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综合思维,注重推理能力

2019-11-07 02:00王水英
求学·文科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里海湖泊答题

王水英

湖泊是全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湖泊的演化会对周边地理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湖泊这一知识点在高中地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高考对湖泊这一知识点的考查频率很高,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需要梳理湖泊的相关知识点,探究解题方法,这样才能获得高分。

一、考情回顾,明确考向

2017—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对“湖泊”的考查统计表

高考

卷别 类型 分值 小题

数量 图表

形式 考查区域及具体湖泊 考查角度

(主要方面)

2017·

北京卷 主观题36 6 1 区域图 匈牙利的巴拉顿湖 湖泊的成因

2017·

全国卷Ⅰ 客观题6~8 12 3 区域图 我国西北某盐湖 盐湖的水量平衡、盐湖流域蒸发的影响因素、植被对盐湖的影响

2018·

全国卷Ⅲ 客观题6~8 12 3 区域图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湖泊的成因、演化、水体更新

2019·

全国卷Ⅰ 主观题37 22 4 区域图 中亚的里海 湖泊的形成和演化、湖泊的水文特征变化及原因

分析以上数据可知:近三年来,考查湖泊这一知识点的试题年年都有出现,赋分有越来越高的趋势,体现了湖泊内容重要性的提升;考查区域多在世界区域,考查内容多为湖泊的成因、湖泊的水文特征、湖泊的演变等,这类试题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要求很高,较难得分。

二、构建体系,梳理知识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湖泊的相关知识点,笔者梳理出湖泊这一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方便大家总结和复习。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地梳理高考中关于湖泊的四个高频考点。

1.湖泊的成因

湖泊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湖泊按照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堰塞湖、岩溶湖、冰成湖、风成湖、河成湖、海成湖、潟湖,常见湖泊类型如下:

湖泊类型 成因 典型地区

构造湖 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贝加尔湖、死海及非洲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

堰塞湖 由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冰碛或火山喷发熔岩阻塞河道而形成 五大连池、镜泊湖、汶川地震后的唐家山堰塞湖

火山口湖 火山口积水而成 长白山天池

冰成湖 冰川侵蚀形成的洼地、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 北美五大湖,欧洲芬兰的湖泊、日内瓦湖

河成湖 河流受到河道迁徙摆动、河道淤塞等情况,会在河道上形成湖泊 鄱阳湖、南四湖、洪泽湖等

牛軛湖 平原地区的河流,因为水流对河道的冲刷与侵蚀,致使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废弃,形成牛轭湖 乌梁素海

2.湖泊的特征

湖泊的特征主要包括湖盆特征和湖泊水文特征。

(1)湖盆特征

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湖盆的成因 内外力作用

湖盆的坡度 内外力作用;多年湖岸线和湖泊水位线密集的一侧为陡坡,反之为缓坡

湖泊的面积 降水量、流域面积及汇入支流、积雪融水、地下水等进水量;蒸发、下渗、径流流出等出水量;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生产生活用水量、修水库等水利工程

(2)湖泊水文特征

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水量 水源补给类型、蒸发、支流及流域面积、生产生活用水

水位 水源补给类型

结冰期 纬度、海拔、盐度高低(盐度高,不易结冰)、地形条件(盆地或冷空气背风坡)、地质条件(地热)、湖床深浅及湖泊水量、水体的流动性

盐度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河流的稀释、水域是否封闭、生产生活用水的影响

含沙量 湖盆含沙量大小主要取决于入湖河流的含沙量及当地的风沙情况

生物 纬度高低、饵料多少(如河流注入、阳光透射率)、水域面积、封闭程度、人类活动影响等

3.湖泊的价值

湖泊的价值 具体表现

生态价值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调节径流、防洪抗旱;降解污染、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经济价值 提供水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航运价值等

科考价值 生物科考、地质科考、水文科考等

4.湖泊的演化

(1)湖泊面积的变化

湖泊面积的变化包括湖泊面积变大和湖泊面积变小,其中湖泊面积变大考查比较少,其大多与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多以及人类治理有关。湖泊面积缩小是人类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也是近些年考查的热点问题,因此考生需要了解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影响以及对策。

湖泊类型 面积缩小的原因 面积萎缩

的影响 对策

咸水湖 自然原因:降水少,蒸发旺盛;全球变暖,加剧蒸发

人为原因:过度的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 ;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调节气候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提供的水资源减少,加剧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等 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淡水湖 自然原因: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湖盆抬高,湖泊面积缩小甚至消失

人为原因:围湖造田使湖面减少;大量污水排入湖泊中,导致湖泊污泥淤积,还会导致湖水富营养化,湖泊将从贫营养湖变成富营养湖,再变成沼泽,最终变成陆地 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影响航运;破坏生物多样性等 保护上游植被,营造上游水土保持林;退耕还湖;节约用水;加强疏通清淤;防治水污染

(2)湖泊水质的变化

湖泊污染的原因 湖泊污染的影响 对策

湖泊水量少、水体流动性差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差;生产、生活排放污水多;水产养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航运排放油污及生活垃圾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产、生活 跨流域调水,增加湖泊水量;净化生产、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控制水产养殖规模;加强监督、宣传教育;清理湖底淤泥,打捞湖泊垃圾

三、真题分析,整合思路

(2019·全国卷Ⅰ·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第1问,回答山脉隆起后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就要先对山脉变化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山脉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导致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第2问,回答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的原因,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时气温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气温总体较低,蒸发量小,所以补给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低,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第3问,回答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主要结合补给类型变化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也就是说,里海的补给由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转变为以河流补给为主,而河流为内流河,盐分只进不出,逐渐积累,加之地形隆起,气候更加干旱,蒸发加剧,使得黑海含盐量升高,演变为咸水湖。

第4问,回答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要参考里海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板块构造进行分析。里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形成的,如果这两大板块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就会演化为湖泊。

[答案]略。

1.仔细审题,抓住关键词

审题,实际上是应用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审题是解题的前提,读完题后,先要抓住关键词,因为“关键词”指明了思考的重点和答题角度。如果审题出现偏差,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造成严重失分。例如第2问的关键词是“末次冰期晚期”,已经指出思考方向是“末次冰期晚期影响盐度高低的补给与蒸发”。理解题意,明确答题角度,再结合图文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不同类型的试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与规范要求,只有仔细审题,才能做到回答切题、正确、规范,减少出现错漏的情况。

2.确定区域,联系区域背景

地理试题往往离不开图表,其中区域图是常见的地理图,一般区域图的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以及重要地理事物都可以帮助我们定位,从而确定区域位置。确定区域后,应联系区域背景,其是做题的依据,比如题目中的里海附近区域图,根据经纬度位置和重要地理事物——里海、黑海、地中海等,可以将其判读为亚欧大陆中部;在回答第1问时,要联系图示区域的地貌、水文、气候特征进行作答。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平时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掌握好世界重要地区和国家的位置、区域特征,这样才能在遇到区域图时做到心中有数。

3.联系所学,运用综合思维

在做地理题目时,我们会感受到地理的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解题。湖泊知识涉及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应对湖泊相关的题目时要运用综合思维,既要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又要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比如第3问的题意是“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结合图文材料找到补给方式的变化,还需运用综合思维,联系湖泊盐度高低的影响因素来进行答题。

4.以果推因,运用推理能力

地理试题往往给出一个现象或现状,让考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在分析过程中,考生往往需要运用到地理推理能力,由果推因。

地理推理能力是提高地理解題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做地理题目时,考生需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地理侦探,通过材料提供的信息找到破题的依据,在材料的信息和结果之间建立联系,这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推理能力。比如第2问需要我们从里海曾是个淡水湖的结果入手,推导末次冰期晚期里海成为淡水湖的原因,运用地理推理能力将其形成过程描述清楚。

5.规范答题,运用地理术语

解答综合题时,需要运用地理术语,但不能完全套用答题模板,否则会导致答题空洞。同学们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模板,联系材料和信息,调动教材知识,规范答题语言。规范答题,要求从材料中获取依据,用地理术语表述结论,做到有依有据,呈现思考过程,体现逻辑关系。考生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积累一些地理术语。在作答时,考生还应注意以下事项:将材料中有图文信息表明的要点放在前面,将材料反映不够明显但能从思路分析中得到的要点放在后面,力求准确全面。这样也有助于改卷老师迅速找到给分点,从而获得高分。

猜你喜欢
里海湖泊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你相信吗?湖泊也可以“生死轮回”
这才是搁置争议的正确打开方式
里海适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吗?(答读者问)
“害羞”的湖泊
天津市七里海湿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