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志峰
丹尼尔·笛福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小说家”,对英国十八世纪小说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鉴于笛福对现实主义小说的贡献及其作品的影响力,中外学者对于他本人和他的作品做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研究经久不衰、持续不断。美国作家伊恩·彼·瓦特在《小说的兴起》[1]70-71中,从个人主义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鲁滨逊漂流记》所体现的当时人们的价值观。集美大学蹇昌槐教授从殖民主义与野性思维的角度分析了《鲁滨逊漂流记》,把它定位为一部父权帝国小说,认为小说不仅构建了西方父权帝国的基本模式,而且对美洲的“食人生番”进行了野蛮化书写。[2]四川大学许晓琴教授认为《鲁滨逊漂流记》反映了帝国殖民地的发展过程,是英国早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海外扩张的真实写照,是西方海外殖民主义的缩影,是18世纪殖民主义一个叙事文本。[3]然而,抛弃偏见,平心而论,本文认为他的作品大都反映的是:主人公凭着个人的努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智慧,勇猛直前,克服困难险阻,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更是创造了一个敢于冒险、不断与现实抗争、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典型人物。同时,他的作品也表现了当时人们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勤俭致富的社会风气,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鲁滨逊的时代就是作者笛福的时代,也就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期。17世纪末期是英国工商业大发展的初期,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发展壮大,他们迫切需要与其经济发展相符合的政治地位。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然而,英国国内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统治阶层内部以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政局动荡不定,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克伦威尔死后两年,也就是在笛福出生的那年(1660),斯图亚特封建王朝复辟,反攻倒算,大肆屠杀共和派人士,使得阶级矛盾逾加激化。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再次发动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废除英国的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进入十八世纪,英国政局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得了不断发展,新的资产阶级正在逐步形成,工业生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并促使英国向海外大规模地进行殖民扩张,发动对外战争,在海外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此同时,国内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圈地运动深入乡村,资产阶级与平民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地爆发了许多起义,爱尔兰人也掀起了反对英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笛福就生活在一个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时代,做为中资产阶级成员,在经济上要求自由发展,在政治上反对专制统治。他和许许多多的新兴资产阶级成员一样,迫切需要一种与经济发展和商业化趋势相应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清教徒所追求的德行和价值观与自己的利益相符合,因而接受了清教徒的价值观。他们鄙视和痛斥那些游手好闲和无所事事的人事,相信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乃是响应神明的“号召”,要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克制欲望,勤俭节约,积累资金,发家致富,从而成为上帝“选民”,实现“人上人”的梦想。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笛福以自己的言行演绎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所推崇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他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积极开拓,从商致富,身体力行,真正体现了人的勤劳、智慧、勇敢、毅力和创造力。他通过小说主人公的勤劳勇敢和艰苦创业的描述反映了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的进取精神以及他自己对人类存在价值的哲理思考。笛福所描述的鲁滨逊艰苦创业的经历可以说是人类战胜大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历史微缩。新兴资产阶级富于实验和冒险,勇于尝试新事物,开拓进取,积极创造,实现自我。然而,个人主义、利益至上、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则是他们共同的弱点。另外,鲁滨逊的创业经历和积累财富的手段多少也带有一定的殖民主义掠夺的特征。
一)极富开拓和冒险精神。鲁滨逊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亲希望他日后成为一个牧师,安身立命,以布道和拯救人类灵魂为职业。然而,他对经商创业十分感兴趣,随后便义无反顾地从事海外商贸和创业的历程。他多次出海经商,历经沉浮:第一次出海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幸亏保住性命;第二次去非洲经商,赚了不少钱,衣锦还乡;第三次出海被土耳其海盗劫持沦为奴隶,两年后逃脱,随贩奴船只到了巴西,经营种植园。其间,为了获得更多廉价劳动力和丰厚的利润,到非洲贩卖黑奴。可是,他遭遇风暴,船只覆没,幸免于难,被海浪冲到一座孤岛上,无法回家。此后,他只好开始了长达28年的荒岛生活。在荒岛上,他勇敢地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困难,积极展开了一场场自力更生、征服大自然、生产自救、创建家园的斗争,最后把荒岛建设成为一个美丽富饶宜居的海岛。多次冒险的遭遇,并未让他退却,他毫不畏惧地出海再三,去追寻那心中的梦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可以说不仅表现在鲁滨逊一个人的身上,而且也表现在当时整个新兴的资产阶级的群体中。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充满着征服大自然、占有世界的欲望,极富开拓和冒险精神。
二)艰苦奋斗和勤勉进取的精神。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把鲁滨逊这个人物描绘成一个不畏艰难困苦,意志坚强和充满劳动热情的人。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他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精神。在满目荒凉和环境恶劣以及充满各种危险的荒岛上,鲁滨逊战胜了恐惧和困难,想方设法生存下来。他从沉船上搬来一些食物和用品,自制工具,搭建房屋,开荒种植,打渔狩猎,驯养动物,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战胜了艰苦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征服了大自然,战胜了自我,实现了自我价值。鲁滨逊在艰难的环境中学会顽强地生存下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生活困难和疾病困扰,凭着个人的力量向大自然挑战和索取,用自己双手征服大自然,改造环境,以自己的勤劳创造财富,实现劳动创造财富的梦想。鲁滨逊在开发荒岛和创建家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临危不惧的胆略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不仅表现了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中积累起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而且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初期的敢于开拓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唯利是图,金钱至上。鲁滨逊多次冒险远航到海外经商或贩卖奴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积累财富。作者笛福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商人,他的一段话是他笔下人物的一个绝好的注脚:“我们的工作就是经商,我们的目的就是赚钱……只要能达到目,只要对买卖有利……商业上崇拜的唯一的偶像就是赚钱。”[4]96鲁滨逊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把这种赚钱手段看作完全是合法的、天经地义的。他对于财富追求永远是无休止的。他把肮脏的和泯灭人生的黑奴贩卖看成是一项利润丰厚的商业活动。他之所以救助“星期五”,是因为“星期五”可以陪他说话解闷,为他劳动,实现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在那样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鲁滨逊仍然念念不忘地要去创造和积累更多的财富。为了金钱,他可以将与他共患难的朋友修利卖给葡萄牙奴隶贩子。他所做的一切,所结交的朋友,都带有强烈的功利意味。周围的一切(无论是人,还是物)能否为他所利用,能否给他带来利益、能否为他实现个人野心,这是他判断其价值的唯一标准。
四)殖民主义。鲁滨逊是一个勤勉的劳动者,同时又是一个资产阶级分子和殖民主义者。鲁滨逊一个人的时候,他曾高高地站在荒岛上自言自语地地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5]他觉得眼前这一切都是他的,他可以主宰一切,他是这里的主人,以后他要把它们传给子孙后代。当荒岛上来了更多的人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这里的“国王”,为“我的百姓完全服从于我”[4]97而感到满心欢喜。就是后来回到英国以后,他还多次去“视察”他的“领地”,把海岛上的土地分别出租给新到那里的人。从本质上来说,鲁滨逊的海外冒险和开拓行为和他的财富意识和占有欲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所有的商业活动、冒险经历,无非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他经营种植园,贩卖黑奴,奴役星期五,始终都是以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为目的。他在荒岛上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创造财富,更是为了占有土地。因此,他这些商业行为和开发活动,在反殖民主义的视界中,都带有剥削、掠夺和殖民的意味。
五)功利十足的爱情婚姻。爱情婚姻在鲁滨逊的生活中并不重要,就是在他获得最大成功的时候也是如此。在荒岛上,没有爱情的描述,没有性的需要,没有婚姻的说法,只有一味的勤奋劳作,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就是从荒岛上再次回到英国以后,他还是认为商业第一,爱情婚姻必须服从于商业。只有到了一次远航生意取得巨大的成功后,觉得经济状况有了充分的保障时,他才考虑谈婚论嫁。在鲁滨逊看来,婚姻只是一种传宗接代的契约结合,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其中没有爱情,没有亲情。小说在结尾写到主人公的婚姻时,文字寥寥无几,一笔带过:“我马马虎虎地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可是不久我的妻子便去世了……”[1]70-71如此这般、毫无感情色彩地陈列事实和数据,在他看来,结婚只不过是在商业冒险结束以后办理的一件不算亏本的买卖。在他那种只会经商赚钱的头脑里,女人也只是一种物品而已,她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上。
笛福就像鲁滨逊一样,一生坎坷,崇尚金钱,崇尚财富,注重工商,富于开拓精神,勇于投资经商,海外冒险,通过自己的劳动发家致富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鲁滨逊的经历就是笛福本人的经历,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人们思想以及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资产阶级发展初期的一员和当时开明的思想家,笛福站在自己阶级的立场上,追随着潮流,把持着时代的价值观,通过鲁滨逊这一人物的描绘,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认识以及当时人们的世界观,这是无可厚非的。其实,《鲁宾逊漂流记》不外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发展初期的缩影,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描绘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鲁滨逊就是一个资产阶级形象,在其身上体现了这个阶级积极进取和开拓创造的精神以及勤劳致富的梦想,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