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公园设计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019-11-04 00:21孙元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设计

孙元煦

摘 要:后工业公园兴起于西方国家,是后工业景观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后工业景观旨在保护优秀的工业文化遗产,恢复工业场地的生态系统,彰显城市工业遗产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对宜居城市的综合开发具有生态和文化的双重意义。文章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外的后工业公园设计研究文献,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评析,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应吸取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后工业公园;工业遗址;设计

一、引言

后工业公园设计是后工业景观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由于传统产业衰退或工业企业迁移,工业场地上原有的工业生产活动停止了。对遗留在工业废弃地上的设施和场地环境加以保留和更新利用,催生了后工业公园这种新的公园形式。其目的在于保护有价值的工业遗存,发掘和彰显其技术美学特征,传承工业历史文化等内涵[1]。因此,文章在文献分析的研究基础上,对已有的后工业公园设计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旨在为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后工业公园设计的研究进展

(一)发展历程

1.后工业公园设计的起源

后工业公园设计起源于西方19世纪60年代以后城市公园和城市废弃地更新运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大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出现人口集聚增加、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英国产生了伯肯海德公园。在美国,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开创性地将城市废弃地重新规划设计,将博物馆、运动场和广场等多种形式的功能与公共绿地结合,反映了一种不同于风景式公园的全新的公园设计理念。19世纪末城市废弃土地的景观更新实践,无疑通过景观设计开创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与社会问题的先河。它们为之后的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

2.后工业公园设计的探索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促使生态主义思想引领设计实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影响下,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替代了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发达国家传统的制造业走向衰退;传统制造业依附于城市水运交通枢纽,由于航空、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直接冲击水运交通运输。城市中的工业以及配套的仓储、水运相继衰退。这种状况促使景观设计师们思考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和模式来应对,因此,出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运动。这一时期的设计体现了“少费多用、循环再生”的生态主义思想。

1963年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rpring)在美国设计了吉拉德里广场,在该项目中,已废弃的厂房改建为商店、餐饮设施、广场、绿化穿插其中,既提供了新的功能,也保留了该地区的传统地标。197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理查德·哈格(Richard Haag)在西雅图煤气厂的旧址上设计了一座全新的公园。他保留了原来工厂遗留下的大量的工业设备,通过重新设计将一部分设备变为公共艺术品,置于公园之中,一些设备被作为展示品和游戏设施,大量的厂房被改建成餐饮空间、休闲和游戏空间为游客提供服务。该设计使得废弃的工厂获得重生,挖掘出了工业遗址景观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实现了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哈格设计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设计是这一阶段的代表,在业内称为“西雅图模式”,成为国内外城市后工业公园设计的重要借鉴之一[3]。

1963年,美国SOHO区的形成与发展。SOHO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最早出现SOHO区的是纽约下城,当时由于纺织业的萧条,空闲了大量的厂房和仓库,一群艺术家廉价租用了纺织厂房和仓库,通过改造使其变为艺术家工作室,该区逐步发展形成了特色的商业街。国内的SOHO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北京的798艺术区是国内成功的先例。SOHO的形成和发展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突破性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3.后工业公园设计迈向成熟期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世界各国愈发重视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发布《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1994年我国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一系列的纲领性文件为后工业公园设计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场所精神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深刻理解到环境不仅仅是承载自身结构、功能的需要,而且還需要体现人的主观精神。” [4]

这一时期的设计实践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广泛展开了设计实践,代表作有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拉·维莱特公园等。1991年彼得·拉茨(Peter Latz)在德国设计了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对工业遗址进行了全面保护,将建筑、构筑物保留使用,创造性地为公园注入体育、集会、探险、游戏等活动,实现了工业遗址的再利用,形成了“北杜伊斯堡模式”,该模式是后工业公园设计迈向成熟期的一个标志性成果。1982年,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获得竞赛优胜,成为改造法国东北部工业遗址的实施方案,屈米开创了“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通过点、线、面的设计要素将城市与公园联系在一起,将历史统一在当下的设计语境之中。

(二)研究进展

1.国外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后工业公园设计实践

21世纪,后工业公园设计进入到普及时期。城市后工业景观的价值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形成成熟的体系。“在城市的工业废弃地的转型、城市边缘区的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实践结果也表明其理论和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是景观都市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发表了著作和论文如《景观都市主义》(2000)、《地形流动》(2006)等;科纳认为景观都市主义具有以下特点: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时空生态学、水平的流动性和蔓延、基础设施形成网络、综合的技术与操作方法。”[5]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也是景观都市主义重要代表,在库哈斯的方案中都市压缩景观被转换成一种复杂媒介,并将大型后工业场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事件间的关系与城市的未来联系起来。这一具有争议的策略真正开启了景观都市主义之路[6]。

目前,世界知名高校以及研究型的设计事务所是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的主流力量。景观都市主义的研究大致呈现三种不同的趋势:一是温和的景观都市主义。它关注城市的景观与生态问题,以真实的自然要素为设计元素,从有机整体的生态效应中保持传统的景观视角。第二是激进的景观都市主义,关注问题的中心是都市社会景观。三是对以上两个方向的结合,将作为动态系统和隐喻城市状态的景观概念结合起来。这种景观都市主义不仅关注景观作为自然系统的景观的生态效应,而且将景观的社会潜力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系统进行探索,目的是使自然生态效应与社会经济文化效应共存[7]。

在设计实践领域,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直接影响到后工业景观设计实践活动,与理论相印证,如:美国丹佛污水厂公园(2000)、美国纽约高线项目(2004)、美国奥林匹克雕塑公园(2006)和法国铸造厂花园(2009)等。这些案例很好地诠释了景观都市主义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了其理论的发展。

2.国内后工业公园设计理论与实践

国内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在理论领域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以本土化的发展。中山岐江公园是中国最早的景观都市理论设计实践。俞孔坚在《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规划设计》(2010)一文中阐述了工业遗址公园的设计方法。其利用生态植栽的应用、特定工业素材的重组、广义雕塑等,营造了具有丰富人文意义和当代设计审美特征的公共空间。岐江公园保留原场地的自然系统和元素、构筑物、机器,采用“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场地的生活、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8]。加法的设计是在原构筑物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要素,艺术再现历史场景。减法的设计是将原有的构筑物分解,通过再设计重新回归场地,以适应新的需求。深圳龙岗的“厚土”项目(2008)也是这一阶段成功的案例之一,该设计促进了河道及周边地区的复兴和发展。

三、新的发展趋势

生态都市主义的提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维(Mosen Mostafavi)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中融入生态学以尝试用更少的资源来开展城市建设,同时创造新的景观环境和空间美学。2009年4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组织召开了以生态都市主义为主题的大会并发表了同名论文集,生态都市主义作为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论体系由此成形。生態都市主义是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其理论基础还包括城市生态学。生态都市主义的设计强调生态策略的干预,即从生态设计转到设计生态,通过消除人工与自然环境的对立从而达到自然与人的过渡融合的目的[9]。

四、结语

发达国家城市后工业公园设计研究大致经过起源、探索、成熟、普及四个时期,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呈现出脉络清晰的理论发展历程。从20世纪兴起景观都市主义到21世纪生态都市主义,说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高度。中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也面临后工业复兴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更多地吸取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梳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抚英.后工业景观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2]章超.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3]高言颖.哈尔滨亚麻厂等遗址后工业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4]胡燕.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5]陈洁萍,葛明.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0(11):1-5.

[6]杨锐.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国园林,2009(10):60-63.

[7]俞孔坚.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规划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10(10):188-191.

[8]徐凌云,王云才.从景观都市主义到生态都市主义[J].中国城市林业,2015(6):23-26,31.

[9]冯艺佳,张长滨,吴龙峰. 浅议德国后工业景观设计:以波鸿西园、北星公园与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12):174-175.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设计
二十四节气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基于PWM的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89C52的32只三色LED摇摇棒设计
基于ICL8038的波形发生器仿真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基于iOS的室内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