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蓉
摘要:语文,是通过听、说、读、写四方面架构起语言文化与孩子们沟通互联的重要学科。在其中,语言文字的高度延展力和空间想象力,能够引导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创造自我独特的诗意世界。而本文旨在探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与孩子们在学习中情境共振,帮助引领孩子们走进和创造一个诗意的语文世界。
关键词:诗意;语文世界;课堂
引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不断在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应该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世界?怎样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诗歌散文,形式优美,自然朴素;小说戏剧,回环曲折,引人入胜。字里行间的小小文字,可以变成一帧最美的画,也可以衍化一段化蝶般浪漫的故事情节。“每一门学科要得以成立,不仅需要确立专门的研究对象,而且需要有独特的研究方法。”[1]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不知从何时起,早已远离了她独有的诗情画意。语文像一个漂泊的孩子,总是找不到自己回家的路,在茫然与摸索的过程中,受到别人的欺负。为了教学业绩、教学目标,我们曾一度带着无数双渴望的眼睛在赶路,一路匆匆。带走了干瘪乏味的知识构架,丢下了丰富绚丽的语文神韵。语文的教学是诗意共振的教学,有诗意共振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感知力和创造力的课堂,将孩子们的主观可感力和语言的诗意美学进行互联,才能让孩子们更有效地走进诗意的语文世界。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诗意世界呢?
一、妙用导语,营造诗意语言环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正课前,语文教师有关联有内容的引导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入语言情境中。诗的韵律可以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恰到好處的诗句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秋天的怀念》一课表达了作家史铁生对亡母的深痛悼念和感激之情。在教学中,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诗意的语文世界,进而能更好的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在唐代诗坛上,有位叫孟郊的诗人,他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至今家喻户晓,人人传诵,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齐声背诵《游子吟》)简短的一个开场导入,生动形象,诗意含蓄,既渗透了文章的主题,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对课堂后面的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引导朗读,入情入境
多次的朗读和背诵是能够帮助孩子们进入诗意的情境中的。它需要的是情感和思维的合作发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收效甚微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有诗意的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能更好的去感受、品味文章的主题。从这一点来说,诗意的朗读就是进入,进入语文诗意的情境中,做到声临其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诗意的朗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丰富情感。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意的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唤起美的共鸣,领略大自然的美。在朗读春草图,春花图两个段落时,应该用愉悦、惊喜、赞美的感情去读,整个段落语气要轻柔。边朗读边在头脑中去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特别是在朗读最后三段时,应指导学生从节奏停顿这些方面去把握。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当读到“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句时,老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节奏上的把握,读出母亲对命运无常的叹息和对儿子无尽的爱。一旦学生朗读表现的出色,要及时进行肯定,比如赞赏他:“你读得真好!老师也被你感染了。”通过赏识激励,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喜欢诗意朗读。
三、诗意语言,铸造浪漫风景线
语文课,语言是最主要最直观的交流方式,是一切诗意美学发源地。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教学,而应该更侧重于语言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好的语文课,是老师和学生的诗意表达和想象思维有良好共振的语文课。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善于抒情,加强自身课堂语言的丰富性,用自己的诗情、才情使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为学生铸造一道道浪漫的语文风景线。让学生享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享受“云淡风轻话沧桑”的风雅。只要他们进入了诗中的文学情境,他们就能够通过这个情境,走入特定的诗意世界,从而更好地解读诗句内涵。同样,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怎样搭配词语,怎样组织自己语言文字的合理性,从而让自己的表达绘声绘色,诗情画意。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一课时,在翻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时,学生们产生了分歧。大部分学生面对这两句诗,都觉得不用翻译,因为就是六种景物的堆砌,一看就能明白。所以翻译出来的句子便是:几根枯藤缠绕着老树,上面停着几只乌鸦,小桥下面有流水,远处还有几户人家。这样的翻译听来便觉得索然无味,黯淡无光,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旅人凄苦的心境更是八竿子也打不着。而个别学生则认为越是这样简单明了的诗句越难翻译,越应该好好翻译,这样才能表现出诗歌所传达出的意境。他们的翻译便是:日头昏黄,乌鸦点点散落在被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河水哗哗流过小桥下,桥边升起几缕农家的炊烟。
是的,如果课堂语言只停留在知晓、明白的层面上,缺乏诗意,缺乏意境,那这种课堂还能算语文课堂吗?
四、巧用形式,焕发诗意光彩
课堂教学并非是为了展示教师细致精心的教学设计,而应该根据学情的变化来灵活组织教学形式。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诗意的教学形式当然是不可或缺的。语文本不单单是语文,而是一种人文,一种文化。“综合性是现代科学的客观属性,在这一客观属性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各学科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构成科学统一过程的分化与整合。”[2]适时地在语文课堂中融入诗情画意的形式,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在感兴趣的教学形式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在教学刘义庆的《咏雪》时,如何让学生感知“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种意境呢?这就可以在教学形式上下一些功夫了。教师可以用两段精美的配乐雪景图片和影像,从形和声上把学生带入雪的氛围。试想,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一幅幅美丽而富有动感的画面瞬间嵌入学生们的脑际,如此诗情画意的教学形式,怎不让课堂气氛轻松,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呢?在教学丰子恺的《白鹅》一课时,我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设置成角色表演,也即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接下来,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用写诗作画来表达的,有用吟诵来表达的,甚至还有用唱歌跳舞来表达的,课堂一片欢声笑语。多形式多角度的表达,能够让诗意的美学火花在情境交融中不断迸发,帮助孩子们提高他们对诗意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形成真正高效能动的诗意语文课堂,帮助孩子们更好更好地进入语文的诗意世界。
语文的课堂是一个美学的集合课堂。如,生动具象的文字之美,抑扬顿挫的朗读之美、互文对仗的结构之美等。语文的诗意,是需要主观能动感知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备课中对明显可感的重要强调,隐晦生涩的耐心解释,让语文的诗意在美学中绽放,培养孩子们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对诗意和美好事物的感知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学辨—元教育学的探索》.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65).
[2]弗.弗.克拉耶夫斯基.《教育学原理》.张男星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