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勇军(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浙江龙游 324400)
议题式教学必然要求构建活动型课程,活动包括思维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受限于社会客观条件,现阶段高中学生走出校门从事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仍困难重重。加上思政常态课教学不是公开示范评优课,少了一遍遍的试讲修改打磨的集思广益环节,这就要求思政常态课议题式教学(以下简称议题式教学)大都采用思维活动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作为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笔者在议题式教学中已形成初显成效的实践策略,现择其要阐述如下。
打造一堂集众人智慧一遍遍修改完善的议题式优质课教学并不难,难的是常态课也能达成这一优质标准。对此,我们如果不遵循一定的教学设计程序难免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而认识议题式教学的本质,掌握议题式教学思维活动设计导图则能轻松面对,下面是其思维活动设计导图。
由上图可知,议题不等于话题,不等于问题情境[1],话题与问题情境都是表达、贯彻议题教学的手段和载体。如果热点话题与问题情境是对议题静态表达的话,那么探究讨论分享活动则是师生动态表达、理解、论证阐述议题的过程。若教师搜寻的热点话题、创设的问题情境与议题吻合度高,师生探究讨论分享活动就愈能充分利用话题、问题情境承载的有效信息,活动就愈顺畅,愈能达成议题所确立的目标。适应议题式教学需要,为了弥补学生在角色扮演、主题辩论、社会调研活动的不足,思维活动设计导图中的热点话题、问题情境实际上代替了学生应该实践,但受到客观条件所限而不能实施的诸如调查访谈、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活动。也就是说,这一环节是教师把搜集到所有与此议题相关的材料择优剪辑整合而成,使之充当学生探究、交流、分享议题的桥梁与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引入热点话题、创设问题情境在议题式教学设计中其实是关键之步骤。
抓住引入热点话题、创设问题情境的议题式教学的这一关键环节,就抓住了议题式教学思维活动的“牛鼻子”,笔者运用下面两种方法,屡试不爽,深受学生欢迎。
1.寻求问题情境的时效性
议题是灵魂、是统率,议题掌控了话题选择与问题情境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情境要时时刻刻为突出议题的学习探究而服务。具体说来,学生阅读问题情境中的每一句话,其中包含的有效信息应能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至少能让师生通过对话分享逐步体认到情境信息对议题理解的有效正确性。一句话,教师在思维活动设计时要注意问题情境与议题的契合性。以“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为例,我上本课时,国际上恰巧发生美国对伊朗石油进行禁运,对此世界各国对美国禁运态度如何关系到世界格局的演变,这正好能突出“当今国际格局向何处去”这一议题。因此,我马上把中国、俄罗斯等大国以及欧盟对此的态度整合进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解读情境、分析情境信息,结果学生透过各大国及欧盟一致反对美国对伊朗制裁的立场,体验感悟到“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问题情境创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从时效性上敏锐抓住了与此议题最匹配的国际热点,即当天发生的事,第二天就进入课堂,学生觉得很新奇,这能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思想政治课具有阐释当前重大社会现实的学科功能,进而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
2.寻求问题情境的科普性
在《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中,相对于抽象的哲学原理,寻求问题情境与议题的契合一般要注重问题情境的科普性,即问题情境要引入人们生活中的重大科学发现,引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具体的“形而下”的探究,突破“形而上”的哲学议题。如,“意识的本质”一框教学,以“为什么意识为人所特有”为议题,探究意识的产生、本质。由于教材提供的人脑与大猩猩脑的比较的情境不足以清楚地让学生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对此,寻求问题情境与议题契合还要具体引入脑神经元的作用、人脑的认知、决策系统即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的具体作用,并且向学生展示经常看电视的人脑与注重看书的脑结构的区别(如右图所示,2013年日本东北大学HirakuTakeuchi教授与美国埃默里大学的GregoryBurns教授共同研究的结果显示,经常看电视的脑神经元数量少得多)。这个情境不仅能让学生形象地体认到人脑会思考的原因及机制,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看什么不看什么直接关系到脑健康,更关系到人生成长,从而树立科学用脑理念。
看电视的大脑
看书的大脑
与这一议题相关的情境创设的成功之处在于,师生只要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情境中的有效信息,就能自然地推导出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议题所规定的学习任务。这实质上是从科学透彻性角度凸显情境设计要符合“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这一结论,即具体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哲学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当教师能把该哲学议题赖以存在的基础——与此相关的具体科学作为创设情境的材料,就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化解读,让人心服口服,有力地解决了议题教学所关注的“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要求。
议题式教学要关注知识得出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给予结论。这个过程也是由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自行感知体验生成的。因此,教师在上课起始第一个引领活动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说出本课的议题,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问题情境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展开交流讨论与探究,最终逐步内化议题所关注的学科知识,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诚如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那样,思政课不能简单“照本宣科”,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议题式教学进入交流讨论探究环节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该解释就要解释,该推导就应推导,该说理就要激发学生说理,实现议题—情境—信息—问题—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逻辑性与思辨性相统一。下面以“国际格局向何处去”这一议题所包含的国际竞争的实质为例,具体阐述其操作要领。
首先,教师以过渡语引导:各国为了在现有的国际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国际竞争,那么,各国又是如何展开国际竞争的呢?
接着,教师顺势展示一组世界各国在5G领域开展国际竞争的问题情境:
①美国总统特朗普画像及他的立誓:5G是一场美国必须打赢的竞赛。
②中国政府的举措:中国政府推出“中国制造2025”的主旨是让我国的制造业由弱变强。“中国制造2025”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项目,以举国之力推进5G相关技术的研发。
③截至2019年3月,5G标准必要专利申请数量中的占比,中国34.7%、韩国24.9%、美国15%、芬兰14.9%、瑞典9.8%、日本5%。
④世界各企业在5G标准必要专利申请中的占比,如下图所示:专利数据库公司IPlytics的统计)
(注:③④中的数据引自2019年3月德国
最后,展示问题:“中国制造2025”的推出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有何必要性和重要性?
问题抛出后,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还会手足无措,这时教师应马上提醒学生,面对美国总统咄咄逼人的攻势,我国政府早在2015年就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几年过去了,在5G领域成绩如何呢?这就顺势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世界各国在5G领域开展的国际竞争状况及图表上来。经过探究、讨论、分享,学生能解读出从国家看,中国在5G标准必要专利申请数量占比最多,从企业看,华为贡献最大。又是华为!联想到华为的“备胎”之举,学生的表情亮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方面他们为民族企业所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为我国高科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为党和政府能未雨绸缪而折服。有学生把话题延伸到了中美贸易战,学生纷纷对中美贸易战的结果作出了预测,表达了中国在两强相争中终将胜出的信心。至此,本议题所关注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一知识结论不需要教师强制灌输,而由学生喊出科技兴国的那一刻就表明,他们的身心与本议题已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基于问题情境的议题式教学,在具体的思维活动阶段,师生探讨交流的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情境本身,而是围绕问题,从情境信息出发,举凡与本议题有关的重大信息,都有可能涉及,你知道的你来说,我听,我懂的我来解读,你补充,东西南北中,无所不包,最后实现对议题的立体多元而又不失中心立场的开放式分享与交流,从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这也可以看出,师生探讨交流的问题及分享的多元信息,应建立在富有逻辑性的学科表达基础之上,绝不是支离破碎、凌乱不堪的,即师生之间对话应是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这个系统要求上下句能相互印证,观点与事例相互渗透。用这个系统审视议题式教学的分享交流活动,不难理解,教师若发现学生已偏离这一要求,应及时巧妙地转移话题,把讨论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如此既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