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图
他是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个飞机设计家、第一个飞机制造家、第一个飞行家、第一个飞机制造企业家,被尊称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110年前的9月21日,他驾驶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冯如l号”成功飞上天空,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行梦想变为现实,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航空事业的伟大征程。
1909年9月21日,冯如在美国设计制造了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并在奥克兰亲自驾驶它飞上了蓝天,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这一天也成为中国航空事业的起点。其后,他为报效祖国,带着自造的飞机回国,投身革命,领导了中国第一支革命飞机队。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驾驶“冯如2号”进行飞行表演时因事故牺牲,年仅28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像一道耀眼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在世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而且他身上忠诚祖国、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但成为激励中国航空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更无愧于他被称为“中国航空之父”的称号!
“父母在,得远游”
冯如原名冯九如,字鼎三,乳名珠九,结婚后改名“冯如”。1884年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恩平县莲岗堡杏圃村一个农户家庭。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清朝统治下。家境贫寒的冯如,没念过几年书,但聪明灵巧,喜欢用竹材扎风筝或用火柴盒等做成车船模型。他喜欢听长辈讲故事,特别是那些古人梦想飞天的美好神话、传说。
据说,冯如童年最喜欢制作及玩放风筝,他制作的风筝多式多样。有一次,他做了一只翼端成椭圆形、体积特别大的风筝,带着两只小木桶飞上了天,升到近百米高。這件事成了奇闻,传遍了整个莲岗堡。
就在幼小的冯如痴迷风筝的时候,世界航空技术进行着巨变——在他出生那年,俄国的亚·费·莫扎伊斯基舰长完成了首次飞机沿斜坡下滑、跳跃离陆的试飞。
1895年,年仅11岁的珠九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得不告别父母,随亲戚漂洋过海,远到美国去做童工。临别之时,面对父母的疼惜与不舍,幼小的冯如反而用“大丈夫四海为家”的话宽慰爹娘。他还把《论语》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故意说成“父母在,得远游”。可以看出,冯如是一个有志向的孩子。
冯如和无数海外求生的人一样,在美国亲身感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又有机会接触外国的先进技术。所以,这些人中涌现了大批热爱祖国的有识之士,冯如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名优秀代表。
“壮国体,挽利权”
冯如初到美国是在旧金山做童工,后又到美国纽约,在造船、发电、机器等工厂做工。冯如在美国打工的岁月,美国在国内推行排华政策,对华工进行残酷的盘剥和虐待。冯如的遭遇可想而知,他常常是从一个工厂被解雇,又到了下一个工厂。这样不公平的待遇,反而使他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机器设备和掌握多种操作技术。
冯如刻苦钻研技术的目的非常明确——“要‘壮国体,挽利权。”冯如时常对亲友们讲:要想国家富强,必须有发达的工艺,而工艺的发达又有赖于先进的机器。
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他经过10年的工作实践和学习,精通了机械和电器的专门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1906年,冯如从纽约回到旧金山,这时他已是颇有名气的工程师。旅居旧金山的华侨富商集团也正有意聘请冯如参加开发祖国的电力工业和最新科学技术的宏伟计划。然而,冯如这位年轻人却有更为大胆和具有战略性的设想——造飞机。
事实上,冯如一心钻研机械制造技术的那些年月,正是飞机设计、制造在世界上处于低潮的时期,或者说是黎明前的黑暗期。在莱特兄弟成功首飞之前,已经有众多开拓者和伟大先驱进行了极具价值的科学探索,但大都以失败告终,很多人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这也导致当时有些权威科学家对飞机发明的前景持怀疑态度。
“飞机不成,决不归国!”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我国东三省的权益,疯狂厮杀。冯如眼看祖国主权被践踏,骨肉同胞遭蹂躏,愤慨万分。世界第一架飞机制造成功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冯如痛切地感到:“是(指制造机器)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可见冯如这时已经进一步认识到,只注重发展祖国的机器制造事业,还不能改变祖国受欺凌、被宰割的悲惨局面。要振兴中华,使祖国不受欺凌、宰割,除了发展机器制造事业,“助工艺之发达”外,还要有一支装备先进的、强大的军队,才能抵御外侮,保卫祖国。于是莱特兄弟“飞行者”1号首飞成功的3年之后,从1906年开始,冯如立志要为中国人造出第一架飞机。
如今要想造飞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00多年前就更难。冯如在开始造飞机之前,就面临着资金匮乏,器材简陋,材料、工艺要求严格等等一系列困难。
首先是资金准备的问题。当冯如提出了造飞机这个当时最尖端的科技项目时,大多数投资商犹豫起来。造飞机在发达国家尚处萌芽阶段,很多人眼里,它还被看成是异端或疯狂的举动。
出人意料的是,对冯如的飞机事业倾资鼎助的竟是3位资金微薄的小工商业(劳动)者。他们是:黄杞——在加利福尼亚州从事机器安装业务:张南——旧金山中国餐厅司理,有一定机器知识:谭耀能——旧金山的小工商业者,对机器感兴趣。
三人竭尽积蓄,再加上他们个人的生产工具材料折价,共凑得资金约1000美元,并用这笔资金在奥克兰第九街359号租得面积只有约7.4平方米的车间。这是中国人成立的第一家飞机制造厂——广东制造机器厂。1908年5月,中国人研制第一架飞机就在如此简陋的环境里开工了。这时冯如距离自己的24周岁生日仅过了几个月。
除了资金和组织,更重要是技术上的准备。冯如查阅了大量在美国能看到的权威刊物,对有关航空的理论和最新的实验报告都仔细研读。他还特别注意搜集美国和欧洲的航空先驱者们的飞机设计方案和结构图样,对各种布局形式进行认真的剖析和对比。此外,他还对鸟类的飞行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从鸟类飞行的操纵性、稳定性和功率重力比等各方面的规律中寻求设计飞机的依据和启示。
除此以外,造飞机更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兼体力劳动。据国外媒体的报道,冯如在此期间极少在深夜3时之前睡觉,将一切都投入到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上。尽管父母、妻子都催促他回家团聚,但他明确表示“飞机不成,决不归国!”最终,他以非凡的勤劳和毅力,终于取得了科学技术上的成就。1909年9月初,一架可以载人的动力飞机制成了。
“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
1909年9月16日,冯如和3名助手(黄杞、张南和谭耀能)将飞机运到了奥克兰南郊的皮德蒙特高地丁吉宅地附近,进行最后的装配和飞行前准备。
1909年9月17日傍晚,在正式试飞之前,冯如做过一次检验飞行。即将着陆之际,飞机发动机温度过高而停车,机体坠落触地,一个机轮损坏。这次飞行因缺乏见证人,所以并未被看成正式的纪录。
1909年9月21日是中国人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的下午6时左右,由冯如亲自驾驶我们称为“冯如l号”的飞机,从丁吉宅地粗糙的地面上滑跑起飞(莱特兄弟的“飞行者”l号是沿着滑轨起飞的)。
当时飞机上升至3-5米(10-15英尺),为了安全,冯如就保持在这个高度上,绕着一个山丘飞行。当时,国外有的媒体上报道“飞行了20分钟”,有的报道“飞行距离800米(0.5英里)”。不过随后,因螺旋桨轴突然断裂(事后查明是螺丝拧得过紧).飞机坠落地面,但未发生事故。
这次飞行的着陆虽然不够完美,但当时国外报道中都认为“飞机操作自如”“性能良好”和“结构牢固”。冯如的3名助手和几位在场的当地农民见证了中国人的首次动力飞行。
这次飞行受到美国媒体的高度评价。1909年9月23日的《旧金山考察家报》上说:“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而这一天,距离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时间(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时35分)不到6年:距离欧洲天空出现第一架飞机(1906年11月13日,巴西人桑托斯·杜蒙的箱形鸭翼飞机)不到3年。
为了继续提高飞机的性能和飞行技术,向长距离、高空飞行之途迈进,冯如于1911年1月18日试飞成功之后,继续在奥克兰表演飞行。尽管每次飞行表演都很成功,但他仍然仔细研究和分析每次飞行的情况,根据飞行中的体验和心得,对飞机进行局部改进,特别是注意对发动机的改进,以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定型后的飞机被称为“冯如2号”。
“冯如2号”在试飞中创造了:飞行速度105千米/时(65英里/时),飞行距离32千米(20英里)和飞行高度215米(700余英尺)的优异成绩。可以说,“冯如2号”号在试飞阶段能达到的水平,就已全面属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冯如表演飞行的时候,到场参观的华侨很多,他们对冯如在航空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极为赞佩,并引以为中华民族之光荣。美国和旅美华侨的报刊竞相发表有关冯如航空活动的报道。
在1911年3月19日美国《旧金山呼声报》上,作者乔治·克拉肯在题为《他要为中国龙插上翅膀》一文中说:“这个天才的飞行家的前程无可限量。他(冯如)制造的飞机得到几个到加利福尼亚州表演飞行的著名飞行家的高度赞扬,认为其手工技艺完美无缺,无可供挑剔的瑕疵。”
“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空之父”
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作者克拉肯还写道“冯九珠(冯如)依约归国,准备把航空方面的新技术传授给他的同胞”“人们认为冯九珠在紧接着的几次飞行表演之后……并立即着手指导军队使用飞机”“为了他的同胞,他已经努力奋斗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成千上万的美国优秀技术专家所难以比拟的”。
作者在这里向我们揭示了冯如的心迹:他要回归祖国向同胞传授航空技术,并指导军队使用飞机。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和非凡的成就使美国的技术专家们望尘莫及。
1911年2月22日,冯如和他的3名助手朱竹泉、司徒璧如和朱兆槐一起,带着公司的器材设备及两架飞机(一架在装配中)从美国旧金山乘船回国。此前的1月底至2月中旬冯如曾在回国前,受革命党人的影响,他的爱国思想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发。11月9日,广州光复,成立了广东军政府。冯如和他的3名助手立即响应革命号召,被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飞机长。他的助手之一的朱竹泉被任命为飞机次长,司徒璧如和朱兆槐为飞机员。并准备参加北伐作战,执行空中侦察任务。
同时,冯如又立即在广州东郊的燕塘恢复了广东飞行器公司制造、装配飞机的业务。利用带回国的飞机零部件就地取材,他们仅用了约3个月的时间,就制造完成一架飞机。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大操场(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运动场),最后一次向祖国同胞做公开的飞行表演。
飞行表演之前,冯如首先向观众讲解了有关飞机的知识,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他登机、开车,在助手的护送助推下,开始滑跑起飞。飞机轻盈地离开地面,上升到30多米的高度,向东南方向飞了约8千米的距离后,又转了回来。灵活自如的飞行姿态,已使第一次见到飞机的人们如醉如痴,更何况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又亲自驾驶的飞机呢!
为了满足兴奋不已的观众,冯如想把飞机飞得更高一些。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可能是冯如操作过急,也可能是气流不稳(烈日当空的8月天气,正是空气对流旺盛的季节),飞机突然仰角增大,尾部向下,坠落到燕塘炮兵营房后面的竹林当中。
此次事故中,冯如负了重伤,由于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最终溘然长逝,年仅28岁。他短暂的一生,对于航空和飞行投入了全部的感情,即使在弥留之际,冯如还勉励助手们:不要因为他的死而退缩,牺牲是难免的。
冯如牺牲后被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墓上树立一座四面塔形石碑。碑的正面刻着“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左、右侧面刻有“民国第一飞行家冯君如墓志铭”,碑的后面是临时大总统关于给予冯如“从优照少将阵亡例给恤”的命令。
200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许其亮上将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中国航空百年和空军成立60周年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指出:“‘中国航空之父冠名给冯如——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中国航空事业的先行者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天的《中国国防报》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的文章《国人不可忘却之冯如精神》中讲到:“冯如之于中国航空,如莱特兄弟之于世界航空。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空之父。”
(本文选编自《中国航空之父冯如》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