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说出成千上万句话,但是说话并不是简单的事—共有200块肌肉及10多个器官参与“说话”这个动作。
大脑发号施令
大脑接收到别人的提问时,负责语言的“韦尼克区”就会准备回应问题的答案,然后把信息传送给“布罗卡氏区”—那里会把信息从神经线传送到其他说话的器官。
肺是人类的风箱
声音能通过空气进行传播,我們用嘴巴发出声音时,也需要空气。我们的肺部下有一组称为“横隔膜”的肌肉,可以帮助肺部吸气和呼气。当空气从肺部流出时,就有点像我们一手捏住气球口(稍微留一点空隙),一手挤压气球,挤压的力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响亮。
声带是声音工厂的核心
为什么我们不像气球,只发出“嘶嘶”的声音?当空气从肺部流至喉咙时,就会遇上两片声带。空气从两片声带中经过时,声带就会振动,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高就越高。成年人的声带每秒可振动100-150次,而儿童的声带则每秒振动400次。
共鸣箱:喉咙、鼻腔和口腔
空气经过声带后,还未形成我们听得懂的话语—只是一些低沉含混的声音。这些声音要穿过喉咙、鼻腔和口腔,才会变得响亮。喉咙、鼻腔和口腔就像吉他的音箱,可以改变音色和声量—音箱越大,声音就越低沉。
没有嘴唇和舌头,就不能说话
舌头向下、向上或向前;双唇分开或合上,是发音清晰的关键。我们自小已经习惯,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纯熟地改换嘴唇和舌头的姿势,表达我们的想法。
手口并用,增加说服力
我们说话时,大脑会根据说话内容,加上表情、手势,而这些动作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刻意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