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战士阎吾

2019-11-08 12:00申琰
中国记者 2019年10期
关键词:战地分社前线

文/申琰

□新华社军事记者华山(左)与阎吾(右)在朝鲜前线。

阎吾(1921—1996)是新华社老一辈军事记者的代表。他1938年参军,扛过枪,打过仗,负过伤。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后,正式调入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当记者。自此以后,无论是炮火沙场、战地报道,还是和平军营、业务研究,他始终对军事记者这一行当矢志不渝,终生坚守,并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三个“之最”:参加的战斗最多,采写的战地新闻最多,在第一线组织战役报道最多。他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之后数次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留下了600多篇充满战斗性的新闻报道。他常说:“战斗在最前线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勇于到火热的生活中去,生命之树才能常青,报道才有源泉”。

阎吾同志在我国新闻界有“情景记者”之称,他的战地报道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这个景,就是“现场”,就是“一线”。他说,要做到“情景交融”,记者“必须到战斗的现场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才能把战场上看到的最有价值的‘景’记下来,也才能把记者自己的‘情’融汇进去,写出有生命力、感染力的情景新闻”。

阎吾同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以这篇曾收录进中学语文教材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为例。当时在我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大背景下,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采取了假和谈策略,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我南进,实现划江而治。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利益着想,1949年初,解放军积极备战,准备一旦开战,就以凌厉之势打过长江。阎吾时任新华社三野总分社第22支社采通室的记者。战前,阎吾了解到,他所在的部队并不在渡江作战的第一线,而是留在后方待命令。这下他急了,找到自己所在部队主管宣传的领导,要求将自己调到前线部队去。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领导终于同意了,将他调到了将要掩护兄弟部队渡江的第22炮兵团。1949年4月20日,蒋介石撕毁了国共和谈的协议。1949年4月21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全线发起渡江战役。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首先出击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的,就是阎吾所在的中路军。阎吾所在部队的任务是掩护兄弟部队过江,只要呆在后方就行。但他觉得,已经来到了第一线,如果不冲在前面,会更遗憾。目睹万船齐发的壮观场面,他感到热血沸腾。当南岸传来登陆信号时,阎吾身边一片欢呼,他再也忍不住了,冲出战壕,在江岸边上了一艘突击船。在船上,子弹呼啸而来,敌人的炮弹落在离船不远的地方,掀起数十米高的巨浪。登陆南岸后,他在一个国民党士兵的尸体上找到半截蜡烛头,点燃后,开始写这篇新闻报道。《我军横渡长江情景》的全部内容为阎吾亲历。这篇语言朴实无华,内容充实生动,情感充沛、鼓舞士气的电讯于4月23日由新华社发出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三野总分社很快发来电报,表扬这篇新闻:“内容较好,时间较快。”

在阎吾同志1983年为纪念渡江战役34周年撰写的我军横渡长江采写体会中,可以看出,虽然这是一篇几百字的电讯稿,但是他把自己在火线的采访活动和战士们突击登岸作战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把我军强渡长江的作战情景写活了,“立体化”了,不仅记录了这一珍贵的历史时刻,且由一斑窥全豹,反映出了战局最本质的东西,生动勾画出一幅人民战争的伟大历史画卷。

猜你喜欢
战地分社前线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战地女豪杰
“战地玫瑰”养成记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图形前线
跟踪导练(四)4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战地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