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加强科技开放合作提升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2019-11-01 05:51:48陈晓华安徽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安徽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长三角安徽安徽省

文/陈晓华(安徽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抢抓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组合的机遇,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加快构建开放创新体系,积极推进对外科技合作。

一、安徽科技开放合作现状

1.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多层次、宽领域、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有效利用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解决制约安徽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点,安徽省有针对性推进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截至2018年底,安徽共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家,正在建设的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4家。依托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建设的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建设的节能环保大功率发动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进展良好。依托安徽省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农作物新品种创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加速推进。通过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推动了安徽科技活动与国际接轨,培养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解决了企业生产实践及民生领域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2.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近年来,安徽省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能源及现代农业、医疗等领域,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企业及高校院所开展合作研发、人才及技术引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2018年,征集了对外科技合作项目共计83项,启动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对外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共39个,围绕服务国家外交大局,重点支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地区及德国的交流合作,支持经费1730万元。通过项目合作研发、人才及技术引进、技术转移等方式,实现了对国外及沪苏浙等省外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增强了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了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3.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1)承担科技部发展中国家培训班任务。自2011年起,安徽省共承办了13届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技术培训班,共有来自38个发展中国家的300余名学员接受培训。2018年,由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哥斯达黎加大学协办的“针对拉美国家瓜菜新优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应用与示范国际培训班”在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举行,共有来自哥斯达黎加等8个国家共34名农业科技专家参加。安徽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承办了“科技政策与管理国际研修班”,来自尼日利亚等1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部门和研究院所的18名高级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此外,近年来通过科技部邀请亚非拉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安徽省企业和科研院所成功邀请了近20位不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皖从事共同研究等工作。这些培训班的举行及杰出青年科学家的集聚,促进了安徽省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科技人文交流与产业技术合作,也助推安徽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及标准“走出去”。

(3)主办或承办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近3年,安徽省举办、承办或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参加了一系列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包括安徽—以色列农业技术对接会、安徽—泰国技术合作洽谈会、安徽—南非医药技术转移对接会、安徽—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合作洽谈会、中国—法国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对接会、欧盟地平线计划宣讲会、安徽—拉美合作研讨会、中国—中东欧创新合作大会、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大会、中国—南亚技术转移大会、中国—阿拉伯技术转移大会、中俄蒙技术创新展等一系列活动。安徽省科技外事部门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日本JST协会、法兰西科学院、德国下森州、以色列经济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荷兰科技部、泰国科技部、哥斯达黎加农牧部、匈牙利驻华外交官等36批112人次境外科技团组来访,强化和开拓了对外科技合作渠道。

4.开展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

联合沪苏浙科技厅(委)共同制订了《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2018年度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计划》,确定了未来3年主要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相关保障措施。明确了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展、推进长三角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深化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优化长三角创新创业环境、推动长三角科技合作交流七大项工作任务。为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沪苏浙皖共同拟定了《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与沪苏浙科技厅(委)联合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审议通过了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方案。长三角一市三省科技部门共同签署《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框架协议》。举办“首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安徽赛区挑战赛。

5.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

根据安徽省政府《扶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和《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实施细则》,2014年以来,全省共吸引500多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皖创新创业。安徽省扶持资金累计扶持科技人才团队170个。五年来,安徽省级财政投入9.63亿元,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投入超过40亿元,贡献税收超过3亿元。累计引进院士等各类高端人才700多人。培育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了多项关键性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多项技术空白。55个科技人才团队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占比32.3%。统计显示,仅2017—2018年,这些团队就申请了超过2000项专利,其中授权发明专利就有370项。

二、安徽推进科技开放合作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不足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密集的活跃期,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安徽省科技创新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科技创新重大任务部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种资源,强化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分类推进,努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科技合作格局。面对新形势,安徽省科技开放合作工作在以下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1.科技开放合作环境需不断优化

整体上看,安徽省专门支持对外科技开放合作方面的政策举措较少,合作项目数量不多,省级资金规模较小,市县配套不足甚至没有配套,政策的引导性不强。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意识不强。另外,科技创新国际化合作中介服务体系不够成熟,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技术创新与转移服务机构缺乏,以致国际创新资源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高层次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还面临当地专业人才招聘难、创设公司直接融资难、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提供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

2.科技开放合作平台建设仍需加强

安徽省在开放创新研发平台、产业合作平台、经贸合作平台、政产学研联合研究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等的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跟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安徽省虽然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4家,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家,但“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应更好发挥在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世界各国科技创新合作中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在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国际技术转移、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优势。

3.科技开放合作主体培育仍需加快

安徽省属大型企业、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绝对数量较发达省市有较大差距,所涉及的行业领域也相对较少,现代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龙头企业较少,产业链完整度较低,国际分工参与度较低。这些企业作为科技开放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合作意识不是很强,对国际合作资源的利用不够。

4.科技开放合作国际化人才队伍亟需培育

中高端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政府部门科技开放合作项目管理方面国际化人才偏少,企业和科研院所中既懂语言,又懂技术、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企业研发人员的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中介机构能提供国际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中介服务体系和中间组织不健全,很难为开展对外科技合作提供有效支撑。

5.区域科技开放创新合作仍需加快融入

2008年,安徽正式加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并于次年作为轮值主席方主持了年度长三角科技合作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但因为存在区域行政壁垒、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要素区域流通不顺畅、创新人才争夺愈发激烈等问题,安徽应进一步主动作为,深度融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和共享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提升安徽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安徽科技开放合作提升创新能力的对策

加强安徽科技开放合作,提升创新能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战略为引领,以提升安徽开放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加强开放合作创新系统设计,探索更加开放的支持政策,最大限度集聚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下好创新“先手棋”,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科技支撑。

1.加快构建科技开放创新合作格局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既重视与重点发达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也注重将安徽省先进适用技术设备产品甚至标准输出至发展中国家。落实科技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加强安徽与欧亚、拉美等地区交流合作,为安徽省企业开展对外科技合作搭建平台。加快拓展与拉美地区创新合作,加快建设中—拉智慧城市合作促进平台。加强与德国及中东欧诸国创新合作,加快中德(合肥)国际创新园建设。推进安徽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战略合作,利用两地优势资源,服务安徽创新发展。加强与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创新合作,支持安徽省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推进中—哥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支持安徽企业在哥斯达黎加、东盟地区建设海外科技园区。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建设,积极对接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

2.持续优化科技开放创新合作环境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为安徽省企业和院所争取更多国家级战略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安徽应尽快出台支持科技开放创新合作方面的政策举措,并将科技开放创新合作纳入《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支持范围。超前布局若干国际合作重大专项,面向全球公开招标,解决安徽重大产业核心技术及卡脖子技术难题。参照科技部模式,设立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引导安徽省高校、院所和企业与国外机构开展联合研究。积极谋划成立国际联合研究基金,支持重点领域前沿研发和探索。提升科技开放创新合作软环境建设,建立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与水平,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文交流环境,为外国专家来皖工作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皖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拓宽科技开放合作渠道,促进省内重点科技型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出去”。推进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3.加快建设科技开放创新合作平台

加快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积极牵头或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以“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为牵引,加快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特色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各创新主体布局国际化创新网络,建设国际化合作平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绩效评估和组织管理,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建设的模式,新建和提升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支持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提升安徽省高校、院所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打造产业开放合作平台,争创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园、离岸创新中心。加快培育技术转移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好国家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并利用好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政、产、学、研合作联盟,促进企业和科研院所抱团“走出去”。

4.加速培育科技开放创新合作主体

一是精准培育科技龙头企业。按照“一企一策”实施精准扶持,引导企业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等全面创新,打造一批研发实力一流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尤其是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扶持做强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二是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根据安徽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体系,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精准帮扶,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是增加企业创新源头供给。发挥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引领作用,引导优质资源要素向科技园区流动,以企业技术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研发,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联动发展。

5.加强科技开放创新合作人才队伍建设

安徽应制定特有的人才策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人才激励机制,改善科研硬件条件及软环境,鼓励省内科研人员“走出去”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同时,有效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使其各尽其能,为我所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及各种国际技术交流对接活动,培养锻炼政府部门项目管理方面国际化人才。通过改革目前绩效评价和职称评审等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科技中介服务人员向能提供国际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发展。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院所开展对外开放合作。

6.加速共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

按照《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的要求部署,与沪苏浙科技部门共同推进“一个聚力、三个联动、一个接轨”,即聚力服务国家战略,合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实现创新计划、成果转化、创业品牌联动;通过空间接轨,共同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通过共同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联合推进重大科研任务布局,携手推进区域内大科学装置建设,联合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共同构建区域技术转移和交易市场,联动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联手举办重大品牌活动等,共同将长三角区域打造成为自主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主阵地、绿色发展样板区、改革创新示范区。

猜你喜欢
长三角安徽安徽省
成长相册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7期)2021-03-23 08:49:18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5期)2021-03-11 12:08:54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2期)2021-03-03 09:27:00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4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20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12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2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