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宁 (安徽华电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面对多元化建筑设计共存的今天,对“本土化、地域化设计”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在远离市区的火力发电厂,城市的特点是否在电厂建筑中得到反映,电厂的设计有没有将地域性文化进行发掘与发扬,脱离地域文化的建筑让我们失去了对建筑载体的认知,这是我们提倡在设计中寻找建筑与地域文化的交融点的一个动力。
当今设计的发展正走向文化趋同,全球化是整个发展的趋势,它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其对区域界限的打破,但这并不等于抛弃地域特色。
出于环保节地的考虑,各发电公司新建的发电厂均为大型机组。统观国内目前已建成的电厂主厂房,基本上还处在“平墙点窗配色带”的原始建筑设计水平。与当代多元化的建筑趋势形成强烈反差,与地域文化的传承更是毫无关联。例如浙江长兴电厂建筑“去工业化”理念的提出,似乎就可以让我们看出某种趋势……
建筑存在于电厂,而电厂座落在城市。这就赋予了其城市工业建筑的特性。电厂建筑物体量比较庞大,在方圆几十公里范围都会对四周的建筑和环境景观产生影响,这是外界对电厂建筑提出要求的最大起因。建筑设计应该从厂区规划的自然环境因素着手处理。在建筑造型及体量尺度把握上,与电厂原有建筑和环境相协调。并通过建设活动使厂区人为环境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之成为地区环境改善的典范,创造适宜工作、生活并使人心情舒畅的环境。
在电厂建设中,生产是关键,保证电厂正常生产运作是首要任务。在建筑设计中,也必须将服从工艺的需要为基本准则,并以创造更好的生产环境及更便捷的生产活动为目标。具体从三方面体现建筑设计与工艺布置的协调关系。
①满足工艺布置的功能要求。这是电厂建筑特性最重要的一点,其直观表现在建筑平面布置中。平面布置中各房间功能、秩序要严格满足工艺流程的需要。
②创造更好的为工艺生产服务的建筑条件。做好与工艺生产有关的防火、防水、防泄漏、防腐等。
③组织更便捷更优化的交通流线。在满足工艺的情况下,设计出便捷优化的交通流线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之一。因而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任务。
由此可见,电厂建筑设计的总体要求就是在满足工艺、安全生产、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与转变,如今的社会已步入体现自我价值和彰显个性的时代。现代建筑运动带来了大量缺乏个性的建筑,同时掐断了城市的文脉、磨平了城市的肌理,从而导致了城市文化的缺失,其中以电厂为代表的工业建筑在这个问题上尤为突出。它迫使我们必须自省,寻找电厂建筑设计新的“逻辑起点”。
在电厂的建筑设计中,主厂房是全厂的“心脏”。它的工艺复杂,体形庞大,在造型的处理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使主厂房的立面设计既表现出现代工业建筑简洁雄伟的气势,打破了传统概念中厂房建筑的沉闷与单调,同时彰显符合区域文化的独特气质是我们在设计中着重要考虑的问题。而后者“本土地域化设计”正是本文中需要探讨的内容。本土文化影响下所建构的建筑基本上可以成为本土建筑。建筑之形式植根于其生长的土地,体现建筑地区性。“本土设计”关注城市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积极探索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新的语言模式和发展方向,以城市视角处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把对建筑单体的关注提升到对城市结构重建的高度。建筑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生长的过程,而“本土设计”应扎根于当地生生不息的文化之中,从中汲取营养,继承历史文脉并创造新的文化。
接下来以此前作者参加的巢湖电厂二期投标为例,探讨如何在电厂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和特色从而达到建筑创新的一些手法和建议。巢湖市位于安徽中南部,历史悠久,古称“居巢”、“南巢”,文字记载历史有三千余年。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环境优美,渔业资源丰厚。巢湖电厂二期是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在原巢湖电厂一期基础上进行2X660MW机组的扩建工程。在设计前期,首先对该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地型、水文、植被、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文化、经济等人工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通过对收集资料的整理和发掘得出该地区特有的“原型”,再通过对这些“原型”的意向提取,得出建筑设计中可以用到的“因素”,最后将这些“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最终获得所需的方案。
鉴于该项目坐落于巢湖之滨,繁盛时期,湖面上都是穿梭于各地的轮船,源源不断地商贸交易,促进了巢湖的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航运要塞。因而在建筑形式上取“船”作为设计的“原型”。建筑细节上运用长条形和圆形的开窗方式来呼应“船身”的造型,阳角处的圆角处理使建筑各部分之间的衔接天衣无缝。后方的烟囱则好似桅杆一样,高高耸入云端。色彩上,整体采用浅灰色与蓝色为主色调,建筑底部使用大面积水体蓝色作为映衬,局部加以水体写意点缀。从而赋予了建筑新的活力,使工业建筑具有了较强的亲和力和温柔之美。
巢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巢湖风景秀丽,其中湖滨茂盛的湿地芦苇更是众多摄影师的取景最爱。该建筑方案运用类型学设计手法,以巢湖湿地芦苇作为提取元素,引入传统手工艺“编织艺术”作为设计灵感。将其融入到主厂房建筑设计中去,实现工业建筑与传统艺术的一次完美结合。建筑充分运用形体穿插及不同色彩的搭配,将编织的韵律感和艺术性在主厂房中得到真切的展现,立面造型整齐统一而又不呆板。建筑富有巢湖地区特有的地域性文化内涵和现代艺术韵律,对传统主厂房硕大呆板的习惯性逻辑思维给予了有力的回击。
以上方案中,分别通过对“船”、“湖滨芦苇”两个元素的提炼和与主厂房基本形体的融合,在建筑塑造中注入了地域文化,摆脱了传统工业建筑的空洞乏味。也因其注入了特有的本土化文化内涵而变的富有人情味和生命力。可见,工业建筑在造型塑造中也并非铁板一块。只要我们勤于思考、用心揣摩,终究是能够找出工业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点和交融点的,再运用设计手法将其整合和必要的细节处理,最终能够得到较为理想的建筑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电厂建筑已不仅仅是工艺生产的载体,更是企业形象乃至城市文化的最直接的体现。在此类建筑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建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电厂建筑与城市地域文化的交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