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今琦,李 能,邱菊红,何小满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湖北 武汉 430030)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1],具体包括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和化学性废物。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医疗水平的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相应的医疗废物产生量也逐渐上升[2]。2013年我国医疗废物产量约为183.2万吨,到2016年产量为214.6万吨[3]。另有报道[4]称我国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产量每年在以20%的速度增长。医疗废物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毒性,处置不当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5-6]。因此,合理处置医疗废物,确保医疗环境安全和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已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职责[7],医疗废物管理也已成为全球的重要议题[8]。
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院内管理具有环节多、涉及部门多[9]、污染控制难等特点,目前大部分医院的医疗废物内部交接与登记还停留在手工操作和记录的阶段,存在诸多弊端,包括效率低,易产生二次污染,流程有管理漏洞等;尤其是近些年频频出现了医疗废物的遗失和外漏,不仅给医院形象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也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潜在损害[10]。传统管理手段会使医疗废物管理得到改进,但我们在实施中发现,由于医疗废物管理涉及部门众多,工作人员素质不一,管理手段的推进常常耗费大量人力,且实施及效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院内处置,武汉市某三甲医院于2016年开始实施医疗废物的信息化管理。经过一年试运行与一年正式运行,管理效果显著,现分析如下。
1.1 研究对象 武汉市某三甲医院,开放床位2 750张。2016年3月开始利用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全院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暂存进行实时监测。
1.2 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 医疗废物处理流程环节众多,医疗机构内处理流程主要包括分类收集、转运、储存。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实际流程为基准,满足各病区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管理,保洁人员收集、转运,医疗废物暂存,交接登记等需求。该系统主要功能及组成包括:管理人员、病区医务人员、保洁人员注册,并分配权限;交接时通过终端机进行身份识别、交接后形成电子登记卡;车载GPS查询转运路线及进行质量监控,发生重量、路线等异常及时智能预警;暂存处视频监控;各环节可进行信息统计、查询。该系统主要运行流程为:转运人员扫描各包装医疗废物封口标签,进入转运车上转运桶,自动完成病区、时间、类别、重量的锁定;转运车辆全程GPS及车载质量监控,发现所载质量或路径异常及时预警;到达暂存间自动过磅进行二次称重,质量与之前对比有异常及时预警;与市政转运人员交接时自动过磅称重,质量有异常及时预警。
1.3 研究方法
1.3.1 评价方法 2016年3月,医院开始试运行信息化系统,2017年3月,正式将信息化管理应用到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分析比较信息化管理实施前(2014年3月—2016年3月)与实施后(2016年3月—2018年3月)医院医疗废物管理情况。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安全管理指南[5]及发表的权威文献[11-12],参考该院信息化管理实际情况,拟定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知晓率、医疗废物处置正确率及医疗废物相关职业暴露率作为评价指标。
根据医院工作安排,相关科室行政人员需每月对全院进行随机督查并记录情况,评价指标的调查工作由经验丰富的行政人员经培训后承担。(1)医疗废物认知情况调查:制定医疗废物相关知识调查提纲,分别在信息化管理实施前和实施后进行收集。收集方式为日常督查活动中随机对全院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访谈并记录。(2)通过现场观察记录收集医疗废物处置正确率。(3)职业暴露情况: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为职业暴露主管科室,暴露者填写相关登记表(包括血液、体液污染皮肤、黏膜或针刺伤等暴露途径)后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由专职人员负责收集、整理资料及追踪随访,并将资料登记备案进行统计。将工作人员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职业暴露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前后改变。
1.3.2 管理方法 PDCA循环是一套在管理领域应用十分普遍的管理工具,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的一套工作程序对质量进行监管,循环往复,达成放大系统功效、提升趋近目标质量的目的[7]。该院管理工作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常规应用PDCA循环来持续改进。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实时、全面监测全院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和暂存,出现问题及时预警,有利于及时处理、记录和分析。对于处理效果不佳、后续可继续改进及出现次数较多的问题,通过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1)计划:该院已成立多部门合作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主要包括后勤、院感办、护理部和临床科室院感管理小组。通过信息化管理中发现的问题与缺陷,制定干预措施。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1]《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13]及《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14]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确定处置目标,最终目标为通过信息化支撑及PDCA管理手段,使医院工作人员掌握医疗废物相关知识,并实施到日常工作中,从而提高医疗废物正确处置率,增强自身防护。(2)实施:完善医院原有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增加可行性。信息化管理系统上线前后,集中多次对全院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及物业公司职工进行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应用培训,对仪器、设备以及操作等相关技能知识进行专题讲座。针对信息化管理中暴露的常见问题、多发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现场调研和访谈,寻找问题原因,在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例会上商讨解决方法,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和预防措施;通过有针对性地完善硬件设施、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加强相关人员技术培训、增加督导力度等方式,落实改进和预防措施。(3)检查:每天查看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督导处理。对临床、医技及物业保洁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针对回答和处置优秀的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对于敷衍和不认真人员加强督导,视情况给予相应惩罚。(4)总结:在定期召开的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会议上对疑难问题、改进方案和预防措施、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循环后仍然存在的问题及新的问题,再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使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得到持续改进。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 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在信息化管理实施前调查167名,实施后调查113名。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其余各项调查的正确率均为信息化管理后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表1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实施前后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
Table1Awareness on medical waste-related knowledge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dical wast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调查项目信息化管理前(n=167)正确次数正确率(%)信息化管理后(n=113)正确次数正确率(%)χ2P医疗废物分类要求13983.2311097.3513.63<0.01医疗废物包装要求12474.2510794.6934.38<0.01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16196.4111097.350.190.74医疗废物登记资料保存要求12172.469886.738.06<0.01医疗废物暂存设施要求13077.8410492.049.89<0.01医疗废物暂存时间要求10462.2810290.2727.16<0.01医疗废物转运要求13279.0411198.2321.64<0.01发生利器伤处理流程11971.2610996.4628.31<0.01
2.2 医疗废物日常处置情况 管理部门日常对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检查,在信息化管理实施前检查104次,实施后检查131次。除医疗废物暂存场所规范、保洁人员防护措施两项指标外,其余各项检查指标均为信息化管理后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实施前后医疗废物日常处置情况
2.3 职业暴露情况 信息化管理实施前全院共报告医疗废物处置相关职业暴露40例次/年,暴露率为0.011例次/人年。其中保洁人员23例次/年,医护人员17例次/年。信息化管理实施后全院报告医疗废物处置相关职业暴露21例次/年,暴露率0.005例次/人年。其中保洁人员13例次/年,医护人员8例次/年。信息化管理后医疗废物处置相关职业暴露率低于信息化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信息化管理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率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实施前后医疗废物相关职业暴露情况
Table3Occupational exposure related to medical waste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dical wast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人员类别信息化管理前总人数职业暴露(例次数/年)暴露率(例次/人年)信息化管理后总人数职业暴露(例次数/年)暴露率(例次/人年)χ2P医务人员3 363170.0054 27180.0025.8360.016保洁员178230.129189130.0693.7840.052合计3 541400.0114 460210.00511.3220.001
医院在实施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后发现,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全院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和暂存,及时、准确提供医疗废物质量、交接情况等数据,有异常情况可实时反馈。该系统便于管理部门对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来持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两年的运行,三项评价指标均改变明显。
医院员工对医疗废物的认知普遍提高。员工对医疗废物管理的正确认知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自觉正确处置医疗废物的前提[15]。在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上线及运行期间,多次对临床医技人员、保洁人员进行集中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式运行期间,出现问题及时预警和反馈,加深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正确认知。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后,员工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认知普遍改善。
医疗废物日常处置成效较为显著。医疗废物信息化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医疗废物监管,防止各项违规行为对公众和环境的危害。通过实施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医院完善了医疗废物处置流程,通过信息系统监控每个处置环节,对处置中的问题及时记录、预警,实时督促操作人员正确处置医疗废物,并通过PDCA循环使医疗废物管理得到持续质量改进。医院医疗废物处置正确率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后普遍提高,有效规范了医疗废物院内管理,管理成效有了显著提升。
医疗废物相关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降低。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改变了传统医疗废物交接中的手工登记和统计,即增加了登记数据的准确性,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化处置交接登记会自动上传医疗废物种类、质量等信息,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在源头做好规范分类,减少废物处置导致职业暴露的机会;此外,医疗废物进暂存间二次称重和与处置公司交接称重均自动完成,减少了处置人员二次污染和职业暴露机会。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后,医务人员和保洁人员医疗废物相关职业暴露发生率均明显降低。
医疗机构医疗废物产生部门众多,各部门产生的医疗废物种类和数量各有不同。医疗废物处置环节众多,涉及医疗、护理、医院感染、后勤、物业等部门[16],牵扯人员众多,素质参差不齐。传统处置过程缺乏监督,过渡依赖涉及人员的自觉性。交接单等登记工作繁琐,需手动登记,常常流于形式。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数量、路线、质量等无法准确把握,发生医疗废物遗落、流失等情况难以追溯。传统监督检查模式存在瞬时性和偶然性[17]。该院日常应用多种管理手段进行医疗废物管理的改进,但是涉及管理部门众多,发现问题难以追溯和界定责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推进,难以发挥持久的管理效果。本研究总结了在常规应用PDCA循环管理医疗废物的基础上,使用信息化实时监测发挥管理效果的方法,信息化能够确保医疗废物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可追溯性,发现问题实时提醒、预警,结合传统管理手段,可持久发挥明显的管理效果。
该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置情况无法进行实时反馈,仍需要传统管理方法来规范医务人员的分类收集行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开展针对医务人员分类处置医疗废物的干预活动,从而进一步完善医疗废物医院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