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介入乡村改造研究

2019-11-04 00:21吕品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中国

摘 要:当代艺术介入乡村这类艺术事件与实践,是艺术家和原住民共同携手,以艺术为媒介,吸引广大社会普遍关注乡村振兴,形成当代艺术的生产、呈现、传播,乃至消费的有效途径。文章选取中国当代艺术介入乡村的典型案例進行比较研究,剖析当代艺术乡建中的问题,对中国当代艺术如何介入乡村改造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乡村改造;艺术介入

一、中国当代艺术介入乡村改造的发展背景

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的趋势引领下,艺术发展方式呈现出多元性、世俗化的特征,伴随着人们对过度城市化的质疑,城乡艺术文化格局的打破,乡村改造的推进,乡村文化的重振,借助于当代艺术的方式乃必经之路。

“国内艺术乡村改造的发起方式主要有艺术家自发和地方政府诱发两种,就其介入主体而言,主要包括以艺术家个体为主导、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及以艺术院校为主导的三大类型。根据艺术介入乡村改造的紧密程度而言,大致可以分为‘艺术导入型、‘艺术入驻型、‘艺术合作型三种模式。”

“艺术导入型”模式是直接借用艺术的形式内容对乡村进行改造,由于具有暂时性,所以缺乏延续性,并不能全面改变现状。主流方式主要有策划艺术节及艺术家举办展览。

“艺术入驻型”模式是指艺术家以艺术作品或艺术展览的形式,长期性地驻守乡村,推动乡村改造。主要以自然文化与生态环境整治、农村闲置资源盘活、发展民宿产业、开办永久性的美术馆及艺术展等方式为主。

“艺术合作型”模式是指当地村民在艺术家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和公共空间建设,改造村貌环境,形成产业链,从而在乡村改造中实现农民、农业、农村的整体艺术化发展。

二、中国当代艺术介入乡村改造的个案比较分析

以艺术介入乡村改造的事件为例,总体将其分为三种模式“艺术导入型”、“艺术入驻型”和“艺术合作型”。再通过研读大量艺术介入乡村改造的相关论文、书籍和报道,挑选出6个典型案例,并以发起方式、艺术家角色、介入形式和目标为对比条件对案例进行分析。

(一)个案概述

1.“艺术导入型”

2016年举办的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在2017年采用以古城墙、古宗祠、田野间的空间为载体的新媒体艺术进行驻地创作。但由于艺术节没有同时兼顾当地的生态和新媒体艺术呈现造成的影响,而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多媒体形式,忽视了其是否真正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因此使大量资源浪费。

2016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贵州雨补鲁寨开展了以“艺术介入乡村”为题的乡村艺术创作。自2015年开始,雨补鲁村改造计划由中央美术学院吕品晶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开展,经过对村落的整体修缮、保护和优化设计,使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清水河镇雨补鲁村焕然一新,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介入乡村案例。但是仍存在忽视村民与乡村的诉求,难以摆脱精英式的价值与理想的问题。

2.“艺术入驻型”

许村计划,是一项为了重建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许村的文化信仰,乡村精英范乃文于2007年邀请艺术家渠岩对许村进行改造的计划。在对乡村的长期走访和深入了解后,渠岩大刀阔斧地对居民住宅进行了创作和修复性的改造。同时为了重塑乡村活力,形成自己的乡土文化品牌,进而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渠岩还积极推动许村论坛、国际艺术节的开展,以文化创新活动把许村的文化展现在世人眼前。

由设计师朱胜萱自发投资进行的乡村改造实验莫干山计划于2011年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正式启动。他一方面对闲置废弃场所加以改造形成民宿,举办文化活动,如庾村文化集市;另一方面推行“山间民宿、山腰农耕、山下休闲”的联动经营模式,深入贯彻实施社会企业思维介入乡建的方略,使其发展成为各村学习的典范。随后为不断提升其价值,各国内外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等都应上海美术学院的邀请进驻莫干山,对莫干山地方进行重塑,打造乡村建设转型样本,成为艺术高校介入艺术乡建的典型。这种模式之下,艺术的存在具有持久性,但对农业和农民生活等方面影响仍然不大。

3.“艺术合作型”

在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开展的石节子美术馆项目,创始人是毕业于西安美院雕塑系的村主任靳勒,他把整个村庄作为一个美术馆。艺术家融入乡村生活,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村里的参与者,农民也从单纯的观众转变身份,融入艺术,成为能与艺术家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创作者。

非常艺术小镇计划是南京高淳金山下村结合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并通过植入艺术文化元素,开展文化公益、艺术美育、娱乐休闲等项目。此计划倡导“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生活家”的理念,在黄药、陈晓峰、张广辉等艺术家、策展人、传媒人的长期交流与合作下,使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和元素融入到庙会社戏、方言民谣等传统文化项目中,鼓舞文化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二)个案对比(表1)

自发和诱发是艺术介入乡村的两种发起方式。其中自发包括本地人自发和外来人自发,而诱发分为政府邀请和第三方邀请。本地人自发乡建的优势容易获得当地社会群体的理解与支持。石节子美术馆项目的实施由于通过自力汇集民心,便为当代艺术介入夯实了社会基础,因为政府管控乡村非常严格,所以外来人自发的乡建需要一定时间来获取信任,会受到政府较大的影响。雨补鲁村改造计划、莫干山计划、非常艺术小镇计划都经过了政府严格审批,才得以顺利实施。政府邀请的乡建,得到的财力和政策支持相对更多,正如在政府的邀请下开展的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雨补鲁村改造计划,在政府提供的财力和人力的双重支持下,顺利开展各项建设工作。而第三方邀请,如个人或企业等的邀请,这种邀请方式为艺术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许村计划、非常艺术小镇计划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

艺术家需要在各种乡村改造项目中发挥创作者的基础身份,雨补鲁村改造计划、石节子美术馆项目、非常艺术小镇计划都体现出艺术家同时承担创作者、发起人和组织者的身份。作为发起人的艺术家,通常需要怀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感。在艺术介入乡村改造项目中,组织者的角色被绝大多数艺术家所担任。

乡村文化出现逐渐同质化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忘和现代文化的强盛。如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强调新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雨补鲁村改造计划修缮古建筑,许村引入国际艺术节的概念,促成了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同台表演,石节子美术馆项目也致力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

营造出人文语境的艺术介入社区教育,促进了村民的文化启蒙和公民教育。非常艺术小镇计划为农民传授了美术知识,提升了农民的艺术素养,使农村环境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促进传统文化及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艺术家可通过与当地手工艺人合作,使农村特有的文化资源能够转化为文创产品。非常艺术小镇计划就是以各类艺术衍生品作为主要的高附加值产品,并逐渐形成艺术产业链,例如各种创意产品和家居用品。

三、中国当代艺术介入乡村改造中的问题及启示

中国当代艺术介入乡村改造存在乡村文化与村民需求脱离的问题。艺术家与更为复杂的商业化主体将村民以及乡村所处的自然环境作为随意利用的工具。艺术家只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用艺术去介入乡村,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脱离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实在性需求。

中国当代艺术介入乡村时,要抓住乡村和村民内在需求的根基,建设相应的乡村文化艺术,在原有乡村建筑的基础之上,实现真正的美学诉求与社会生活的完美融合。

中国当代艺术介入乡村改造还存在艺术家及参与者被艺术介入乡村当中的商业化艺术文化信息卖点所吸引,更多是向经济利益看齐,具有明显商业化特征的问题。

为此需要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作品与乡村共生的关系,艺术创作取材应贴近乡村生活,保证艺术的纯粹性及神圣性。

四、结语

中国当代艺术介入乡村改造要处理好在地化、协同设计、产业化等一系列问题。这需要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开拓思路,勇于创新,结合乡村文化改造的实际,发掘乡村艺术市场的潜力,推动艺术品产业化的发展。并在艺术创造方面与当地村民携手并进,取长补短,塑造乡村文化新思想、新性格,稳步推进艺术乡建的进程,推动乡村艺术市场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寶升,尹爱慕.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多个案比较研究[J].包装工程,2018(4).

[3]林卓.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模式研究[J].公共艺术,2018(5).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中国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下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