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实践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启示:以黔东南州为例

2019-11-07 07:39:16彭大峰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战略民族

周 文, 彭大峰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经济学院, 北京 100070; 2.贵州省施秉县委宣传部, 贵州 施秉 556200)

农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习近平主席“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重要嘱托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解决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关键。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顺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在地域上分布广泛,大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原因,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一直是脱贫攻坚的重点与难点。但是,我国民族地区在自然和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经济发展的优势也十分明显。因此,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民族地区如何利用好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将是未来乡村振兴时期的重点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学术界便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主要体现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外延和路径选择等方面。黄祖辉[1]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此基础上,全面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外延。张军[2]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主要抓手,包含乡村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姜长云[3]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重大的战略问题,因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避免战略问题战术化,从长远着眼,也要避免单一化和一刀切的倾向。郭晓鸣等[4]认为,应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之路,以壮大集体经济为重要抓手。谭诗赞[5]认为,乡村振兴破解乡村治理中的分利秩序,需要统筹“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路径,营造出乡村振兴所需的政治社会生态。刘合光[6]重点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所面临的四大关键点、四大路径和4种误区,提出要抓住关键、找准路径及规避误区,以促进乡村高质量振兴。此外,还有学者从某一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如,强调经济、文化及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7-8];或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应当转变农村传统小农经营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9-10];或从传统村落回归[11]、乡村产业振兴[12-13]、乡村组织振兴[14]和人才振兴[15]等各方面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的研究主要从全国层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各方面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有益思考。但是,单独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报道鲜见,研究深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称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以山地地形为主。2017年,黔东南州年末常住人口352.37万人,其中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的80.3%,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也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的局面,劳务输出是黔东南州农村地区获得收入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近些年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乡村社会经济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农村生产和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黔东南州贫困人口从2013年初的147.74万人减少至2018年的55.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7.83%下降至13.6%[16]。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为黔东南州乡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下一步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鉴于此,根据黔东南州前期扶贫攻坚工作所积累的经验,经过总结与凝炼,对黔东南州扶贫工作实践主要内容及其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启示进行分析,以期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黔东南州扶贫攻坚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

1.1乡村产业是黔东南州扶贫攻坚的关键

以发展“三农”为基础乡村产业是黔东南州进行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黔东南州扶贫攻坚的关键。黔东南州乡村产业发展包含农业及其他产业的生产、产品深加工及产品的销售等环节。近些年,黔东南州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鼓励各地根据地理和气候条件引进和推广一批具有较高经济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黔东南州一直以来在区域内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经过多年的推广,目前全州16个县中已有12个县形成规模,其中,属于国家深度贫困县的岑巩县已发展成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杂交水稻已从最初的种植向选种和育种等产业化方向发展。杂交水稻的推广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在农业产业化方面,黔东南州通过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对具有一定规模、市场潜力较大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至2016年年底,黔东南州共建成农业园区56个,入驻企业近500家,其中,州级龙头企业395家,省级龙头企业73家,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发展[17]。从农业市场化发展看,各级机关协调各部门组织的既有资源对相关产品进行宣传和推介,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同时,成立临时的专门部门,为农业产品的市场销售出谋划策。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农业市场化长效机制。县和乡镇两级党政机关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农村电商等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户的销售知识和服务意识,鼓励优势企业建立品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目前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产品销售依然是一个亟待补齐的短板。一方面,农户的销售渠道匮乏,市场理念薄弱,“重生产,轻销售”思想严重;另一方面,农村销售人才薄弱,懂得互联网电商销售的农户不多,且销售服务意识淡薄。

积极推动工业化建设,就地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以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融合。随着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黔东南州也努力补足短板,发展县域经济,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县级工业园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结合地区劳动力充足的比较优势,发展了一批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2012年,黔东南州形成了每个县至少1个产业园区的发展格局。2015年则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能力不断增强,乡村产业发展不断壮大。黔东南州第二产业国民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76.7亿元提高至2018年的224亿元,增长近3倍,乡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旅游产业是黔东南州近些年重点发展的产业,黔东南州作为以苗族文化和侗族文化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具有鲜明的优势和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黔东南州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能力,2013-2016年全州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2倍多,旅游观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黔东南州带来了十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010-2017年黔东南州第三产业从141亿元增长至553亿元,增长近4倍,第三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也从45%提高至56%,以旅游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发展之路已初步成型[17-18]。

1.2民族文化和民俗产业是黔东南州扶贫攻坚的推动助力

黔东南州是民俗文化浓郁的少数民族地区,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近些年农村人口外流、农村产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构成较大的威胁,对黔东南州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乡村人文旅游极为不利。近年来,黔东南州一方面加强民族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同时也加强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另一方面加强民俗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宣传和推介,通过民俗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截止2016年年底,黔东南州共建成16个文化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传统民俗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2016年黔东南州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组织多场民族文化旅游推介活动,黔东南州的知名度得到明显提升,旅游业也实现井喷式发展,入境游客达31.24万人,占全省入境游客的三分之一[17]。旅游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直接提高了民族地区的收入。与此同时,乡村文化发展在传播党的思想和先进理念,对创新乡村治理、促进移风易俗、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地区影响力和软实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人才资源是黔东南州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产业发展必须以人才资源为支撑,目前,大量青壮年外流,高学历、有技术、懂互联网的人才留不住是黔东南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从人才结构看,根据产业结构的特点,黔东南州十分缺乏农业生产人才、产业化人才及产品销售人才,且人才结构也远没有形成体系。从农业生产人才看,黔东南州还十分欠缺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机械、现代科技的人才;同时,农业生产管理人才、服务人才也良莠不齐。此外,农业和农村难以留住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才,人才的年龄结构断层情况也较为严重。从产业发展人才看,十分欠缺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产品开发和研发人才;此外,销售环节的电商人才、物流人才等也十分缺乏。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促进城乡间各种社会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12]。为解决上述难题,黔东南州采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和鼓励优秀人才下乡服务的双向并举措施。一方面,黔东南州大力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步发展,鼓励农户异地扶贫搬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就近的城镇,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促进乡村工业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农村广泛建立合作社,以农民土地入股的方式把农村土地资源集中起来,为土地规模化经营、人才下乡提供了便利。同时,选拔优秀、年轻的机关人才到基层农村协助基层组织进行乡村治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支持本地大学生返乡就业和创业,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等。2016年,全州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 500余家,总数达4 920家,为年轻人才在农村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才和大学毕业生进入农村进行支农活动和创业活动,逐渐提高了农村生产活力。经过扶贫攻坚工作的前期积累,黔东南州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2黔东南州扶贫攻坚实践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启示

黔东南州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结合地区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走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之路。乡村振兴战略属于综合性较强的战略,涉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各个方面。根据黔东南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发展实践认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人才振兴等三方面内容,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双翼,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并举的重要保证,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三者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图1)。在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早期,三者共同促进了黔东南州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三者并举,可以共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图1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Fig.1 Main contents and relation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2.1巩固乡村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作用

2.1.1以农业生产振兴带动一批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以农业生产振兴为基础(图2),黔东南州农业生产振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黔东南州作为典型的山地地区,气候湿润、环境宜人,适合山地农业的发展。而较为平坦的盆地河谷地区,水资源丰富,则适合发展现代农业。目前,黔东南州各地根据各自交通、土壤、气候等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在杂交水稻、稻(荷)鱼生态种养系统、梯田生产技术系统和生态保护系统、油茶种植及林下养殖立体生态农业、精品水果、商品蔬菜、中草药、香猪和麻鸭等特色种植和养殖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第二,促进农业生产朝着规模化经营方式转变。与传统分散经营相比,现代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度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以家庭农场或专业生产合作社(企业)+农户土地入股等方式把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土地要素的规模化经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信息化经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2016年,黔东南州农村专业生产合作社总数接近5 000家,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超过2 600家,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得到稳步提高[17]。第三,实现市场基础决定作用和政府宏观调节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发展农业生产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调节机制。但农业生产受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而农民的风险承担能力相对较低,因此,还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同时,由于黔东南州属于西部山区,距离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市场甚至海外市场较远,各级政府应大力进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物流渠道。另外,建立农业生产发展的市场准入制度,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绿色、有机、环保”的地域特色,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的品牌价值。

2.1.2以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一批乡村振兴农产品深加工是黔东南州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2016年黔东南州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4家,已初具规模,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当前黔东南州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仍存在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衔接不紧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农产品生产上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市场渠道狭窄,农产品的市场很不稳定,因此,未来应当加快促进有条件的合作社建立深加工企业,鼓励私营企业和私营资本进入农产品深加工环节,延长农业产业链,进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轻市场波动对农业生产的冲击。

一直以来,黔东南州乡村产业的发展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其规模和数量占比一度超过60%[17],市场主体较为单一,乡村产业发展较缓慢。但是近些年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这一现象正在发生改变。因此,未来乡村产业振兴应进一步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创造条件促进不同的市场主体共同进入乡村产业振兴的各个环节。同时,促进乡村人才创新,鼓励乡村人才创业。目前,黔东南州乡村人才主要集中在管理和服务岗位,创新和创业活力不足。未来的发展应当进一步促进乡村人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能人返乡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提升乡村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大力引进地区产业振兴所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培训服务,培育一批稳定的乡村产业工人。另外,坚持市场的决定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为乡村产业振兴服务,充分调动企业、农民和产业工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乡村企业兴旺,产业振兴。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户和产业工人之间的关系,为资本下乡、企业经营生产和农民生产、就业之间搭建稳定的桥梁,促进乡村资源高效利用。同时,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利用地方院校的智力支持,促进乡村产业深度发展。此外,积极鼓励企业加大产品的开发和研发力度,积极进行品牌建设,建设高素质的生产、经营和销售队伍,积极打开国内外市场,提高乡村产业振兴质量。

2.1.3以乡村旅游振兴带动一批乡村振兴近些年,黔东南州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2016年,黔东南州共接待游客6 704.1万人次,比2015年增加37.7%,实现旅游收入达550亿,比2015年增长43%。这些成果得益于黔东南州早期的规划和布局。首先,有区别、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文化旅游景观的保护和开发。黔东南州积极发现、保护和挖掘地方人文和自然资源,并对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保护良好的地区,以及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地区,重点进行保护和开发。2016年黔东南州同时申报了4个国家级4A级景区,完成5个国家3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启动9个3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同时,大力进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全州16个县(市)共调查各类旅游资源点16 000余个,其中2016年新发现的旅游资源点有11 500余个,为下一步乡村旅游振兴奠定了基础[17]。第二,促进旅游模式实现由定点旅游向观光旅游发展。黔东南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前期发展较好,发展势头迅猛,少数旅游景点已具备全国影响力,为黔东南州旅游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黔东南州乡村观光旅游才刚刚起步,还需进一步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一方面,继续提高黔东南州优势旅游景点的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旅游路线,以大旅游带动小旅游,以民族旅游带动乡村旅游,促进游客的旅游方式由定点旅游向观光旅游发展。

2.2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并举

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与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人才振兴的关系密不可分。黔东南州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浓厚,但是,近些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大量珍贵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趋势。另外,由于现代工业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古老的传统民族工艺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乡村文化振兴不但需要加强对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需加强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以传统厚重的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近些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的保护也日益受到重视,例如侗族大歌、民俗服饰制作工艺、民俗节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和保护。

乡村文化振兴是凸显地方特色,提升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黔东南州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还是环境保护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及传统村落特色鲜明的旅游观光资源丰富的地区。近些年,黔东南州的突出地方特色通过先进文化和发展理念的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绿水青山的独特优势,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和绿色有机农业,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方向转变。突出“绿色”+“民俗”的地方特色,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的发展对地区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2.3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激发乡村活力,实现乡村产业和文化振兴

什么样的人能被视作乡村振兴的人才?这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黔东南州乡村发展的实践看,只要是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所需要的,且在市场中又较为稀缺的人力资源,都可被视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如,当前黔东南州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的传承人才,大多数年龄较长,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其肩负着传承和发扬古老文化的使命,且具有明显的稀缺性和难以替代性。因此,需要多标准划分乡村振兴人才,不能唯学历论乡村振兴人才。农业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市场销售、售后服务、产品开发和研发,乡村旅游、民俗文化和民族工艺的传承等一系列乡村振兴举措都需要人才资源作支撑,而这些乡村人才从事的工作,并不是拥有某项学历就能胜任,至少还需要进行相关培训。因此,从黔东南州当前农村农业的发展现状看,懂农业现代化种植和养殖技术、懂农产品市场、懂在农村创新创业、懂企业经营管理、懂互联网电商经济、懂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懂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和旅游市场开发等人员,且具有一定的稀缺性的都可以被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为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

人才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近些年随着人口的大量外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纷纷离开农村,对农村的智力资本积累造成重大打击,使得乡村振兴战略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人才,乡村文化振兴也需要人才,因此,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但是,乡村人才振兴必须与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相适应,不能就人才论人才,根据不同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引进和培养相应的人才。黔东南州主要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地区的乡村发展进行管理和服务,以及选拔机关年轻人才、大学毕业生下乡服务农村,协助乡村治理2种途径向乡村地区输送人才。此外,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还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化的生产技能和生产手段,实现农民人力资源再开发。二是大力促进能人返乡创业和就业,通过能人返乡的形式促进本地人力资本的积累。三是促进大学生、优秀青年返乡就业和创业,促使乡村农业生产和产业化人才向年轻化发展。四是大力促进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业、村民合作社等组织的展开深入合作,加强地方院校对地区产业振兴的智力支持。五是鼓励企事业单位员工下海创业,鼓励其利用自身的技能和知识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

3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地区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地区解决“三农”工作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普遍相对滞后,近些年,由于民族地区劳动力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乡村发展停滞,乡村空心化问题较严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该现状将起到根本性改变的作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两翼是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物质文明振兴的体现,只有乡村产业实现振兴,乡村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乡村精神文明振兴的体现,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究其根源,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又在于乡村人才的振兴,只有源源不断的现代化人才输入到民族地区的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的开发、研发和销售等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景观,这些都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民族地区所拥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可以转化为民俗旅游和文化创艺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实现乡村文化自身的繁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乡村文化的繁荣、新理念和新认识的积累也反过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另外,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生产技术会随着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产业振兴被带入农村,进而促进农村思想和理念的革新。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战略民族
捕鱼节上捉鱼忙
乡村地理(2022年1期)2022-06-12 12:35:25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我们的民族
补妆
乡村地理(2020年2期)2020-09-10 07:22:4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战略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战略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5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