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选择分析研究

2019-11-06 02:57叶晟洲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5期
关键词:模式选择科技成果

叶晟洲

[摘要]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科技转化模式的选择,适合的转化模式将会对成果的成功转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采用的几种转化模式入手,对转化模式的基本构成、特点、优劣势以及适合性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提出了不同的主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者)适合选择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内涵;转化模式;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上,而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的直接手段,是实现科技-经济一体提化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体现了科研活动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程度,反映了科研成果的技术成熟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缩短转化过程将创新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1 科技成果转化内涵

科技成果转化,是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技经济结合范畴中的概念,在国际上又往往被称为技术转移、技术转让、技术商业化等。最初是以创新的“线性范式”为理论基础,也即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沿着“研究—开发—中试—产业化”这样的链条形成、熟化并导入到经济系统中。它涉及政府、高校、院所、企业、金融、科技中介服务等多个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2 我国科技成果主要转化模式与应用选择

2.1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指将创新技术成果通过转让、许可、合作、入股等形式实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运作方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推动以及技术市场交易實现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模式单一。目前经过多年推动发展,已形成产学研联合、孵化器培育、技术入股、企业自主等多种转化模式。

2.1.1 自主转化模式。该模式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立项进行研究开发完成的科技成果,并在本单位内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的一种模式。这种内部转化转移模式的特点在于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发明者直接参与研究及产业化开发,他们熟悉研究开发过程,了解技术特点,在进行现实生产力转化时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转化后的改进升级容易,成果产权清晰。但是由于受企业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可能发生研发时间拖延,失去战略市场的最佳时机。另一种形式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将拥有的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成果,利用内部办企业或自己创办企业进行产品开发或产业化生产。其特点是转化速度快,研发和再研发力量比较强,并能够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后续保障,不足之处在于欠缺企业生产管理及经营管理经验,生产资金短缺,规模化生产形成的进程比较缓慢。以上两种形式的转化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采用较多,由于需要全方位配置各种要素,不是最优化的运作方式,为非主流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2.1.2 技术转让转化模式。是指科技成果通过签订转让或者许可合同方式进行转移转化,是一种有偿转让或许可。这种模式主要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通过科技中介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有关信息和技术市场开展的技术交易活动与科技成果拥有方(高校或科研单位)对接,以签订技术转让或者许可合同受让技术成果。其特点是所获得的科技成果技术水平和成熟度都较高,节省了企业自主研发可能出现的失败在时间和经济方面的损失。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成果源与吸收体相分离,不能形成长期、紧密的合作。

2.1.3 产学研合作转化模式。该转化模式又分为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是目前产学研合作最主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形式。这两种形式均以协议方式议定,企业通过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签订研究开发的全方位战略协议进行合作,或者签订协议委托高校或科研机构就某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开发。该模式是将高校、科研机构具有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实验设施及研究开发能力,与企业具有的生产设备及资金的产业化能力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其特点是集成了高校或科研机构人才、技术、研究开发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并有效地相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由于协议议定了各自的权、责、益,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明细,是当前最常见采用的模式。

2.1.4 科技孵化器转化模式。科技孵化器以其具有的基础设施以及全方位服务方式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孵化服务,帮助和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与发展。由于孵化器可提供有利于创新创业发展的场所及各种服务,不仅可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专注于创新研究的环境,同时还可以为有兴趣将早期研究成果商业化的研究人员提供相关业务指导和专业服务,包括吸引投资、进行技术许可或创建公司等,使科技成果可以最快地得到转化。该模式的特点是科研人员可以完全专注于技术创新研究,其他事情则可以通过孵化器提供的服务解决,可降低企业的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功率。是一种适合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的新途径。

2.1.5 中试基地转化模式。我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缺乏对科研成果进一步开展中试的能力,大部分科研成果只是处于实验室阶段,因此这些无法进行中试科研成果只能束之高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地纷纷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连通了科研与市场之间这一重要环节。中试基地通过提供满足中试的仪器、设备等中试生产条件对需求者开展服务,使具有转化前景的大量的实验室技术得到实际应用,加快了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步伐。其特点是解决了成果熟化的物理空间和部分资金难题,实验室成果以最快速度实施小试、中试,大大加速了成果转化。由于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目前参与这一模式的企业还比较少,运转效率还有待提高。

2.1.6 技术入股合作转化模式。是指科技成果拥有方与合作的企业以占用一定比例股份份额(以技术作价入股,入股技术应是技术入股者已经掌握的,具有特定的名称、特定的技术指标、特定的功能、特定的适用范围、特定的使用或生产方法等具体特征的完整的技术方案)或利润分成的方式,把科技成果投入到合作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生产。技术入股方为生产方面提供技术及生产过程保证,企业方提供相关生产条件及资金。该模式的特点是技术入股使企业不用现金而是用股权支付技术的使用权费,有效地减少了企业在投资上的压力,特别是对一些急需技术而又缺少资金的初创企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

2.2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应用选择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转化模式的适合性选择是顺利推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了解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具有的特点和适合性,对高校、科研院所及中小企业及创新创业者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对自己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适合选择自主转化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无需外力即可在企业内部进行直接转化高效的转化模式。由于需要配置完整的产业化链条,一般不适合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转化较适合选择有偿转化模式即转让或许可、以及技术入股的转化模式,该转化模式是一种需要通过科技中介或技术市场提供的服务才能实现转移转化的模式。一般对科技中介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支撑。

高校、科研院所及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科技成果需要加快熟化转化的适合选择中试基地转化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可以帮助没有中试能力主体的科技成果加快熟化的转化模式。但是由于目前建成的中试基地还很少作,因此,目前选择这一转化模式的还不多。

所有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都适合选择产学研合作转化模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也是我国大力提倡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该转化模式由于集成了企业具有的产业化生产设备、各种生产要素、资金、市场、销售等方面优势,科研单位具有的人才、技术、前瞻性判断优势,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是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最常用和最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者选择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较适合选择科技孵化器转化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在孵化器内实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且成功率较高的模式。主要依靠各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等园区建有的科技孵化器提供的各种科技服务,如:物理空间、与政府方面的对接、知识产权、引入资金等方面的服务,使中小企業和创新创业者快速、高效地完成创新创业过程,实现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最容易实施且高效的转化模式。

3 结束语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法治保障、政府扶持、资金投入、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要素,同时还需要考虑选择适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只有选择合适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才有可能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因此要不断地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的有效的转化模式,以实现快速顺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郭强,等.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现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4(08):24-28.

[2] 杨栩,于渤.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2(08):106-108.

[3] 陈一君.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分析及模式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 13(08):100-101.

猜你喜欢
模式选择科技成果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延伸合作模式及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
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与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