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浩
近两年,中国保险业超出预期地加速对外开放。实力强大、经验丰富的外资险企或将积极涌入,有人担心保险业会不会面临“狼来了”的冲击。对此,多名业内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不必过于担心,外资险企进入中国可产生“鲶鱼效应”,有利于国内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向保险强国迈进。更何况,国内保险公司的实力已今非昔比。
门越开越大
10月15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下简称《条例》)的决定,进一步放低外资保险公司准入门槛。本次修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允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外资保险公司,而之前限定为外国保险集团旗下的同类型子公司。修改之后,较大程度放宽了外资准入条件;其次,取消外资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和“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的条件,这意味着更多的外资保险企业可以进入中国市场;第三,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入股外资保险公司,这意味着除之前通过申请牌照和参股中资保险公司外,外资又多了一条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在15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亦表示,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外资险企许可条件及业务范围等基本趋于一致。
两年间,中国对外开放保险业骤然提速,其力度和深度远超预期。2018年金融业对外开放时间表指出,将人身险公司外资方持股比例放宽至51%,3年后不再设限;放开外资保险经纪经营范围限制,与中资一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前需开设两年代表处的要求。进入2019年,相关主管部门和领导不断对外表示,将进一步放宽保险业开放程度。直至10月15日《条例》修订,大幅放宽外资企业的准入条件。
刘福寿在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华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和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境外保险公司在中国一共设立59家外资保险法人机构和131家代表处。数据显示,外资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已从2004年的84.34亿元上升到2018年末的2126.54亿元,市场份额也由2.64%攀升到8.10%。境外财险公司保费收入以及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发展。
友邦保险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家进入中国大陆营业的外资保险公司。该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条例》修改之后,意味着外资保险业来大陆展业更方便了,这对外资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比如,按原来的规定,友邦只能在北上广深、江苏展业,但今年上半年友邦已经在天津以及河北取得了营业执照。”
“狼来了”?
此次《条例》修改之后,业界开始有所疑虑:更专业、更有经验的外资保险公司得以更为便利地在中国市场上展业,对于中国保险公司是不是意味着“狼来了”?
全国保险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郝演苏认为,“狼来了”的说法在当年中国入世的时候说说还可以,现在再提就不合时宜了。“中国的国有四大行都开到美国去了,但是又能怎么样呢,能成为人家的主流金融机构吗?不能。反过来说,国外的保险企业能在中国国内成为主角吗?也不会”。
郝演苏表示,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已有27年,但是在中国的增长速度一直比较慢,保费规模市场占有率现在只有6%左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向《环球时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354.34亿元,市场份额6.19%。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区域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7.95%、19.84%、10.43%、10.92%。在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上,外资险企的这些市场份额并不大。
对此,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认为,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除了面临法律政策方面的挑战,还要面临保费在中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的问题。“中国资本市场有别于西方国家,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也是外资公司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王绪瑾说,外资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已经涌现并成长起一批大型的具有业务实力和技术创新力的保险公司。
朱俊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年在加入世贸组织前,保险业的讨论重点是如何保护本土公司。现在保险业扩大开放,这个问题又浮现出来。有一种观念寄希望于内外有别的政策来保护本国的保险机构。这其实是一种幻象,鲜有一个产业由于政府的保护而具有竞争力。保护的结果往往是垄断和损害消费者利益。
外资也面临考验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申万宏源分析师马鲲鹏认为,开放外资险企短期来看或许会加剧竞争,但是长期来看难以撼动国内险企的竞争优势。他认为,与狼共舞,方显大国本色。刘福寿也表示,欢迎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来华:“多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良好的信誉,具备先进管理经验、专业知识和优秀人才,为国内保险机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利于我国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审视自身不足,加快改革发展。”
中国现在是保险大国,并不是保险强国。王绪瑾表示:“这次开放,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把保险大国转变为强国。对中国企业来讲,这是要如何练好内功的问题,而不是抵御外部竞争的问题。”上述友邦保险的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外资保险公司更大范围地进入中国,势必在业内产生“鲶鱼效应”,搅动整个市场,促使内资保险公司升级产品、调整定价。
从市场开放中获益的当然不只中资企业。朱俊生认为,市场的不断开放,无疑将促进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成长。“随着外资持股人身保险公司比例放开,外资进入寿险业的组织形式将更加灵活,大大增强外资寿险公司经营的灵活性与自由度,这将有助于提高其拓展中国保险市场的积极性。外资寿险公司随着代理人队伍的壮大,以及期缴保费的发展后劲逐步显现,其市场份额将逐步增加。银行保险、保险科技市场份额也将得到提升。外资财险公司通过分工的深化促进技术创新,革新商业模式,提高经营效率,保险市场份额将有可能逐步提高。”
马鲲鹏认为,外国险资将以“小而美”的竞争姿态努力从舞台边缘向中心迈进。但王绪瑾表示:“现在考验外资险企的时刻已经到了,它们要认真发掘中国本土市场的需求,真正做出适合中国人的产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