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桠楠,王治轶,苏日古嘎,张 乐,李艳龙,程建伟,李永宏
(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生态旅游是一种“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福利,对自然区域负责并涉及解释和教育”的旅行方式,自1983年Ceballos-Lascurain[1]提出以来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我国天然草原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绿色畜牧业基地,但随着近年来草原放牧利用强度的增加,草地退化日趋严重,生产力下降,牧民经济效益受损[2-5]。降低放牧利用强度是恢复和保障草原生态安全的基础,但无疑会影响牧民的经济收入。发展草原的多功能性,开展多种经济活动,降低牧民对草牧业的依赖程度,是遏制草地退化、修复退化草地、达到草地生态安全和牧区经济繁荣共赢的必要途径。草原生态旅游作为兼顾生态保护和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草原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国外对草原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关注旅游对社区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显示,生态旅游可成为社区居民重要的生计活动[6],提高其经济收入,促进其收入的多样化和抗风险能力[7],并减少或消除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依赖[8];生态旅游也可能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并受经济繁荣萧条周期和旅游市场的季节性波动影响[9]。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一致结论是其对环境可持续性的促进,因为生态旅游不消耗资源即可获得经济利益,因而能够保持生态的完整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育[10]。当然,生态旅游开发不当也会破坏环境[11]。中国草原生态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涉及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和措施,及其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等[12-15];研究普遍认为牧民参与旅游业能够提高收入[15-16],但中国学者针对牧民参与旅游业对草原生态的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是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地区,但草原退化已严重影响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牧区的经济收入[17-19];近年来逐步兴起的草原旅游,似已成为牧区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然而,草原旅游是否是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生态旅游,尚无综合评价。鉴于此,本研究在该区域通过入户调查,比较分析开展与未开展旅游业牧户的经济收入和草地状况,了解当地牧民对草原生态旅游的认识,评价总结草原生态旅游的质量和问题,为草原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为草原畜牧和生态旅游管理优化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研究区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锡林郭勒盟,地理位置为 111°59′ - 120°00′ E,42°32′ - 46°41′ N,是典型的温带半干旱草原牧区。草原生长季5 月-9月,其中草原生长旺季7月 - 9月份是草原生态旅游的黄金季节。锡林郭勒盟辖9旗2市1县和1个管理区,常住总人口104.26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1%[20]。随着近年来旅游人数的增加,牧业收入的减少,许多牧民开展了旅游服务业,2016年全盟有注册“牧人之家”487户[21]。2017 年,选择锡林郭勒盟自然景观为典型草原的传统牧区,根据旅游资源和景点分布,沿主要旅游路线开展调研。调研路线由北向南,涉及锡林郭勒盟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和正蓝旗5个旗(市);没有涉及西部的荒漠草原区或南部的农牧交错区(图1)。
田野调查于2017年7月 - 8月进行。在每一个地点选择开展与未开展旅游业的牧户(“旅游 + 牧业”型牧户和“纯牧业”型牧户),成对调查两种牧户的家庭组成、经济状况、以及草地状况(图1)。问卷调查表包括自由问答题、单选和多选问题3个部分组成,主要采用问卷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内容包括牧户的基本特征,如户主性别、年龄、民族、家庭人口数、受教育程度、草地面积;牧户的经济状况,如各种牧业收入和支出、旅游业的收入和支出等;以及牧民对开展草原旅游业的认识。共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其中参与旅游业的牧民53户,纯牧业牧民49户。
由于调研时牧民的草地处于不同的利用状态,即牧户定居点或旅游实施周边的牧场,或刚结束较强的放牧,或整个植物生长季没有放牧,因此无法根据草地植被的优势度指标,如现存植被的高度、盖度和生物量来评价草地的状况;而草原放牧退化指示植物的多寡能表明草地在放牧退化演替系列上的变化。因此,在完成牧户经济状况调查后,即刻考察牧民定居点或“牧人之家”等旅游实施周边的草地,记录草地植物群落中优势度最大的5种植物,然后根据其是否包括冷蒿(Artemisia frigida)、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或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 3种典型的草原退化指示植物[22-23]来判断草原的利用或退化状况,如果这3种植物中的任意一种植物的相对优势度高,出现在前5种优势种中,则代表草地有退化的征兆。
为使调研的牧户样本更准确地用于对比分析“旅游 + 牧业”型牧户和“纯牧业”型牧户的情况,剔除了只开展旅游业而无牧业的牧户、开展一定旅游业但尚未投入发展起来的牧户(旅游业收入 < 1万元)、以及家庭主要收入并非依靠旅游业或牧业的牧户(有工资性收入 > 20万元)和调查当年重大疾病开支 > 10万元的牧户。共剔除开展旅游业牧户8户,纯牧业牧户4户;成对分析“旅游 + 牧业”型牧户和“纯牧业”型牧户各45户。
图1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旅游调研牧户分布图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rviewed herders in typical steppe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对“旅游 + 牧业”型牧户2016年旅游实施的投入使用年限平均折旧法计算(表1)。计算各不同牧场的草地载畜率时,采用每个羊单位的草地面积。羊单位的计算按:1只羊或山羊 = 1个羊单位,1头牛 = 5个羊单位,1匹马 = 6个羊单位。
表1 牧户投入旅游业资产的折旧对照表Table 1 Depreciation for the investment in tourism assets
运用SPSS 19.0比较不同牧户类型的各项经济收支、牲畜量以及固有资本等,比较分析开展旅游业对牧民经济和草地的影响;利用Sigmaplot12.5软件作图。
受访牧民多为蒙古族(65.6%)和汉族(32.2%),与当地人口民族构成一致。调查对象以中年人为主,30~50岁年龄段人数占70%,“旅游 + 牧业”型家庭的年龄略低于“纯牧业”型;受教育程度多介于6~9年,占44.4%,而12年以上的人数仅占1.1%,整体来看“旅游 + 牧业”型牧户户主受教育程度高于“纯牧业”型牧户 (表 2)。
2.2.1 “纯牧业”型牧户的收入与支出
结果显示,“旅游 + 牧业”型牧户的年均总收入、总支出和总净收入都显著高于纯牧业型牧户;两种牧户的牧业净收入之间没有差异,其总净收入间的差异主要来自有无旅游收入(表3)。2016年“纯牧业”型牧户户均总收入12.57万元,支出11.43万元,净收入1.14万元。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出售牲畜为主导的牧业,共10.83万元,占总收入的86.2%;购买饲草等牧业支出为5.19万元,占总支出的45.4%。
2.2.2 “旅游 + 牧业”型牧户的收入与支出
2016年,“旅游 + 牧业”型牧户户均总收入24.67万元,其中牧业收入14.93万元,显著高于旅游业收入(8.27万元) (P < 0.01);户均总支出18.61万元,其中牧业支出8.30万元,占比高达44.6%,而旅游业支出为1.74万元,仅占9.3%;但旅游业净收入6.53万元,与牧业净收入6.64万元相比,二者没有明显差异 (P > 0.05) (表 3)。
此外,分析不同旗(市)“旅游 + 牧业”型牧户的旅游收支显示,东乌珠穆沁旗的户均旅游收入(11.05万元)和旅游支出(3.55万元)均显著高于锡林浩特市的旅游收入(4.53万元)和支出(1.16万元) (P < 0.1),而与其他区域的收支无明显差异(P > 0.05) (图2)。
2.2.3 不同类型牧户的经济效益
“旅游 + 牧业”型牧户的户均总收入、净收入、户均蒙古包数量(7个)和马匹数量(24匹)均显著高于纯牧业型牧户(P < 0.01);此外,问卷中关于“牧民是否认为开展旅游所获收入比畜牧业收入多”等问题,所有牧户一致认为“旅游 + 牧业”模式的经济收入优于“纯牧业”模式;59%的牧户认为开展旅游业的收入比畜牧业收入更多。
调查显示,“纯牧业”型牧户户均草地面积为251 hm2,草地载畜率0.9 hm2·羊单位-1;“旅游 +牧业”型牧户户均草地面积282 hm2,草地载畜率0.7 hm2·羊单位-1;即“纯牧业”型牧户户均草地面积小,草地载畜率低(即每个羊单位占有的草地面积大)。但两种不同类型牧户的草地状况快速评估显示,“纯牧业”型牧户草地植被盖度(28.4%)和“旅游 + 牧业”型牧户草地(30.2%)差异不大;同时,“旅游 +牧业”型牧户草地的优势植物中出现退化指示植物(冷蒿、寸草苔、星毛委陵菜)的比例(42.2%)低于“纯牧业”型牧户草地(64.4%)。这个结果表明,“旅游 + 牧业”型牧户的草地状况还可能优于“纯牧业”型牧户。针对调查问卷中“开展生态旅游后,牲畜数量如何变化”的问题,58%的牧户认为应没有变化,41%的牧户认为开展旅游业后牲畜数量减少。这些数据说明开展旅游业能够减少放牧对草地的负面影响。
表2 受访牧户的基本特征Table 2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viewed households
“纯牧业”型牧户的收入主要来自牧业和政策性补贴,“旅游 + 牧业型”牧户外加旅游收入。调查结果表明,开展生态旅游较大幅度提高了草原牧民的家庭收入,这与他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6-24]。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在内蒙古典型草原牧区,在家庭牧场水平经营“牧人之家”式的旅游,旅游旺季3个月的旅游业净收入可与260 hm2的草地经营的牧业收入相比。牧民的牧业收入主要来自出售家畜,支出主要用于购买饲草,由于草原地区降水年度变幅大[25-27],干旱会大幅度增加购买饲草的支出,导致牧业生产稳定性降低。本研究调查的2016年是旱年,牧草产量低,牧民购买饲草的支出占总支出的40%以上,抵消了出售家畜带来的大部分经济收入。相反,虽然生长茂盛的草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但干旱并不会减少游客的数量,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受年度气候波动的影响较小。另外,旅游业的兴起也带动了牧业结构的变化,如“旅游 + 牧业”型牧户饲养和出售马匹数量大于“纯牧业”型牧户,马的交易价格好[28],提升了牧业效益。
表3 牧户各项收入和支出对照表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herders households×104 CNY
图2 不同区域2016年旅游收支情况Figure 2 Th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tourism oper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草原旅游开发了更多的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调查区域开展旅游业的主体是当地牧民,且大多牧民都以牧为主,同时兼顾草原旅游业。在7 月 -9月份旅游旺季,开展草原特色旅游业,与畜牧业并不冲突。牧民在保证牧业收入的同时额外获得旅游业收入,相比仅以牧业为主要生计来源的牧户,旅游业和牧业的同时开展无疑为其家庭收入多一重保障。同时,调查显示,开展旅游业的投入(主要是蒙古包,餐桌、音响、卡丁越野车等设施),在净收入类似的情况下,远小于畜牧业,即投入回报率高。因此,当地牧民经营草原畜牧生产的同时,兼顾草原旅游,是在收获草原生产服务价值的同时,对草原休闲旅游服务价值的实现。
在目前草地退化严重,施行“草原生态奖补”和“草畜平衡”政策保护恢复草原过程中,发展草原生态旅游是保障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结果也表明,草原旅游的效益已为牧民明确认知,并乐于参与。政府应当大力引导促进这种可持续的草原资源利用方式。
许多研究[29-30]表明,草原旅游对草原生态具有负面影响。为此,在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乌珠穆沁旗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巴嘎旗浑善达克沙地柏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了旅游开发清理整治工作[31]。草原旅游经营的形式和规模不同,有大型的旅游实施,如正蓝旗元上都遗址、乌拉盖旅游度假区、西乌珠穆沁旗蒙古汉城等,也有基于家庭牧场的“牧人之家”。本研究主要是关于“牧人之家”式的草原家庭旅游业。本研究结果表明,“旅游 + 牧业”型牧户平均草地面积大,载畜率高(即每个羊单位占有的草地面积小)。但这个高载畜率很难归因于是发展旅游业的结果,因为经营旅游业的牧户草地植被盖度并不低于纯牧业草地,草地植被中退化指示植物出现的比例还低于“纯牧业”型牧户的草地。据此推测,相对于经营纯牧业的牧户,开展旅游业的牧户的草地不仅面积大,而且也可能自然禀赋好,适宜载畜率高。因此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分析,还需要考虑草地的异质性,从草地所处位置的自然禀赋、天然草原类型和生产力等方面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对牧户草地出现退化指示植物种的比例和植被盖度的调查,以及问卷中牧户认为开展旅游不会增加载畜率的回答,至少可以说明,家庭牧场开展旅游业,经营“牧人之家”,并不会引起草地生态的恶化,并可能改善了草地生态。
开展草原生态旅游使牧民经济收入摆脱完全依赖消耗草原资源发展畜牧生产的方式,对防止草原退化和恢复退化草原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参与旅游业的牧民也认识到,旅游业兴旺离不开良好的草地,其草原生态保护意识变的更强。本研究表明,草地质量较好的东乌珠穆沁旗的牧户旅游净收入高于锡林浩特市,具有明显的区位差异,这可能与该区域降水多、草原植被状况好、旅游资源类型丰富[32]、对游客吸引力高等原因有关,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草原植被保护对生态旅游的作用。
为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不仅牧民要保护草原,旅游者也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然而,在旅游景点沿途,基本见不到介绍草原生态知识的宣传栏或提醒游客注意的警示性标识。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草原生态知识是增强草原生态旅游吸引力和提升旅游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草原可持续利用和牧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改进和完善[33-34]。
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牧区,牧民以“牧人之家”形式,在经营畜牧业的同时,开展季节性草原旅游业服务,可大幅提升家庭经济收入及其稳定性。同时这种以家庭牧场为基础的旅游业,并没有带来草原生态的恶化,反而可能改善了草原生态。发展草原旅游是保障牧区家庭经济收入,发挥草原生态系统多种服务价值的重要途径。基于开展草原旅游可大幅提升经济收入及其稳定性,建议政府可适当要求开展旅游业的家庭牧场降低载畜率,引导促进牧民保护和恢复草地,改善草原生态;同时在草原旅游发展中,推动生态知识和保护意识的普及;这是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