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惠明,王斐兰,曾 靓
(福建商学院 国际经贸学院,福建 福州,3500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这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客观环境、结合中国现实发展条件做出的重大判断,深刻体现了经济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特征。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比较优势基础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加上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使得迎来70周年华诞的中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改革开放再出发。在此背景下,福建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构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包含显著的“阶段论”思想,因为一国或地区开展对外经贸活动必须依托特定现实条件,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达成既定目标后,当现实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就必须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开放型经济也就推进到新的阶段。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明显看到其阶段式渐进发展的特征。福建作为我国沿海省份,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家“海防前哨”的重要角色,到20世纪70年代末,福建虽然和外部世界保持种种联系,但是经济发展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直到1979年,福建被批准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80年厦门成为经济特区,由此拉开了福建对外开放的序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福建从“海防前哨”发展成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回顾每一个历史阶段,福建都紧紧把握机遇,高度契合党中央的重大改革措施,不断推动开放型经济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1.酝酿准备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是福建对外开放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外部的军事挑衅和威胁,福建一方面肩负着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重任,另一方面在党中央领导下积极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但福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1978年福建全省GDP仅为65.85亿元,全国排名第23位。这一阶段,由于对外贸易受制于国家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仅作为经济发展的补充手段,其作用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福建经济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直到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日本、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迅速改善。在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下,国家开始酝酿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福建作为沿海省份,即将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2.探索起步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1979-1991年是福建对外开放的探索阶段,开放的定位是打破封闭、半封闭状态,打开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通道。福建对外开放以“点”状开放起步,通过设置厦门经济特区打开窗口,之后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开放。1984年,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同年,福州也被批准成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闽南厦漳泉地区的11个县市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扩大到34个县市。90年代初,福建对外开放全面铺开,沿海城市通过建立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台商投资区等继续提高开放能级,内地山区对外开放的扶持力度加大,南平、三明、龙岩和宁德部分县市相继列入沿海开放区。至此,福建由沿海到山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3.快速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加入WTO之前。1992-2001年是福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践阶段,开放的定位是完善布局,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随着开放政策在福建全面铺开,“先行一步”的优势日益显现,福建以各种开发区为载体,外向型经济的体量扩张明显,主要经济指标排在全国前列。1993年,福建外贸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100.4亿美元,排在全国第六位;2000年达到212.2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了111.35%。利用外资方面,1992年福建实际利用外资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1995年登上40亿美元的新台阶,2000年跃居全国第三位[2]。“走出去”以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为主要形式,在这一阶段突破了亿美元的大关。
4.强劲发展阶段,从加入WTO到党的十八大。2002-2012年是福建开放型经济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阶段,开放的定位是与国际接轨,科学统筹,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福建主动适应新形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一是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速度持续增长,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二是资本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42.5亿美元,2008年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100.25亿美元,2012年发展为121.85亿美元,接近2001年的3倍[2]。三是区域性合作更加多元化,突出对台,深化港澳,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抓住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契机,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积极拓展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四是促进开发区功能升级,优化与扩大开放相配套的营商环境。
5.转型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后。2013年以来是福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阶段,开放的定位是培育新优势、构建新体制、形成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加上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开放型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外贸外资等传统开放指标回落。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党中央明确提出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发展。由于福建在中国对外开放全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赋予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等一系列重大使命和任务。这一阶段,福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聚焦补齐短板和不足,通过开放倒逼改革,带动发展,面向全球对接先进理念、先进生产力和先进要素,不断提升对全球优质资源的吸引力和聚合力,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蓄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能否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状况。Eeckhout等[3]学者曾指出,各国和地区的长期增长率按照人均收入水平高低会呈现“U”型特征,即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或较高的国家,其经济长期增长率常常相对较高;而人均收入水平中等的国家,其长期增长率反而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从比较优势角度可以解释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一般劳动力资源丰裕且成本低,可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一般资本和技术资源丰裕,可以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二者都能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受益者,从而具有长期高增长率。而人均收入水平处于中等阶段的国家两种比较优势均不突出,因此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相对获益较少。这种解释可能不够全面和准确,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因此,当一国或地区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时,往往伴随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产业尚未建立的情况,此时转型发展是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时期。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提出的国别收入分组标准,人均收入水平低于1 045美元为低收入组,人均收入水平在1 046-12 735美元之间为中等收入组,人均收入水平高于12 736美元为高收入组。2015年福建人均收入32 644元,约合4 946美元,从绝对数字来看,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当然,对于福建开放型经济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的判断不仅仅是基于人均收入水平这一表面数据,还应注意到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严峻挑战。
第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中心的发达经济体发展速度下滑,国际市场需求呈疲弱之势,发达国家重拾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尤其是2017年以来,特朗普政府频频挑起与中国等多国的贸易摩擦,使经济全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第二,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本质是由于上一轮科技革命的动能已近枯竭,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蓄势待发。当前,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即将引爆一场范围更大、层次更深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国都在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第三,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潜在竞争日益激烈。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融入经济全球化,一些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承载体,那些依托低成本优势的产业和产品生产环节逐渐“分流”到这些国家。福建作为沿海地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各类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大大削弱,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潜在竞争愈发激烈。第四,国内经济发展处在“量质转变”的关口。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放型经济如何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质量、效率、效益协调发展,是现阶段发展必须把握的主攻方向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阶段福建开放型经济进入转型阶段,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经验来看,都有一定的依据。但开放型经济转型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必须认清福建开放型经济经历了40年的开放发展,还累积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40年努力,福建对外开放实力显著增强,但与国内发达沿海地区相比,仍显保守。如表1所示,2018年福建对外贸易规模在沿海五省一市中处于倒数第一位,占全国比重为4.05%,与排名靠前的广东、上海、江苏差距甚远;外贸依存度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排名仍处于靠后的位置;实际利用外资额处于末流,外资依存度水平居中。可见,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仍不够充分,还有待形成大开放、大拓展的格局。
表1 2018年福建开放型经济与全国及沿海五省一市比较
Tab.1 Comparison of Fujian’s open economy with that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five coastal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2018
数据来源: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五省一市)。
福建虽然已形成从沿海向山区开放的格局,但是各地区之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山区落后于沿海,北部落后于南部。如表2所示,福州、厦门、泉州等省内较发达沿海城市,外贸和外资的发展都走在全省前列。尤其是厦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余地区,2017年厦门外贸额占全省一半以上,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同样是沿海地区的漳州、莆田和宁德对外开放处于后发状态,与省内较发达沿海城市有一定差距。而内地山区的南平、三明和龙岩2017年的外贸和实际利用外资仅分别占全省的4.41%和8.7%,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表2 2017年福建各设区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比较
数据来源:2018年《福建统计年鉴》。
福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受制于开放型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如表3所示)。主要表现在:(1)外贸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福建出口商品结构较低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少。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家具、箱包、玩具、塑料制品、纺织品、鞋类和服装这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全省出口总额接近40%;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近5年来始终不超过15%。另一方面,福建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发达经济体占全省出口市场的40%以上,还应大力挖掘与新兴国家的贸易潜力[4]。(2)服务贸易占比偏低。福建服务贸易的发展长期滞后于货物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小。2014-2018年,服务贸易额仅相当于同年货物贸易额的七分之一左右。(3)资本国际化结构不合理。福建的资本国际化发展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较弱(详见表4)。在利用外资方面,50%以上在制造业,且主要集中在加工和组装等低端环节,高端制造业相对较少;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始终低于制造业,且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等传统领域。外资主要来源为以港澳台为主的亚洲地区,来自欧洲和北美洲地区的投资极低,近年来仅占总额的1%左右。
表3 2014-2018年福建对外贸易主要结构指标(%)
数据来源:《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2018年)。
表4 2014-2018年福建资本国际化主要结构指标(%)
数据来源:《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2018年),《福建统计年鉴》(2015-2018)。
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软硬环境的支持。在“硬”环境方面,由于过去粗放式发展,福建面临土地、环境、资源等“硬约束”不断强化的困难。在“软”环境方面,福建各种类型的开放平台还未充分发挥出集聚、枢纽、承载和示范作用;营商环境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标准化和便利化程度低,信息、人才、税收、融资、流通环境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福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阶段的发展绝不是延续以前依靠扩大廉价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而是要立足于解决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不充分、不平衡、效益低下、竞争力不足等弊端,走上一条以创新为驱动,实现开放型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在具体实践中,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应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1.提高供给主体的质量。企业是开放型经济运行的主体,提高供给主体的质量就是要提高福建企业的质量。其一,在传统优势行业中培育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品牌知名度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以保持福建在关键领域和行业的竞争优势。其二,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通过强化人才、服务、激励等保障机制,引导更多的企业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其三,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惯性依赖,通过制定与世界接轨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和安全标准,倒逼落后产能的企业退出,从而整体提升企业的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
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推动福建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从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出发,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海洋高新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等重点产业[6]。发挥转型升级产业对开放型经济强大的支撑作用。
1.提高外贸竞争力,促进多元化发展。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福建产品向福建品牌转变,通过提高产品的无形资产和价值创造来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主动扩大进口,积极培育发展各类进口主体,通过扩大进口平衡进出口贸易,并获得福建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所急需的先进设备和关键技术。努力优化和改善出口贸易的国别结构,逐步改变出口过度依赖少数发达国家的问题。随着福州、厦门、泉州、莆田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积极采用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拓展出口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2.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的服务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世界经济竞争的重点已逐渐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变。福建要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通过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综合促进平台等措施,发挥服务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绿色环保的优势,扩大服务出口。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外资流向现代服务业,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3.鼓励企业“走出去”,提高资本国际化程度。鼓励福建企业更大步伐走出去,吸纳全球优质资源,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升海外竞争力。引导福建企业更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销售中心、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带动同行业企业走出去。注重对企业“走出去”进行规范性引导,帮助企业识别和规避海外投资风险;注重优化对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努力打造“福建投资”品牌。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福建致力于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各区市抢抓战略机遇,错位开放,完善布局,协调发展。福州、厦门、泉州作为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继续发挥领头作用,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发展,成为带动全省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其中,福州以新区、自贸试验区为依托,围绕互联互通、产业对接、人文交流等建设,打造成为辐射内陆、对接台湾、联通东盟的战略枢纽城市[7]。厦门以全面推进自贸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成国际化都市。泉州作为海丝重要门户,以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为目标,积极推进海丝新城规划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加大力度推动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成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交流的主体力量。漳州、莆田、宁德作为沿海后发地区,要大力挖掘港口资源,发展港口经济,继续拓展对台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外贸出口。南平、三明、龙岩作为内地山区要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项目,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对内联接的优势,积极承接省内沿海地区和相邻省份的产业转移,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成为福建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腹地。
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高能级的载体平台。目前,自贸区是福建探索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核心试验基地,发挥着示范带动、服务全省的作用。福建已经批准建设福州、厦门和平潭等3个自贸试验区,各个自贸区应立足本地经济发展条件,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自贸区优势,集聚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推动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实现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推动口岸经济和服务贸易发展;通过先行一步摸索和总结出高质量开放的相关经验,再辐射带动全省,共同实现质量升级。高新区、经开区、台商投资区等其他载体平台注重特色发展以突破同构化障碍,结合设立的初衷、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明确功能定位,合理布局产业,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推进产业高端化,促进“特色”创新要素集聚,以满足本平台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力争在相关领域成为开放型经济的领跑者。
发展高质量开放型经济需要构建一个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对外经贸行政管理体制新模式探索。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改善外商投资服务机制,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给予内外资企业统一的国民待遇。改革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降低商务成本,推进贸易自由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潜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扫清发展障碍,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以主动、优质的服务让企业满意。要依法严格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加强保护知识产权,让企业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积极构建稳定、公平、公开、高效、共赢的国际化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