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佰霞 尹德志
【摘 要】 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多、程度深,精神贫困现象突出,实现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四川革命老区在物质扶贫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精神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大难点,精神扶贫有利于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精神动力,实现扶贫“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针对四川革命老区群众精神贫困的现状,扶贫从扶“志”“智”“制”“职”等角度出发,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老区红色文化自信,推动四川革命老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四川革命老区;贫困;精神扶贫
根据《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中指出,四川革命老区包括四川省广元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和阿坝州全域,成都市、泸州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资阳市、甘孜州和凉山州的部分区域,共涉及到四川的17个市(州)中的81个县(市、区),革命老区在四川境内分布广、范围大,大部分区域为山地、丘陵地形,自然条件较差,自我发展能力弱,贫困发生率高,返贫风险大。当前关于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扶贫的相关研究较少,注重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扶贫问题研究,聚焦农民精神贫困现状,探索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的契合点,有利于发挥革命老区自身优势,补齐精神贫困短板,加快打赢脱贫攻坚战。
1 四川革命老区农民精神贫困现状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2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文献中从制度层面分析了贫困问题,指出工人在受剥削的情况下,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会出现物质贫困、精神贫困和文化贫困等问题,并提出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同样精神贫困也分为绝对精神贫困和相对精神贫困,四川革命老区农民精神贫困既包括文化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较为保守落后、主动脱贫能力较低等绝对精神贫困状态,也包括文化娱乐方式单一等相对精神贫困表现。
1.1 文化教育程度偏低
文化教育程度是决定精神富裕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据四川省人口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省高中(含中专)程度人口占总人口13.86%;初中程度人口占32.51%;小学程度人口占31.21%;文盲率为6.08%。四川革命老区位于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涵盖四川众多市区县,受自身发展条件限制,改革开放前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文化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受教育时限短,中老年农民中常见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甚至不少未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农民。在一些地区盛行读书无用论,老一辈农民家庭贫困无法保障教育支出,认为子女能够读书认字即可,不需要具备更高的文化知识,形成低文化水平家庭子女代际传递,物质和精神贫困继续传递的恶循环。甚至出现以自己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家里贫穷,理应成为贫困户的心态,以争当贫困户为荣,能占国家便宜为乐的现象,“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状态,引发农村社会矛盾。
1.2 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四川革命老区中的贫困地区大多交通落后,其中还包括一些偏远少数民族藏区、彝区,农民长期生活在相对稳定、封闭的环境中,与外界沟通交流少,坚守传统小农生产生活方式,在物质上贫困落后,思想上保守,安于现状。精神上空虚,渴望从封建迷信、本土宗教上寻求庇护,盲目信仰,将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寄托于神灵保佑。在国家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下,贫困户逐渐摆脱物质层面的贫困状态,但在生活上存在陋习、思想上因循守旧一时难以根除,不良生活习惯引发疾病造成因病致贫,坐享其成的心态容易返贫,封建迷信的思维方式继续造就愚昧落后。
1.3 主动脱贫能力较低
部分贫困户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存在农民主体性欠缺的表现,自主意识淡薄,在不清楚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情况下,被动参与扶贫,成为贫困户享受到国家政策优惠后,希望保持现状继续坐享其成,在扶贫干部面前隐瞒真实情况,期望获取更多的帮扶措施,缺乏主动脱贫的毅力和决心。好面子、盲目攀比之风盛行,婚丧嫁娶大搞排场,借钱办事满足虚荣心,因婚因丧致贫。少数基层干部以完成上级任务为主,缺乏对于贫困户精神层面的关注,机械式的灌输帮扶,导致帮扶措施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短期内增收效果不佳,挫伤贫困户积极性。
1.4 文化娱乐方式单一
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单一,无论是贫困户或非贫困户,都存在精神世界空虚的现象。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读书就业或在外结婚安家,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小孩、不务正业者为多数,在四川地区盛行棋牌、麻将娱乐,农闲或节假日时农民喜欢聚集在一起打牌消遣或进行赌博活动,通过赌博负债致贫的情况时有发生。基层政府在村民聚居地举办文化娱乐活动实际参与者和观看者较少,贫困村文化室、阅览室因为离村民居住地有一定距离、贫困户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读书不感兴趣、没事不愿去村委会等原因而成为摆设,诸多原因使贫困户以及普通农民不仅在物质层面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而且精神生活更为单调匮乏。
2 精神扶贫对四川革命老区振兴的重要意义
增强革命老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精神动力。针对四川革命老区农民的精神贫困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精神帮扶措施有利于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增强自主脱贫精神动力。扭转贫困群众的精神缺“钙”,克服思想惰性,明确富裕生活是通过农民自己吃苦耐劳、奋发图强创造出来的,树立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才能够在实际行动中摆脱贫困,努力实现小康生活。
为开拓和发展革命老区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在国家扶貧开发工作中,注重对于农民主观思维层面的疏通和引导,提升贫困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作为革命老区儿女的责任感,加强农民知识技能培训,使贫困人口积极掌握增加收入的一技之长,在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等方面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为革命老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有利于培育一支社会主义职业农民主体。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群众摆脱落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基层群众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资入驻,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逐步改变部分地区的“空心村”现象,因地制宜发展老区产业,有利于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新时代职业农民。
3 老区精神扶贫的对策
3.1 扶贫先扶“志”,增强脱贫致富决心
贫困群众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力量,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人群战胜贫困的斗志,增强脱贫致富决心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强化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要鼓足自身的干劲,认识到精神帮扶的重要性,转变扶贫方式,明确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优势资源,从提高贫困户自主脱贫意识入手,将灌输式的粗放扶贫向滴灌式的精准帮扶转换,扭转贫困户被动参与扶贫的局面,用工作的热情和干劲感染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参与基层自治,将党和国家决胜脱贫攻坚的目标和愿望变成贫困户奔小康的情感认同和美好向往。挖掘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精髓,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举办文艺演出,搭建农村小剧场,广泛邀请群众参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树立贫困群众作为革命先烈后代战胜贫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脱贫为荣,自力更生发家致富作为奋斗目标,彻底摆脱“等靠要”思想。
3.2 扶贫必扶“智”,提升文化教育水平
文化、技能、教育扶贫是精神扶贫的关键,扶贫必扶“智”,提升贫困群众及其子女后代的文化教育水平,能够有效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提升贫困村整体精神面貌。加大对于四川革命老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和教师队伍,落实贫困学生帮扶政策,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水平。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举办各类农业技能培训,搭建创业就业平台,提升群众在农业技能、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潜能。引导贫困群众相信科学,远离不良封建迷信行为,克服思想依赖。推进优秀文化下乡,定期举办农民夜校、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节等,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活动,邀请致富带头人分享致富经验,通过电视、手机、网络等方式,传播积极的思想观念,丰富日常文化娱乐生活。注重家风家教,开展“文明家庭”、“星级家庭”等评选活动,营造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积极进取的氛围。
3.3 扶贫需扶“制”,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是有相关制度的支撑和保障,扶贫领域的制度是推进扶贫工作进展的行动指南,厘清精准扶贫与精神扶贫的内在联系,建立完善文化教育扶贫、科学技术扶贫、财政扶贫等制度体系,构建精神贫困测量和识别机制,制定精神扶贫资金使用监督办法和违规惩治法律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为精神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建设,根据革命老区群众实际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网上资源将原有贫困村文化室、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结合数字图书馆、网上阅览室,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组织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开展基层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举办广场舞、棋艺、文化体育比赛等,丰富农村文化娱乐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盘活文化资源。
3.4 扶贫应扶“职”,提高就业基础技能
脱贫攻坚的任务在于帮助贫困人群树立自主脱贫的意识,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拥有保障生活的一技之长,选择自力更生的职业,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扶贫应扶“职”的关键在于为革命老区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新时代职业农民,农村老弱病残者享受农村社会保障,不再参与农业生产,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加大政策支持和优惠力度,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让青壮年农民和真正懂得热爱农业科学技术的人以农业生产发展作为自身的职业,培养更多现代化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加大农产品科学技术和种植方法研究,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探索现代化、规模化生产模式,以增加农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促进致富增收,提升农民群众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四川革命老区继续推进精神扶贫工作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后盾,从多方面巩固和促进物质、精神扶贫成效,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主体性,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加快老区人民共享小康社会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4] 余德华.论精神贫困[J].哲学研究,2002(12):15-20.
[5] 姚建偉,余德华.欠发达地区的精神脱贫与文化转型[J].贵州社会科学,2005(06):90.
[6] 张蓓.以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实践路径[J].改革,2017(12):41-44.
[7] 高圆圆,范绍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精神贫困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6):131-136.
[8] 汪三贵,曾小溪.从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扶贫政策的演进及脱贫攻坚的难点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8(08):40-50.
[9] 陈岗.川陕革命老区现状及振兴发展路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29:21.
[10] 阮李全,陈茂礼.论川陕革命老区的振兴与农村康养产业的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68-73.
[11] 四川省 “十二五” 革命老区发展规划[Z].川办发〔2011〕63号,2011-10-28.
[12]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6-7-27).[2019-3-22].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608/t20160803_813990.html.
[13] 四川省统计局.2018年四川省人口统计公报[EB/OL].(2019-3-19).[2019-4-1].http://tjj.sc.gov.cn/tjxx/zxfb/201903/t20190319_277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