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梵
中国的香文化从最初只作为祈求上苍保佑的祭祀活动,发展到后期把香料融入至熏香、配香、点香、洒香、沐香等日常使用再到以香料入茶、入药、入纸、入墨、入扇、入酒等艺术行为化的发展。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更在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的香学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以前的远古时期,那时整个中华文明的表现形式和现在有着很大的差别。若是严格考证香文明的起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香”字在华夏文明的初级阶段时所指的内容和代表的含义。
在《礼记·祭统》中有记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中华文化历来注重礼仪,而在诸多的礼仪中,作为与上苍(可理解为自然)沟通的礼仪,祭祀活动的重要性是高于一切的。可以说,在整个上古时期,祭祀在先民们心目中有着无可比拟的神圣性。而在如此神圣的祭祀活动中,所用的仪式、仪轨显得尤为重要。“香”字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被创造出来的。
“香”字上边为一束稻谷,下边为一个小碗,代表了一种祭祀的仪式:在碗内放置稻谷以用于祭祀。这是香字在中国文化中最为原始的意思,也是香文化的起源。
香文化从祭祀礼仪开始不断发展,随后“香”字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仅仅是一种祭祀的行为,而成为了一种嗅觉的感知,这一意义的诞生也促使“香品”这一概念从“祭品”中脱离出来。
《说文》道:“香,芳也,从黍从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香”字字义的转变,它先是从“祭祀行为”转变成了一种特指“谷物香甜的气味”的形容词,随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笼统的、表达气味美好的形容词。
了解了“香”字的由来及其含义的源起和转变,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这种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中最初的一种形态:它从上古时期中国的祭祀活动中衍变而来,因此它的基因深处包含了祭祀文化中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礼仪、仪轨的崇尚。
中国的香文化从最初只作为祈求上苍保佑的祭祀活动,发展到后期把香料融入至熏香、配香、点香、洒香、沐香等日常使用再到以香料入茶、入药、入纸、入墨、入扇、入酒等艺术行为化的发展。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更在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中国博大悠久且无处不在的香文化相比,沉香的历史和文化要显得简短小众得多。这种香料虽然被冠以“香冠”之名,但它却不如其他香料那般融入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以来,它就作为一种珍贵、罕见的自然资源,被掌握在极少数权贵手中,被世俗生活所憧憬。换言之,沉香所代表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奢侈的贵族文化,它流传在中国古代权贵、富豪、文豪、居士所组成的上流社会阶层中,是寻常百姓、市井生活根本无法触及的。如此一来,沉香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神秘感和尊贵气质,在中国香文化的历史上展现着其优雅和高贵的生命力。
我国先民是从何时开始使用沉香已无从考证。由于早期的中华文明主要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相关的文字记载也都集中于此。再加上沉香对于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极其苛刻,导致其只能生长在亚热带气候的边陲地区(现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所以直到汉代之前,中国古籍中都没有有关沉香使用的相关记载。因此在先秦时期,南方等大部分地区的土著是否已经在使用沉香很难得到确实的考证,不过从现在包括广东、越南等地区所保留下来开门燃沉香木的习俗来看,沉香似乎很早以前就或多或少地和这些边陲先民们形成了一种共生的默契。
中国的香文化到了汉代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内版图的不断扩张,香文化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两广和海南等边远区域。同时,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原地区和西域的交通,海上交通也开始初具规模。这使得一些盛产香料的边缘地区(海南岛、越南北部、两广地区,以及当时南洋诸国)所产的香料得以运送进入中原文化发达地区。由此,沉香的使用开始进入中国香文化之中。
沉香作为一种油脂性香料,它具备其他木本、草本香料所不同的特殊性,且沉香香味高雅,韵味深厚,材料稀有、珍贵,与中国主流的佛、道、儒学思想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由于沉香从边陲偏远地区进入中原核心地区需要经过长时间运输,导致沉香成本提高,再加上沉香采集和整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沉香多作为地方对中央的贡品使用,寻常百姓难以接触,沉香的尊贵性和神秘感得以体现,受到了汉代统治阶级的喜爱。
有关沉香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西京杂记》:汉成帝永始元年,宠妃赵合德赠与赵飞燕的贺礼中包含有“沈木香”。“沈木香”是早期对沉香的称谓之一,从名称上来看,“沈木香”的大意为“可沉入水中的木头”。东汉杨孚的《异物志》中有“木蜜”的记载。“木蜜”亦是古时对沉香的一种称谓,从字面上看,大概是因为沉香香味甜、凉,带有蜜感之故。从最早对沉香的称谓中,我们不难看出。沉香被人所认知的特点主要还是“入水可沉”和“香味甜、凉”两点。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香文化的发展进入成熟期,香料也已开始作为药材而被广泛使用。此时人们也逐渐开始意识到沉香作为一种中药材的珍贵性,其药用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和追捧。当时很多古籍中开始有了药用沉香的记载。
晋代嵇含编纂的《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大量中国南方的植物特性,其中便有描述“蜜香”(沉香)特性的文字。南朝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认为沉香可以“疗恶核毒肿”。但是由于沉香资源珍贵,市面上较为稀缺,所以一直没有在医药中大范围地使用。
到了隋唐时期,佛学文化和香炉文化的鼎盛也加速沉香文化的不断发展。这点首先体现在宗教上,沉香由于其结香形式的特殊性:形成于自然巧合之下,暗合佛教机缘造化之说,再加上沉香香气清雅,燃烧时烟气青白,直上云霄,使得沉香在许多宗教中被称为可与上苍沟通之圣物。
沉香不仅是佛教圣物,同时在当世另外两大宗教中也有特殊的使用:
《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九章三十九节记载:沉香是耶稣降世之前,三位先知带来世间的三件圣宝。伊斯兰教中用沉香油沐浴以示圣洁。
隋唐时中国强盛的国力和发达的水陆交通满足了沉香被大量开采、运送的各方面条件。沉香的使用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所以沉香也被大量用于隋唐时期所盛行的奢靡用香之风中。
从隋朝开始,沉香也被用于木质建筑之中,建造沉香亭、沉香阁。沉香不仅可以帮助木质结构驱虫、防腐,同时还可以使建筑内部有一种优雅的香味。根据史书记载,唐明皇李隆基与国舅杨国忠以沉香为建筑材料,搭建了一座“沉香亭”,除了沉香以外,还使用了檀香、麝香、龙脑、安息香等名贵香料,使得亭子芳香四溢。一旦到了天热的时候,香气四溢扩散,吸引了鸟儿、昆虫、小动物的汇聚。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沉香文化也开始影响周边地区。唐代香文化也在此时被流传到日本,并受到日本主流文化的欢迎。现今保存于日本奈良东大寺寺正仓院中的日本国宝级香“兰奢待”便是一块黄熟沉香,这块沉香上有三个切口,分别留有三个边条,表明曾有三位著名的人物在此处取过香。
到了宋明时期,香文化随着儒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壮大,沉香除了仍在宫廷中使用之外,也成为当时文人雅士日常香生活中的顶级香料。
当时文人之间开始盛行焚香、烹茶、挂画、插画等高雅精致的艺术生活,被称为“文人四艺”。其中沉香焚烧时散发的那种高雅、清幽的气息被众多文人雅士所推崇,成为一种高端的精神享受。诗词界也有了不少咏香的诗词。宋明时期的沉香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奢华和尊贵,同时也是文人雅士对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的一种理解。
苏轼诗句里写道:岂若炷微火,萦烟袅清歌。
周邦彦也在《苏幕遮·燎沉香》中唱道: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到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为沉香资源开拓了新的渠道。中国海南、广东等地的沉香资源匮乏,海外的沉香通过贸易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占城(越南)、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婆罗洲(印尼)、九州山(马来西亚)等地。这些地方的沉香资源直至现在依然被国人使用,所以我们现在在沉香市场上看到了芽庄、柬埔寨、加里曼丹、达拉干等各个不同产区的名字。
明清时期沉香一直被大量消耗,并传世很多沉香的工艺品,其中一种高品级的沉香品种——棋楠,是最为独特的品种。棋楠的价值极高,颇受皇室的青睐,被制作成念珠、雕刻件的工艺品,如今故宫博物院中依然有存留。
自宋代开始,沉香一直就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自然资源,到了现在,高品级沉香更是价格高昂,成为市场的宠儿。所以从古至今,无论是贵族还是文人雅士,都对沉香青睐有加,除了资源稀有这一原因以外,还因为沉香的香气有一种高贵、风雅的气质,在中国香文化的诸多香料之中,是一种极为独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