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辉
摘要:本文首先对明挖车站进行了概述,然后对地铁明挖车站防水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的内容包括了地板与侧墙防水、顶板附加防水层以及特殊部位放水处理,从而可以为地铁明挖车站的防水施工技术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地铁工程;明挖车站;防水技术
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下,地铁的出现使城市交通压力减少,减少了交通拥堵的现象。地铁建设项目的增多,施工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地铁工程,地铁一般都是在地下施工,因此,地铁防水工作直接影响整个工程质量,从而影响着地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一旦出现漏水和渗水的情况,在修筑过程中,难度极大。其中明挖施工是地铁施工中常用的技术一直,只有对明挖车站技术进行防水施工设计,才能降低漏水渗水现象的发生。
1明挖车站概述
明挖施工主要是从地面向地下进行分层工作,直至达到需要的结构尺寸要求,在进行基坑中的防水施工作业,最后进行地面恢复回填工作。采用明挖施工法时,要注意的问题较多,比如:地下水位、土方开挖等等,但明挖技术施工应用在地铁中其优势也比较多,其工期较短、施工速度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
尽管明挖车站技术有较多的优势,但是在应用施工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施工要求施工场地足够大,但地铁的建设一般在市区,没有很大的施工场地支撑。现阶段,对地铁车站明挖法的研究较多,在进行实际施工中,要对施工场地进行全面了解分析,才能对施工车站条件和主体结构等内容了解,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2 地铁明挖车站防水施工技术研究
2.1底板与侧墙防水
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底板与侧墙来说,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水措施。通常情况下,在选择防水材料的情况下,需要选择SBS卷材,然后运用的施工技术是机械固定和粘贴法的方式,然后在施工中,需要选择大面积进行粘贴,然后在实行接缝施工,从而能够提高卷材的铺贴质量,保证防水效果的有效性。在详细的施工流程当中,首先需要在底板与侧墙上,对SBS防水卷材进行铺贴,对厚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控制在4mm。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双层铺设防水卷材的方式,但是對于背水面与迎水面来说,采取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通常在背水面中,是采用S4类材料,然后在迎水面中,采用的材料是PE4类。而在对防水层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施工的步骤进行施工。而在选择施工部位之后,需要进行附加层卷材铺设。在基面中,其中需要采用条粘或点粘的方式对卷材进行固定。一般情况下,会对附加卷材的材料有着一定的要求,一般是采用单层聚乙烯面防水层材料,其中宽为40cm。在施工的过程中,在存在管线穿越防水层的情况下,首先需要对穿线部位进行施工,然后在运用满粘法的方式对防水层进行固定。在对底板进行铺设的过程中,首先在底板基面中,需要对防水层进行铺设,然后运用满粘法的方式,在完成第一层防水层面铺设之后,在铺设第二层防水层,在对两层防水层进行连接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漏水的现象,对于搭接缝来说,需要错开。而在完成防水层施工之后,在对保护层进行施工,而对保护层厚度提出一定的要求,控制在50mm,主要的组成部分为细石混凝土[1]。
2.2顶板附加防水层
采用单组份聚氨酯涂膜对顶板附加防水层设计,在进行施工中其防水层设计的厚度要保持在2.5mm左右。首先,在地铁明挖车站中进行基层处理,并将底层的涂料涂至到基层上,最后进行铺设增强层,当增强层铺设完成后,方可进行第一层的防水层施工。当第一层防水层施工完成后要对其进行养护,在进行第三层防水层设计[2]。在进行施工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地铁施工中的基层处理,如果基层没有处理好,会对整个工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地铁施工基层处理中,出现基层表面不平整的现象,要进行及时处理,将表面疏松凿除,在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当冲洗的表面干燥后,在进行填充(填充材料为聚氨酯密封胶)。
当表层面存在突出物时,要先将表层的突出物处理平整,在进行刮平,最后进行层面的压实,接着在使用聚氨酯密封胶进行层面填充。当基层表面存在裂缝时,其裂缝宽度较大,也可以将其表面铺设一层聚氨酯密封胶,将其进行聚氨酯涂膜防水层设计,在防水层的上层铺设增强层,保证整体的防水性能。顶板涂料防水层做法如图1。
3 结语
在应用地铁明挖车站防水施工技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地铁施工的总体质量,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漏水和渗水的现象,这样可以为地铁运行的安全性提供一定的条件。在现阶段城市地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应用明挖车站防水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在对防水施工质量进行提升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地铁工程项目的质量,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提升地铁运行稳定性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促进地铁运行安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国栋.地铁车站明挖法关键部位防水施工技术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30):240-241.
[2]周爱民,田春春,刘晓丽, 等.明挖地铁车站围护结构防水设计及渗漏治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6):82-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