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穷
7月7日清晨,在冈仁波齐峰下的色雄游客集散地,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正在等待牦牛运输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分配驮队及背夫。
岗莎村的村民小古如刚送完一批游客,顾不上休息,又来到游客集散地领取任务。任务的派发是以抽签抓阄的方式进行的,小古如焦急地等待着,他看到标志工作任务的小马甲所剩不多了。
仿佛过了很长时间,最后,他听到了自己的名字,领到了小马甲,脸上露出了微笑。
他要服务的对象是来自山西的游客,带着游客,小古如再次踏上了56公里的转山路。
转一次山,要徒步翻越海拔5000米的大山,要扛住雨水、风雪的袭击,更要保护好游客的安全。小古如说,已经记不清楚带着游客,转了多少圈冈仁波齐。
小古如所处的岗莎村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该乡境内的冈仁波齐雪山和玛旁雍措湖,每年迎来众多香客和国内外旅游者,山脚下的小村庄,依托旅游业成立了牦牛运输服务队,实现了脱贫致富。
岗莎村的牦牛运输服务队成立于1996年,全村88户群众入了股,把以前零散的业务整合起来,为游客提供配套的后勤物资运输,岗莎牧民也摇身一变,成为拥有现代股份的“股民”。
今年三十多岁的小古如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国家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小古如一家搬迁至冈仁波齐雪山脚下,住上了干净卫生的新房,还成为牦牛運输服务队的一员。腼腆的小古如告诉我们:现在,他家靠牦牛和马的服务费,加上政府的补贴,每年有4万多元的现金收入。为早日实现脱贫,小古如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做更多的事情。
没有带游客转山的任务时,小古如就接孩子放学。他说:“以前想让孩子上学都没有地方上,现在孩子可以上学,白天上学晚上回家来住,很方便。”
据统计,2016-2017学年,普兰县资助贫困学生474人次,兑现补助资金142.14万元;2017-2018学年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105人次,兑现补助资金30.87万元,正在兑现自治区级补助资金37.1万元,资助53名大学生。
作为运输队的一名管理者,对于旅游带给村民的经济效益,村民白玛旺久有着切身的感受。
白玛旺久翻着旧记账本,随意一指:仅2018年的9月,运输队就实现利润900万元。全队有1005人,每人平均能分到9000元左右。
根据牦牛运输队相关管理办法,一匹马和一个马夫转神山一圈,就能获得1809元的现金收入;背夫转神山一圈,同样能获得570元的现金收入。
让白玛旺久尤为自豪的是:“在致富路上,岗莎村没有抛下村里的任何一户贫困家庭。而且,为了能尽早地摘掉贫困帽子,我们把贫困家庭的劳力安排在转山路上经营茶馆,而对于没有劳力的贫困家庭,牦牛运输服务队则安排经费给予他们帮助。”
面对能让村民富起来的旅游业,岗莎村的牧民还开始拿起纸笔,走进课堂学习外语,他们要与外国游客进行英语交流。白玛旺久说,乡里为此专门请了老师。
如今,这支由牧民组成的牦牛运输服务队,通过原生态低碳的经营方式,拓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旅游行业。
仁贡村的仁青拉姆跟往常一样,一早就在自家的田地里忙活着。
这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后,仁青拉姆一家的新家园。
仁青拉姆说道:“这里已经是我们的家园,墙角屋后,哪怕是只剩下一寸土,我们也得好好把它利用起来。”摄影 / 拉巴欧珠
仁青拉姆对我们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我们直接受益,村民们现在都想着如何把这里建设得更好,没有一个人后悔搬到这里,这里已经是我们的家园,墙角屋后,哪怕是只剩下一寸土,我们也得好好把它利用起来。”
仁贡村位于普兰镇北部,距巴嘎乡只有40多公里,但仁贡村地处山谷,同时距离塔尔钦至普兰县城的省道207较远,交通极为不便。没搬迁之前,该村的群众在生活上始终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近年来,随着普兰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在仁贡村应运而生,不少村民直接受益。仁青拉姆说:“我的新居总建筑面积加起来有200多平方米,只房子就有150平方米,我很满意,我很知足。特别是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当地政府对村民并没有提出强制性的要求,这给村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余地,大家也就没有顾虑了。”
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普兰县累计投资3290.65万元,对97户369名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目前,已完成97户369人搬迁入住,牧区56户229人搬迁安置房已建成,已全部搬迁入住。
仁贡村的贫困户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在安置点统一新建了安置房,户型从一至三人户型到三至五人户型再到五个人以上的户型等,根据每户家庭成员人数的不同,供村民选择,以满足他们的住房需求。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普兰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抓手,积极谋划贫困村扶贫产业,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变“输血”为“造血”,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尝到了产业带给他们的增收甜头,也让脱贫效果持续稳定。
普兰县细德村位于孔雀河西岸,在这里除了四季河水奔流不息之外,还有丰富的泉水和雪山融水在田间地头涓涓流淌,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白青稞。
著名的细德白青稞以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让西德村的糌粑加工厂应运而生,成为该村重要的产业扶贫项目。
细德糌粑加工厂经理普琼为我们介绍说:“因为特殊的水土环境,细德村的白青稞独一无二,整个西藏都没有,因此我们就下定决心成立了糌粑加工厂。”2002年,以10万元为启动资金,承载着全村脱贫希望的糌粑加工厂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