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策略
——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修复植物专项设计为例

2019-11-05 05:39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刘卓君赵文斌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9期
关键词:长安城考古遗址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 刘卓君 赵文斌

2010年公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义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上述定义明确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要同时兼顾遗址保护与公园的功能属性,故对其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提出了多方要求。本文针对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修复植物专项设计实践进行探讨。

1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功能

植物配置是城市公园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完成公园生态职能的主要工具。对于考古遗址公园来说,其主要目标是保护与展示遗址,故植物配置应以突出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功能为主,兼顾城市公园植物种植的一般功能。

1.1 城市公园植物种植的一般功能

城市公园植物种植的一般功能包括:构成景物,丰富园林色彩;组合空间,控制风景视线;表现季节,增强自然气氛;改善地形,装点山水建筑;覆盖地表,维持生态作用;美化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

1.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的特殊功能

考古遗址公园内的植物种植要与遗址的保护和展示相结合。一般来说,除满足游客科普、文化教育、游憩等需求,植物景观在考古遗址公园中很少被强调。

1.2.1 诠释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价值

在遗址保护范围内,植物配置要服从和服务于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绿化标识是常见的遗址本体展示方式之一,即在地下遗址进行回填保护后,通过在地面上种植浅根系灌木和铺设草皮来标识地下遗址的格局和范围。

1.2.2 营造与烘托遗址历史环境氛围

遗址价值包括遗址所处的历史环境。在遗址周边配置符合遗址氛围的展示植被,可营造与烘托遗址历史环境氛围。

1.2.3 改善考古遗址公园生态环境

遗址周边环境整治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植物配置能明显改善遗址周边环境质量,在抑制水土流失,改善空气、水体质量,避免噪声污染等方面对遗址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1.2.4 协调考古遗址历史环境与城市环境的过渡

在环境协调区,或种植高大乔木形成绿色屏障,隔离周边的现代城市环境影响,或采用生态修复措施与周边乡野环境协调,更好地展示遗址环境,有效保护遗址。

1.2.5 满足游客科普、文化教育、游憩等需求

考古遗址公园依据遗址展示空间和功能空间的不同,应满足游客科普、文化教育、游憩等不同需求。

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的原则及策略

2.1 公园简介

汉长安城是西汉都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城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渭河台塬上,南屏秦岭、西邻皂河、北临渭河。

未央宫始建于公元前200年,位于汉长安城内西南隅,宫城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积约4.8km2(见图1)。作为汉长安城最重要的宫殿,既是西汉时期、王莽时期等朝代皇帝的居住、朝会之所,又是西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权力中心。宫城四面开宫门,城四隅建角楼。宫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干道。主体宫殿建筑群前殿位于宫城中部略偏东,是建于同一台基上的一组高台建筑群。前殿以北为椒房殿、中央官署及少府等皇室官署。宫城西南部为皇宫池苑区,有沧池等遗存。宫城北部为皇室的文化性建筑天禄阁、石渠阁等。宫城西、南侧为汉长安城西、南城墙,有直城门、章城门、西安门3座城门;宫城北侧为直城门大街;宫城东侧为武库和安门大街。此外还有城濠、城外道路等遗存(见图2,3)。

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2014年丝绸之路申遗的重要起始节点。

图1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位

图2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主要遗存

图3 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平面

2.2 原生植被条件

2.2.1 原生植被特征

设计之初,团队用近半个月时间进行现场踏勘,充分了解原生植被分布及生长情况。经调研发现设计范围内的植物数量较丰富,成片分布的植物主要包括:杨树、松树等乔木,种植类型为经济林;桃、杏、樱桃、葡萄等灌木和经济作物,种植类型为果园;其他还有苗圃、耕地等。其中,以速生杨经济林面积最大。耕地中,有塑料大棚种植西瓜、露地种植油菜、小麦等作物,不再继续耕种的土地有自然生长的成片播娘蒿、狼尾草等野草。部分为裸露土地,零星分布夏至草、蔓生婆婆纳、播娘蒿等野草。未成片分布的植物主要包括现状道路两侧和各村庄拆迁基址间的乔木,以及现有的人工游园内的各种乔木、灌木等园林树种(见图4)。

图4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展示一区现状植被

2.2.2 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难点

现状植物具有一定复杂性,如何对其充分利用具有难度。

1)苗圃、果园、经济林等规则形态的种植方式所占面积巨大,与遗址整体氛围不符,其中部分果园、经济林严重影响了遗址的空间格局,需进行调整。

2)现状植被存在樱花、雪松、紫荆等与考古工作和历史文献记载的孢粉分析不符的品种,需进行调整。

3)现状地被野草情况复杂,种类较多,品种、各季生长状况不明,部分呈斑秃状,需在长期调研监测后确定品种和时令,补种时需考虑各种植物的衔接。

2.3 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原则

1)以不对遗址造成任何破坏为基本原则和前提,在有效保护遗址前提下,进行绿化展示和生态恢复。考虑植物根系特点设定与遗址的安全距离,避免植物对遗址可能造成的破坏。

2)立足于遗址现有植被设计,对其进行调整,合理并充分利用现有植被。考虑到后期维护难度,降低维护成本,使设计效果能够长久,形成可持续性景观。

3)以考古工作为基础,依据考古研究成果进行绿化标识展示,植物种植规划服从和服务于遗址保护与展示,对严重影响遗址整体格局的现状植物进行调整。

4)植物设计效果应尊重遗址历史场景和地域特征,尽量保留现状地被中的野草,保持野趣,尽可能避免运用人工化、园林式的设计手法。

2.4 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策略

2.4.1 注重现场调研,梳理现状植被

根据现场调研,以遗址保护要求为基础,优先考虑植物分布是否符合遗址整体格局,同时结合植物生长状况、历史文献记载、孢粉分析数据等,明确各处现有植被的处理方式,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现状植被梳理措施(见图5)。

1)保留 保留不影响遗址格局的现状乔木及地被中的野花野草。

2)调整 调整不影响遗址格局的现状植被种植形式,打破规则式种植形态形成的自然组团,增加植物种类,丰富种植空间。

3)迁移 利用现状植被,凡与各分区设计品种相符的树种就地迁移至该分区进行栽植。

4)清除 清除现状长势不良的植被、人工草坪及占压遗址、影响遗址格局的树种。

图5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展示一区现状植被梳理导则

2.4.2 植物规划构建遗址整体格局与历史环境氛围

1)勾边 如图6,7所示,利用树阵勾勒遗址的城、宫、路的3层空间格局:①城墙外侧栽植毛白杨8~15排,勾勒汉长安城范围边界;②宫墙外侧 栽植圆柏3排,勾勒未央宫范围边界;③道路两侧 栽植油松和国槐标识汉代主要道路,栽植油松标识汉代次要道路。

2)打底 如图8所示,通过撒播当地野草种子形成均质化基底作为遗址公园底色,同时混播不同颜色的野花地被以划分遗址的不同功能区域:①展示一区(前殿区) 栽植野草种子+结缕草+白三叶;②展示二区(过渡区) 栽植野草种子+结缕草+红粉色系地被菊+石竹;③展示三区(两阁区) 栽植野草种子+蓝紫色系地被菊+二月兰;④展示四区(官署区) 栽植野草种子+黄白色地被菊+蒲公英;⑤展示五区(沧池区) 栽植红花酢浆草+结缕草;⑥滨水区域(沧池、城壕、明渠) 栽植紫花苜蓿+早熟禾;⑦考古工作现场区 栽植小麦。

3)选配 适当补充具有历史依据、符合遗址特征的植物。植物种植应体现植被作为遗址价值载体的作用,故配置时,在充分考虑适地适树的生态性原则基础上,优先选用文献与研究提及的作物,且需对文献记载植物名称进行查考,以对应现有植物品种:①汉代长安城中主要植物为松树、榆树、垂柳、柘树、刚竹、桑树、葡萄等;②张骞等使者自西域引种至长安的主要植物为胡桃、苹果、石榴、紫苏、大麦等;③汉代长安城中主要作物为大麦、葫芦、韭菜、冬葵等;④汉代上林苑主要植物为麻栎、梓树、女贞、芍药、棣棠、山桃、垂柳、菖蒲等。根据《汉长安城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详细规划》专题研究篇中的“汉代植物品种研究”选配植物品种和种植方式,在道路两侧、建筑周边、沧池池内和池边、明渠两侧选用符合遗址特征的特定植物营造遗址整体格局与氛围(见图9)。

2.4.3 营造环境氛围满足游客休憩需求

围绕游客服务场地及设施进行植物种植设计,满足遮荫、造景等游客服务需求。

2.4.4 根据土壤扰动深度限定确定植物最小安全距离

植物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但其根系对地下遗址来说亦是一种威胁。因而除常规种植要求外,遗址公园内的植物种植需充分考虑植被对遗址本体的影响并进行评估,在确保遗址安全的前提下方可实施。

1)纵向 严格遵循《汉长安城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详细规划》对该区域土壤扰动深度的限定要求,合理布置乔木、灌木的栽植位置。

2)横向 为避免植物及其根系水平生长对遗址的影响,参考规范对于公园树木与地面建(构)筑物外缘最小水平距离的规定以及公园树木与地下管线最小水平距离的规定,在遗址公园设计中,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确定乔木、灌木与遗存间的最小安全距离为5m。

2.4.5 注重现场设计与配合

在实施过程中,基于对遗址安全性和现场复杂性的考虑,要求设计师在工程各阶段深入现场进行设计与配合:①现状植被整理阶段,与施工方确定植被保留品种及位置;②号苗时,根据苗木品种、规格等,赴苗圃或山野寻找符合遗址环境的植被;③栽植时,现场确定符合遗址安全的栽植位置、避让现状管线及构筑物的原则等。

3 结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植物配置仅作为考古遗址的底景,其作用是突出和衬托遗址整体格局和本体特征,营造历史环境氛围。设计效果应尊重历史场景和地域特征,植物规划设计不得使用城市园林设计手法,不得出现“恢复”“重建”“再造”植物历史环境的设计倾向。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的难点主要在于:①如何通过植物种植来诠释遗址的价值;②如何通过环境修复与植物品种、种植方式的选择来营造遗址的历史环境;③如何对待复杂的现场及开展设计制图、现场配合等各项工作。

在不破坏遗址历史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生物的多样性、空间的丰富性和观赏性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和生态修复的关键,也是值得继续深入思考的方向。

图6 城墙外侧植被标识

图9 建筑基址周边植物配置

项目名称: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环境修复植物专项设计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陈同滨、李存东、蔡 超、赵文斌

景观主创:韩真元、路 璐、刘 环、颜玉璞、郭辛欣、王力恒、刘卓君、张景华、孙文浩、于 跃、盛金龙、王 婷

摄影师: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理委员会(业主)及设计团队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项目面积:6.2km2

完工时间:2014年5月

猜你喜欢
长安城考古遗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INDUSTRIAL EVOLUTION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考古”测一测
唐长安城的那些胡商
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