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小说创作到电影作品形成的认知历程

2019-11-07 09:14邱君
艺术评鉴 2019年18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认知小说

邱君

摘要:电影对于当代的广大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电影艺术的创作者来说,这其中的内容是非常微妙而又艺术化的,涉及很多综合因素,因此也形成了很多共性的研究理论。大多数电影艺术家们都是从对电影技术的应用或者文学创作的角度去表现和论述,本文试通过从并列和递进两种不同的认知角度,论述从小说创作开始,到电影镜头,再到电影作品形成的逻辑层次结构。

关键词:电影艺术   认知   小说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158-02

电影艺术本身就非常之丰富,从最初的小说创作到电影作品的成形,其间有很多的必经程序和全体电影人的共同努力。电影事业的发展也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并已然形成一条特定的产业链,特别是当前票房主导的市场推动之下,不断地激发着更多电影人制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出来。当代电影发展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口碑推动电影票房;二是影视企业业绩波动较大;三是电影档期成为催生票房的窗口;四是票务平台深度参与电影制作和互联网宣发;五是网络电影竞争加剧。[1]当我们极大关注绚丽多彩的电影和蓬勃发展的电影事业之时,却对比如电影艺术本身是从哪里来有所关注,然而這其实是个非常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谈到电影的起源,按图索骥,“似乎能够发现‘电影-照相-绘画-雕塑-木乃伊的历史发展轨迹”[2]。但严格说来,这也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变革历程,由静态发展成了动态,由原生实物发展成了艺术作品,而且是一个经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性的历史纵向的发展痕迹。本文试通过在当代横向的视野下,从小说的创作开始到电影作品形成的不同认知层次结构来论述电影作品的创作过程。

一、从小说创作到电影作品形成的过程

只要有意识,我们每个人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意识的自发创作之中,只是如果没有有意识地去调节,这种创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正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地去创作一个东西,因而才有了可以与人进行交流的作品。在最初的小说创作时,作品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形成的,然而这其中的过程远非那么简单,所以,虽然每一个人都具有成为作家的潜能,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真正能成为作家,这个过程甚至比把小说拍成电影更为复杂。小说的创作是大多数电影作品成形的整个过程的第一步,或者说,很多的电影作品都是取材于小说。如何构造情节,如何形成一部小说,这基本都是由作者一手打造出来的。如果我们把形成小说的各个情节幻想成小说的一个一个零散的部分,那么这些单一的部分往往多数是让人感觉残缺不全,形成一个整体之后,就成了有生命力一样的作品。这在认知上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最初层次,作为作者本人可能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可能被拍成电影,但这并不影响它可以作为电影取材过程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很多特点,比如很少会出现相似的作品,甚至同一个主题,心中有相似的场景或情节,写出来的东西甚至也大相径庭。不一样的人创作出来的作品总是不太一样,而且作品与作品之间都是并列的关系,之后的每一个层次都可能会有一个横向的并列的作品出现,这不但是不同的人对原材料进行创作才有的现象,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所创作出来的东西也可能大不相同,因此原著总有唯一性的特点。

当接触到一部小说时,作为一个读者,就已然开始在头脑中构想小说情节之中的场景,这是一个初识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暂时还谈不上创作。当整部小说全部读完之后,或者部分小节读完之后,我们各自也就成了成千上万个哈姆雷特之一,这时读者心中也暗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这个认识内含了一些自我构想的部分。很神奇的是,我们总是无时不刻地在构想,几乎边看边构想,甚至构想在前,看反而显得滞后于构想。编剧会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成独白加对话体等形式的剧本。到这里,就算是完成了电影艺术认知上的第二层次的创作,这个相对于第一层次的小说创作来说,这在认知上是递进的关系,因为这一层次是在上一层次(小说原著)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而其他人根据小说原著进行重新编剧所得到的剧本,与第一个出现的剧本之间的关系则是并列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若只是不同编者再在第一个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再修改所得到的剧本,则与第一个剧本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每一次修稿也是一种递进的关系——修稿的工作总是接续在原稿的基础之上。当然,有些电影作品可能直接从编剧开始,为拍电影而写剧本,甚至也有从剧本到小说逆向操作的,所以认知有一定的层次性,但也不是绝对的,这个过程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

接下来的工作由导演来主导,剧本中的很多镜头慢慢地在导演心目中形成又一次的构想,有些场景是容易可实现的,有些场景则是不容易甚至不可实现的,孰是孰非,寻求一种既忠于原著又难于求全的平衡,几乎任何事物都是和当代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表现的技艺,如早期没有帧没有动态图概念的情况下,通过一幅静态画来表现一个场景,一种意境。在当代的电影技术之下,导演把剧本中的每个情节场景细化成一个一个的镜头,或者说脚本,在全体剧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拍摄或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镜头出来,至此,所有镜头的集合,是我们所完成的电影艺术在认知上的第三层次创作,是相对于第二层次剧本创作的又一递进关系。大家明显可以看到,已经有不少影视剧有翻拍的情况,这翻拍的和第一次拍的两组镜头之间,则又是并列的关系。但它们都基于前面的剧本,因而相对于剧本来说,它们都是递进的。

各种镜头采集之后,接下来是镜头的剪辑以及特效的应用等,在这个过程中,对整个电影艺术作品来说,似乎又扮演着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导演们自己不得不相信,百分百地按自己对原剧本的理解和构想拍摄或制作出所有的镜头是不可能,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有些场景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必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个偏差最终会落实到对镜头的重新处理上,也就是剪辑,这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电影剪辑员在导演的要求下,总是或多或少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手段,这些想法和手段都不是出自导演之手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看做是电影艺术在认知上的第四层次创作,是相对于电影镜头组的一种递进关系。使用相同的电影镜头素材,剪辑出不一样的作品,这样的两个作品之间,就是并列的。在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修正或剪辑,则又是一种递进关系,电影创作至此才成为一部真正的作品。当然,对于一部电影作品形成,远非如此寥寥数语描述这么简单,这中间的复杂流程及参与创作的人员体系之庞大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中间的每一环节对电影的最终成型都起着或大或小不可逆的影响,有潜在的影响,也有显性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门非常独到的艺术,也是众多电影人的精神追求。

二、小说和电影的不同表现

“小说和影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的文字叙述,决定了小说必须有读者的参与才能最后完成;读者的想象和再创作,是小说最后完成的一部分;阅读用文字作为材料构建的小说关键的是读者的感受,特点是接受过程是主动的,读者是参与小说创作的;影视是满足窥秘的艺术,是一览无余的艺术;两种艺术形式各自有自己的规律。”[3]电影作品在每个人心中留下的印象是有一定客观性的,这种客观加入观众对作品的主观解释之后,就形成了最终的结果,不同的人对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心理学等层面非常微妙的部分,甚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看小说和看电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种体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分水岭的出现并不奇怪,“电影的特殊要求和艺术之外的现实因素使得小说家很难在镜像艺术中实现小说的文学精神,再加上有些电影的改编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说家对电影的艺术期待,所以当代很多小说家,特别是有电影改编经历的知名作家,都明确表达自己的作家身份和电影之间的不妥协立场”[4]。从小说到电影有一个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不单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暗含很多微妙的逻辑关系,有些甚至上升到哲学层次-形而上学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宋西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7)[A].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2018)[C].2018.

[2]汤振海.再谈电影艺术的起源[J].电影文学,1994,(11).

[3]孟繁华.从小说到电影[J].文艺争鸣,2018,(10).

[4]尹晓丽.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的绞缠——试论当代小说和电影文化关系的流变[J].晋阳学刊,2005,(04).

猜你喜欢
电影艺术认知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论电影艺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文学小说
当我们谈论精神分裂题材电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