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成年人式崩溃”不同于原始的崩溃,它是一种隐秘的、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冲突和抗争,常常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的骆驼不在少数。
为什么成年人会对自己如此失望,最后陷入到崩溃中呢?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出发,是来自于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投射性认同。所谓投射性认同,就是把外界对我们的评论,内化为自我的认知。也就是说,别人说你是什么人,你就真的相信自己是那样的人。比如父母觉得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才算体面,于是做生意的你即使收入不菲,还是觉得自己让父母失望了。这时候,为了获得自我认同,我们不愿意听到别人负面的评价,而是对成功、认可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认知疗法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认为,这种愿望如果不能理性控制,就会转化成一种不切实际的“必须信念”,这其中有针对我们自己的必须信念,比如“我必须做好一切”;有针对他人的必须信念,比如“别人必须对我好”;还有针对客观环境的必须信念,比如“找工作必须钱多事少离家近”。当有一点不符合必须信念时,我们也许就会深陷焦虑当中。
那位崩溃的杭州小伙子,正是陷入到了对自己的必须信念当中:他认为自己必须做一个好员工,所以即使被抓,他想的也是能不能早點儿让他走,他还要加班;他认为自己必须是一个好男友,所以在崩溃之前,还不忘情绪稳定地告知女朋友,让她放心;他认为自己必须是一个能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好男人,当没办法好好工作也没办法好好陪女友的时候,他崩溃了。
其次,为了获得心理和身体的安全,我们会承诺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远古时代,如果脱离群体,人的生存几率会大大降低。即使现在不用一起配合打野兽,但我们已经习惯于在群体之中去获得安全感。只有获得队友的认可,我们才可能不被团队抛弃,安全地生存下来。于是,为了获得生存的认可,我们会承诺很多我们本来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即便你扛不住996的工作,但为了能获得领导认可,还是信心满满地说着“没问题”。即使你发现自己适应不了工作强度,也不敢请假,依然告诉领导你能行。为了认可,继续撒谎、继续承诺的压力,比你想象中更大。
找到了焦虑、崩溃的原因,要怎么做才能走出崩溃的深渊呢?首先,要学会课题分离。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我们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因为我们不懂得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什么意思呢?比如你要参加一次重要的工作汇报,它决定你今年是不是能升职加薪,为此你焦虑到不行:担心自己讲得不对,担心领导和同事会觉得自己讲得不好。在这件事中,汇报是你的课题,而同事和领导如何评价你是他们的课题。如果你把他们的课题强塞到自己身上,就会真的影响了发挥。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课题上,潜心打磨汇报内容和说话技巧,那在准备阶段,自然就没时间去揣测别人的看法了。
其次,利用情绪ABC理论控制非理性思维。什么是情绪ABC理论?A代表事情的起因,B代表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C代表事情引发的后果。
我们做事都喜欢讲究个前因后果。“这个项目失败了,我要崩溃了。”项目失败是前因,情绪崩溃是后果,我们通常认为是前因导致的后果。其实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影响后果的不是前因,而是我们对前因的看法。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换一种看法,结果也许会完全不一样。比如项目失败之后,不是全盘自我否定,而是找到影响项目失败的主客观因素,“虽然项目失败了,但不意味着我能力很差,只是在一些环节的把控上还需要提高。”那你的情绪会稳定很多。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控制自己对某件事的不理性看法,同时,从别人的期待中走出来,不让最后一根稻草压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