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莹 敬龙军 赵志明 郑立杰 赵 宏
(湖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训练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的、更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的开发和运用[1]。低氧训练是在运动训练周期中持续或间断采用低氧条件刺激,利用高原自然低氧环境或人工模拟对人体所产生的特殊生物学效应,配合运动训练来增加机体的缺氧程度,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及适应,进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同时,低氧运动作为一种有效提高心、肺功能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不仅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也广泛应用于全民健身[2]。当前国内学者在低氧训练领域已经展开了深入研究,涌现了
大批优秀学者,他们通过不断研究,发现低氧训练对控制体重[3-5]、身体机能的代谢[6]、心脏功能[7-8]以及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9-11]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其次,不少学者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探究了低氧训练对各种生理指标监测(如心率、乳酸阈、酶活性、血清、血脂等)[12-13]。对目前研究趋势观察发现,不少学者仍然在低氧训练领域进行挖掘,以求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和生理监测,对制定科学训练方法有着实践意义。因此,低氧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值得诸多学者关注,对其研究脉络进行梳理与分析也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本文以CNKI数据库作为第一数据库,在期刊高级检索中,以主题词“低氧训练”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CSSCI期刊,检索时间为2019年3月10日,共检索到208条结果。由于CNKI无法进行共被引文分析,以CNKI数据中的208条结果作为原始数据,在CSSCI数据库中以篇名进行二次检索,时间为1998-2018年,并人工删除掉会议、报道等文献,共检索到139条文献,将139条文献结果以TXT格式进行保存,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此说明,因1998年是CSSCI数据库的立项年,即CSSCI数据库正式存在,并作为国内权威的数据库,因此本文只将1998年后该数据收录的文章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而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利用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用于分析文献发表的老化规律及数量关系,可以用来揭示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14]。而Citespace作为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能基于共引分析和关键路径算法,对研究领域进行梳理,识别研究基础、热点等[15]。因此,本文以CiteSpace V作为研究工具。首先,运行CiteSpace V软件,随后将规范后的文献载入运算,设置时间为1998—2018年,时间切片为2,选择最小生成树和径直生成算法,分别绘制出作者共现、关键词共现、科研机构共现和共被引文献等知识图谱。
对我国低氧训练研究的论文进行一个时间分布上的划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低氧训练的研究进展和发展速度。而一直以来我国学者对低氧训练领域的研究并不多,据中国知网(CNKI)统计,截至2018年,对低氧训练领域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文献也只有208篇。结合表1和图1可发现,我国学者围绕低氧训练主题的研究呈现出三个阶段,其中1998-2003年为第一阶段,2004-2010年为第二阶段,2011-2018年为第三阶段。
表1 我国低氧训练研究文献发文量的时间分布表
图1 1998—2018年我国低氧训练研究领域发文量波动图
对低氧训练研究的探索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随着非洲高原的中长跑选手在国际赛场上展露头角,国际开始关注高原低氧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随后,1960年罗马奥运会,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中长跑选手贝格宁获得了冠军,该运动员也是来自2500-3000米的高原地区。自此,国际对高原环境对中长跑训练的研究重视程度加深,1963年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主席提出了对运动员在高原环境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作出研究,并制定了多个计划。同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将第19届奥运会定于海拔2240米的墨西哥举行,许多国家考虑运动员在高原环境下参加比赛,纷纷对高原环境对运动的影响开始探究。
从图1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起伏小,发文量不高,在这个时期,我国对低氧训练方法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的状态,进行的都是较为基础的研究。而第二阶段无论是论文的数量还是增长的速度较上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从2003年开始,我国正在为北京奥运会做准备,因此对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研究较之前有所提升。第三阶段,发文量开始下跌,随着前几年对低氧训练的研究,研究成果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及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的部分身体机能造成影响,低氧训练方法慢慢被一些新的训练方法取代,至此,对低氧训练的发文量开始走向低潮。
在研究作者对低氧训练的关注度时,以作者为节点,进行共现分析,选取了与低氧训练研究高频次的作者(前10)。目前,在低氧训练领域持续进行研究,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学者仅有8人,且这8人均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均为博士学历,并长期从事于运动训练生理指标检测和低氧训练方面的研究,这也体现了我国在低氧训练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少数学者和研究机构,合作面并不广。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胡扬、冯连世的发文量处在较高位置,对于低氧训练研究有着卓越的贡献。观察表中的中心性,以下作者的中心性大于0.1,胡扬(0.16)、徐建方(0.11)、衣龙彦(0.16)、李燕春(0.21),而中心性能体现出在连接其他节点上的重要作用,从而侧面反映这些作者的合作性较高,在低氧训练研究的领域的研究上起着理论支撑作用。而作者徐飞、姜文凯、郑澜等的中心性不足0.01,说明着他们在连接节点上的作用较小,研究的过程没有充分的进行合作交流。紧密的合作交流能使研究更加深入与广泛,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上,要加强这种合作交流,以促进低氧训练研究的高速发展。
表2 1998-2018年我国低氧训练研究的高产作者(前10)
运用CiteSpace V可视化软件绘制我国低氧训练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图谱中的节点代表作者,节点的大小与作者的发文量呈正比,作者间相隔距离越近,说明合作关系越紧密[16]。从图2中我们观察到,在针对低氧训练的研究上,形成了以胡扬—田野—孔兆伟、李燕春—衣龙彦、冯连世—徐建方—路瑛丽等为核心的作者群体,而从图谱中也看出,这些作者之间的共现并不高,合作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团队的优势要大于个人,加强合作,形成一个积极的学术氛围,才有利于研究朝着更宽广、更深度的层次展开。
图2 1998—2018年我国低氧训练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共现网络
关键词是文章中心内容的提炼,在某一领域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它可以揭示文章内容的主要方向和核心观点[17]。将网络节点选为关键词(key word),绘制出低氧训练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按照关键词的频次以此排序,选取频次最高的前10个关键词,并将其中心性和突现性整理在表3中。
表3 1998—2018年我国低氧训练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前10)
图3 1998—2018年我国低氧训练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
从表3中发现,除去研究的本身内容外,该领域中词频在10次以上的有2篇,分别为动物实验和高原训练,结合图3可以看到,动物实验与低氧训练、体重之间有着较大的联系,而高原训练则与高住低练、运动能力和血红蛋白之间存在着相应关系。而一种训练方法的可行性一般都是先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高原训练也是在一种低氧的环境下进行。从中心性上发现,高于0.01的仅有低氧训练(0.12)、动物实验(0.14)、高原训练(0.12)、高住低练(0.19)这几个关键词。这也表明,在对低氧训练进行研究时,动物实验、高原训练、高住低练这些高频词与其联系紧密,合作程度较高,占据着低氧训练研究的热点。所谓突现词,是指出现频次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加或者使用频次明显增长的关键性术语[18]。突现性高能体现出在文章中连接相邻聚类方面的作用很大。 在表3中观察到,有动物实验和低氧两个突现词,其突现性较高,说明这两个关键词都曾在短时间内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对象,且在围绕低氧训练研究时,这两者是短时间内研究的热点。综上分析,我国低氧训练的研究涉及的面较广,但整体看来,研究的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研究机构是指由若干人员组成的围绕某一学科领域展开研究的机构或组织[19]。透过研究机构发文量和被引次数,既是评定机构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也是人们认识机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学术水平及其学术权威程度的一个主要观测点之一[21]。将1998—2018年期间,CSSCI数据库中对低氧训练研究的科研机构按其发文量进行排序,选取了排在前10位的科研机构。如表4所示,其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了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等对体育研究具有高权威的机构。北京体育大学以46篇的发文量位居第一,占到总发文量的33%。而从整个科研机构的发文分布看,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除了北京体育大学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外,其他科研机构进行的研究较少,整体研究分布不均匀。
表4 1998—2018年 我国低氧训练研究的研究机构(前10)
而中心性能够体现出在节点中的连接作用,侧面体现出其合作程度。从表4中看到,中心性高于0.01的科研机构有北京体育大学(0.44)、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0.54)、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0.18),说明这三者之间有着较为频繁的交流合作,合作程度高。而其他的科研机构均不到0.01,由此也表露出,在低氧训练研究上各个科研机构的整体合作程度并不高,而这种趋势不利于对低氧训练研究知识的整合与知识的交流与沟通,将影响着该研究领域的发展速度。
通过CiteSpace V 可视化软件,将节点选择为参考文献(Cited Refernce),绘制出我国低氧训练的高被引文献知识图谱,由于第一数据中的图较为分散,因此在Filters一栏中选择show the Largest K Connected Components Only选项,留下主要的共被引文献(见图4)。 参考文献共被引是指两篇参考文献被同一篇文献引用的现象,通过分析共被引网络中的聚类及关键节点,可以揭示出某个领域的知识结构[22]。
表5 1998—2018年低氧训练研究高被引文献作者及来源分布(前10)
图4 我国低氧训练研究的高被引文献知识图谱
从表5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被引频次排在前3位置的文献作者均为胡扬,最早的一篇为2001年在《体育科学》上发表的《耐力训练的新方法一(HiLo)高住低连=练训法》,主要对国外HiLo训练法的发展状况及HiLo训练法对生理生化机能影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在2005年,胡扬教授又有两篇文章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刊出,其中一篇关于基因多态性战略,其重点介绍了基因多态性战略在运动员选材、个性化运动处方、运动疾病诊断以及运动员品格的基因判定上的功能[23];而另一篇则是对之前(HiLo)高住低练训练方法的一个延伸,在此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高住高练低训(HiHiLo),此种训练方法较之前对运动员心肺功能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24]。
此外,被引频次较高的还有雷志平教授,他的文章有两篇都排在了前10的位置,从发表年份看,均在1997年,说明其对低氧训练领域的研究进行的较早。其研究中借助低氧仪,人为地创造一个低氧的条件来探究间歇性低氧训练的特点以及在提高抗缺氧能力的作用机制。
共被引文献中值得关注的一篇外文文献,是Subudhi AW于2007年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发表,主要介绍的是运动时急性低氧对脑和肌肉中血氧饱和度的影响[25]。他以13名男性骑自行车者分别在常氧条件下和急性缺氧条件下进行递增负荷运动,研究发现,与常氧条件相比,低氧条件下的肌肉氧合变化更大,并在此基础上,脑氧合的变化不能限制常氧条件下运动骑行车者对递增负荷运动的表现,但在缺氧条件下,这种变化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被引半衰期是显示一文献从当前年度向前推算占截至当前年度被引用文献的总引用数50%的年数,是测量文献老化速度的一种指标,文献的半衰期越长,则表示文献越经典,在Citespace中持续高被引用的文献通常被称为经典文献[26]。从表5中可发现,作者雷志平的文章半衰期均高于5,在低氧训练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其次为作者胡扬、刘烨、郑澜、Subudhi AW的文章,在一定时间内对该领域的研究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低氧训练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能帮助运动员增强低氧下的运动能力。本文中借助CiteSpace V可视化工具绘制出了低氧训练近20年的发文量趋势、作者共现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科研机构共现网络和共被引文献等知识图谱。而通过一系列的梳理与总结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在2004—2010年间对低氧训练研究的发文量最高,增长速度较快;作者中胡扬和冯连世为该领域研究的高产作者。(2)在对低氧训练的研究上,热点主要集中在了动物实验、高住低练等;北京体育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是研究低氧训练的主要机构,其合作程度也较高;而共被引文献中,学者雷志平为代表,为低氧训练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3)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在低氧训练的研究上存在近年来的发文量不高;高产作者和科研机构的整体合作程度有待提升,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学者和科研机构上等问题。未来应该多注重该领域的研究,推动科研机构、学者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研究,以在低氧训练研究领域上产生一些突破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