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档案背后的故事(四)
——民国“昆明县立清波中学”校徽

2019-11-05 07:44
云南档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清波校徽昆明

■ 王 媛

校徽,学校徽章的简称,是学校标志之一,主要目的是分辨人员,通过图案、文字来介绍学校性质和学科以及留存纪念;佩戴于胸,无形中给佩戴者增加纪律约束,规范了行为,提高了学校知名度,体现着学校特征,让人容易记住;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也反映着学校的文化气息和精神风貌。

一、档案特征

民国“昆明县立清波中学”校徽,材质为铜质,形状颇有个性,呈倒三角形,尺寸各边长3.5厘米。徽章颜色由红、蓝、白、绿三色珐琅组成。章面外围由红色边线连接,天衣无缝,章面上端为蓝色,占了校徽三分之一的位置,从右至左铸有略显弧形文字,阳文黑体钤记:“昆明县立清波中学”;章面中部为民国青天白日标识;下部色彩为白色与绿色组成,设计成清波白水图案。章背底板平整,偏上位置有精巧别针,居中有“惠兴”二字,笔者推断“惠兴”可能是校徽的制作工场,偏中下是本校徽的编号“260”。校徽质量过硬,经年累月,校徽上每个字依然可辨,图案清晰。徽章整体设计精细,布局合理,包浆厚实,旧熟自然,品相较好。(如图1)

民国时期,校徽大多采用倒三角形状,除了具有美感,还寄托或隐含了当时的教育本质:“智、仁、勇”。作为培养学生的机构,运用三角定理,暗示三者之间的功能和联系,构思巧妙。三条直线围成的三边形,有相互稳定平衡之意,师者与学者把三角形校徽佩戴胸前,时时望之,把“智、仁、勇”处世为人之道铭记于心,从而规范言行,“校徽诲人”之形式,用心良苦。

(图1)

二、档案背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赛典赤主滇,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改中庆路为云南府,领昆明、官渡二县,昆明为省府治。清朝建置沿袭明制。

1913年4月,民国政府裁去云南府,保留昆明县,由省政府直接领导。昆明城区在建制上仍属昆明县。1922年,唐继尧二次回滇,把原来云南市政公所改名“昆明市政公所”,划定了省会区域(今主城区)。原先的“昆明县”依然保留,除部分为现在的主城区外,还管辖“五乡”:东乡(东关外五里大树后营),南乡(南关外二十里官渡堡),中乡(南关外十里小街子),西乡(西关外二十里渔街子)及北乡(北关外二十里黑龙潭)。1953年,市、县合并,撤销昆明县建制。

清朝灭亡,民国建立,“救国救民”是个问题。当时老百姓文盲较多,培养人才的效率极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迫在眉睫,有识之士认为: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恐怕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是中国未来的关键。为改变初等教育的缺失,滇省政府开办了一批中小学校,二十世纪20年代末,省城昆明有公立中学22 所,分为省立、市立和县立等类型。

省立中学分普通中学、职业中专和师范学校三种。省立中学:昆华中学、昆华女中、富春中学、云瑞中学、龙渊中学;职业中专:昆华工校、昆华农校、昆华商校、昆华医士学校、昆华女子实用职业学校等;师范学校:昆华师范、昆华女子师范、昆华艺术师范、昆华体育师范、虹山师范学校及小坝师范学校。

市立中学两所:市立男中和市立女中。

县立中学:县立师范;县立初中:清波中学、玉案中学、日新中学。

这些学校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传播知识,让学生迅速喜欢学习,获取大量文化知识。

三、档案探究

史料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27),“清波中学”正式成立。校址在昆明鸣凤山麓(俗称鹦鹉山)金汁河畔的双龙寺,今已无存。这是民国初期办学的一个特征,校舍多半选用城乡间较大寺院。双龙寺殿宇宏大,场地宽敞,占地约3500 平方米,是较好的选址。办学伊始,招收初一年级一个班,学生40 人。当时有教职工7 人,第一任校长李毓铮,号铁生,昆明人,有办学经验,擅长油画,后兼任昆明县立师范的劳作美工教师。在随后的办学岁月里,“清波”每年都招收新生,又有李鸿宝、高长荣和李兴华等人担任各时段的校长。课程包括:公民、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生理卫生、体育、图画、音乐、手工劳动等。

抗战时间,内地文教单位大量迁滇,十余所高等院校先后入昆,一批知名学者、高素质人才涌入昆明,使得本地的教育得到空前发展,清波中学也有所扩大。1939年,已有3 个初中班,学生170 多人。学生来源主要是昆明周边乡村,如东边大板桥与小石坝;南边关上、羊方凹、东庄和栗树头;西边长虫山以东地域;北边小河和三家村等,还有少数从市区疏散来的插班生。每天上6节课,早上9 点上课,下午4 点放学。路远的学生准许住校搭伙。

奉献最大的是辛勤的老师,袁嘉祥先生的回忆记录下几位老师的名字:杨亮、陈彪、洪顺、梁鸿鑫、李熙和王芷亭等。他们呕心沥血,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教学有方,讲课绘声绘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进德修业,与日俱增。他们坚信学生身上有巨大潜能,于是在自由、舒展、开放的状态下跟学生交流,并且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人格平等地交流,他们的教育有温度,对学生有爱的关怀,有心疼的怜悯。

当时,学习和生活环境很差,图书资料、实验仪器、生物标本可谓“凤毛麟角”。仅用作业本举例,所用的纸是“草纸”,纸质较薄,若用毛笔书写,墨透纸背,污染桌面,只能用铅笔轻写,时间稍久,字迹模糊不清。也有学生使用蘸水笔,买个钢笔尖,绑在竹枝条上,墨水用颜料加水自己泡制。晚上的校舍一片漆黑,唯有教室有灯亮,晚自习点的是桐油灯,两人共用一盏,灯草顶端发出如豆萤光,自习下来,学生鼻孔黑黢黢的。

学习与生活虽然艰苦,但学子笑对清贫,没有抱怨,刻苦攻读,心中想着只有读书才有出息。物质条件困难,精神生活却昂扬,身在清波中学,磨炼意志,砥砺品格,追求新知。功课压力很重,需要付出极大精力完成,6 节课程排得满满,各科作业不得少,总觉时间不够用,每天吃饭、做操、上下课,满脑袋都塞满了书本、习题、测验和考试,他们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确立了自己的三观。

他们中间有很多人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学校成立了中共外围组织“云南民主青年联盟”,开展了“反独裁、反内战、要民主”活动。解放前夕,师生们冒着生命危险,参加革命斗争,参加义勇自卫队,为筹建中共农村基层组织出过力,做过贡献,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人民政府决定:昆明县立清波、玉案、日新中学进行合并,组成“昆明第四中学”,由市教育局管理,校址在海源寺,前边提到的李兴华校长带领教师及第十八、十九两个班的部分学生加入昆四中,清波中学退出历史舞台。

四、档案意义

这件实物档案唤起人们对学生年代的青葱记忆,凝结了一个时代里师生的智慧与心血,承载了青春与热血。小小的校徽,记录了历史又被历史记录,沉淀了岁月也被岁月沉淀,镌刻精神并成为精神的象征,清波中学的文化底色、魅力与内涵被我们的档案浓缩了。

猜你喜欢
清波校徽昆明
田公平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我的心爱之物
莲 藕
河南:用法治的力量保卫碧水清波
昆明美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昆明的眼睛昆明的书
怎样得到第6罐可乐
火了高校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