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经济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国转型的历程中借鉴经验,实现共同获益
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中国一样,都是新兴市场。和中国一样,这些国家和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交汇在一起,正在共同进行一场宏大的实践。那么,在新兴市场经济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是否能够从中国的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历程中借鉴经验,实现共同获益?中国的经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又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以下是笔者初步的研究结果。
中国数字经济已进入纵深的阶段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经历的是ICT驱动的信息化转型。第二个阶段,是从2000年以来的互联网驱动的网络化转型。第三个阶段,是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经济的数字化转型阶段。事实上,任何的信息化转型都会经历这样三个阶段,即从普通的社会认知到产业的应用需求,再到推动新的技术供给阶段。
中国进入新的经济数字化转型阶段的时期,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观察。通过对中国所有地级市在2014—2017年期间,每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搜集情况进行整理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从2017年3月开始,无论从最深层次的技术认知,还是最广泛的行业应用需求,中国都已经进入了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井喷阶段。所以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中国从2017年开始进入新的经济数字化转型阶段,超越之前的互联网转型。当然,这样的转型和之前三四十年巨大的信息化积累密不可分。现在,从需求和产业应用的层面来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数字化转型阶段。通过对中国前50位城市的排名可以发现,中国中西部传统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城市,如成都、武汉、郑州等,都已经进入了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梯队,中国的经济数字化转型已全面进入纵深阶段。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数字经济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是数据,而数据的价值则需要靠人才来发挥,即数字人才。数字人才不仅仅拥有所谓的IT专业技能,而且能够和ICT专业技能形成互补协同,真正帮助整个产业价值链进行数字化转型,包括数字战略管理的深入分析、数字化的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数字化运营以及数字营销等。通过基于数字人才的大数据样本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成都、武汉、西安等中西部的城市,都已经进入了数字人才的第一方阵,这也是中国区域的经济数字化转型进入纵深阶段的一种体现。同时,从行业发布来看,有超过一半的数字人才来自ICT基础型的数字产业,也就是说由一半以上的数字人才来自产业数字化领域,这更加证明了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发展到比较深入的阶段。
中国的经济数字化转型经验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数字化转型无论在区域上还是行业上,无论从社会和产业的需求角度,还是从数字人才的供给角度来看,都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入的新阶段。中国的经济数字化转型经验值得“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借鉴。
首先,中国的经济在数字化转型的历程中,大大消除了城乡的数字鸿沟。中国作为数字经济的大国,核心是需要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数据资源发挥规模效应。中国的用户数据越多,产生的价值就越大,这其中少不了重要的背后推手,中国政府以及相关的推动政策。中国政府通过推动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宽带中国”,来帮助真正产生数据资源,从而建立起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数据资源国的地位。而且研究发现,尤其在中国使用移动互联网之后,更加速了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相比于线下零售业稠密的地方,越是在线下零售业稀疏的地方,移动互联网的购物频率和消费金额均有大幅的增加,而且移动互联网促进的消费起到互补而不是替代的作用。因为线下购买的一般是生活必需品,而线上则常常购买耐用家用品,比如家用电器、服装等一些代表消费水平提升的产品。所以说,数字化转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产生,能够很好地帮助新兴市场消除数字鸿沟。
其次,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解决了信任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前提是,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没有走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程,而是直接进入了信息化时期。西方发达市场曾用两三百年的时间,经历了高度工业化,完成了包括水电煤、硬件以及软件方面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但是高度的工業化并没有解决市场经济中最核心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信息不对称的主要体现就是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在中国,本土的电商之所以能够超越国际电商的巨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抓住了这样的逻辑前提,首先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了工业化没有解决的信任问题。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京东的自营物流,都在首要解决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而不是效率等问题。这些,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走了一两百年才解决的问题。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在过去三四十年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并不是中国的独特经验,而是完全可以复制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比如在东南亚,我们有大量的电商出海;在印度等新兴市场,完全可以借助中国数字化转型的有益探索,一起携手,共同推动数字化“一带一路”的建设。
(本文根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员陈煜波在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