年5月加入欧盟对波兰的推动。我们借此最终克服摆脱了长达半个世纪以来欧洲大陆被铁幕一分为二的困境不幸。中国凭借自身努力,通过参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而得到快速发展,改善民生福祉;波兰也像中国一样,通过加入欧盟而迅速找到了进入现代化经济高速增长的伟大锚点重大关口。中、波两国均被视为各自区域内在近年取得巨大经济成功的突出典范。当中国成为亚洲增长与发展的领军者时,波兰也成为了欧盟之中唯一没有在2008年危机过后陷人衰退而始终保持高增长乃至最高增长的成员国。

因此,当我在2011年12月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时,毫不怀疑中国以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快速增长的角色完全有理由将双边关系带至下一个战略层面。访问期间与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以及时任双边经济论坛的联合主席也是下一任总理的李克强等中方诸位主要领导人的会晤,让我清楚地意识到,两国合作的全新前景正在铺展。

此次访问期间达成的多项协议中,两国首都间的直航于2012年6月实现通航,由双方的航空公司——波兰国家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运营。开通直航在各个方面意义深远,仅就加强彼此间人员交流而言,就十分有助于消除因缺乏相互了解而一直以来影响彼此关系的主要障碍。中国民众可能从学校听说过肖邦、哥白尼、玛丽·斯卡洛多斯卡·居里这三个波兰名字,而为波兰民众熟知的中国名字恐怕也仅仅是孔子、老子和孙子而已,至多还有近几十年的一些中国领导人的名字。显然,对双方而言,仅此如此肤浅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为什么两国在高等教育机构和学术界之间的合作至为重要的原因。不仅是这一合作通过两国间签署协议相互承认高等教育文凭及职称而得以加强,同时,地方政府层级的协同努力对合作而言同样更具特殊意义攸关。2013年,在我的推动和中方合作伙伴的深度参与下,首届波兰一中国地方合作论坛在格但斯克举行,并成为双方地方政府代表交流的固定机制。2018年在波兰罗兹市举办的第三届论坛更是充分表明了地方政府间实际性沟通接触的必要,因为地方当局与公众密切合作联系着社会各界,对并直接接受社会各界的其决策结果直接负责的监督。

双方间的往来当然是越多越好。从波兰本国角度讲,尽管在出口产品总量上居首的仍是波兰铜业集团等的铜矿出口,但直航无疑会对在出口企业数量上占众数的波兰中小企业有所激励。

波兰是中国愿景的一部分

很快,两国关系接下来的一系列发展欣然印证了我在访华期间的种种期待。2012年4月,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到访华沙,并宣布与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开始“16+1”的新合作模式。而后的2016年,同样是在华沙,习近平主席的来访将两国关系提升至最高级别,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波兰至此成为中国在全球最密切的合作伙伴之一。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借“一带一路”倡议继续深化并扩展“16+1”模式。在这条以中国为原点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而连接欧洲的新陆上丝绸之路上,波兰作为沿线国家在此地缘战略项目中可以发挥的角色显而易见——作为这条路线上的重要站点,有望成为由此向欧洲各个方向辐射发散的通讯枢纽。既已开通的“蓉欧快铁”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成都一罗兹(库特诺)的铁路连线确保了从中国进入波兰乃至西欧诸国的大宗货运。

必要承认的是,事情的发展确未能尽如最初的计划。双方不同的管理理念致使各自在市场管理中表现出截然的差异(于波兰而言,这也取决于其欧盟成员国身份)。两国的现行规则和模式之间难免有别,彼此因而需要更好地相互了解和互相适应。

与此同时,在“16+1”,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内的部分盈利项目上,一个甚为普遍的说法是:这些项目多半优先考虑让中国公司获利。我们也需要对这一指控予以回应。我们需要打消这一顾虑。

中国的发展潜力有目共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以来,在除各种商品出口之外,也在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和科技出口;而波兰日业已成为欧洲大陆第六大市场,其潜力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鉴于前文提及的地处“一带一路”陆路走廊沿线的地理位置,两国的未来合作可谓前景可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成功就是能水到渠成。双方仍需继续努力,确保双边关系快速和谐发展。固然潜力已备,意志与愿景仍不可遗缺。尽管近期局势并非全然有利,甚至于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出现了动荡乃至贸易战的威胁,但越是在艰难时期,越是有更多理由要加倍努力。不仅不可拱手将既已取得的成就付诸流水,更要尽力确保未来的合作建诸坚实的基础和理由。

在过去经过四十年的转型中,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我在后来访问中国时,也亲眼见证了这番巨大改变。这一前所未有的成功令很多人为之钦佩,并因此而走向合作;同时,也不免招致一些人眼红生妒,并因之而加入竞争。尽管对此我们可能无力去改变什么,但是在我们波中双方来说,我们可以并且也应该尽最大努力确保双方充分利用全新的机遇,在潜在的合作中充分获益。

中国的成功可谓前所未闻,波兰的经济也正在蓬勃向好发展。从中,我们需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引用一句波兰人时兴的表达,即切不可一味埋头苦干把头埋在沙堆里,对周遭的变化视而不见。否则,后果只会是浪费了潜力或辜负了机遇——对此,波兰人也有一种说法,叫做“挺枪挑战风车”的唐吉诃德——徒劳而无功。

诚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波、中双方仍需继续彼此学习,增进相互了解。

猜你喜欢
波兰
在此消彼长中幸存的波兰
进军波兰
波兰工业展
波兰睡眠研究会
波兰Opasly Tom餐厅
在波兰,遇见地下仙境
波兰调解制度
13张颠覆认知的讽刺画
ERTMS 2级系统在波兰投入应用
波兰稳定战局的努力为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