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松枝
摘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陶瓷艺术以自己的特色在整个项目类别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使陶瓷艺术传承有了新的文化解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探求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总结经验与方法,对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陶瓷艺术;传承
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影响力最大,文化含量最高,地域风格最丰富的艺术种类。中国是陶瓷艺术的大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陶瓷文化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绘着民族的心灵、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说,陶瓷文化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现在陶瓷艺术更是突破了适用目的和原来的技术规范,主张自由创造,寄托着创造者的个人情感和精神价值,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于陶瓷艺术的关注不仅仅是保护一项宝贵的传统技艺,更是对国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的一种鼓舞,给传统文化传承者的一份信心。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辨析
学术界将文化的构成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大的子系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哪种文化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并且这三种文化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人类的精神文化往往以物质文化为依托,离开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有时会成为空谈。如一幅陶瓷装饰画,其主要功能关乎人的精神享受,但它必须以物质为依托才能够显现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物质性的文化产品在创造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创造者价值体系的支配,其中的方法、技能、技巧是实现物质属性的主要手段。如中国古代的五大名瓷,作为中国陶瓷的代表,人们能够看到的是实物,其造型精巧、奇特,令人感叹,这是其物质属性的具体表现;其制作方法、技巧乃至长期形成的规范则是其非物质属性的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人类文化也发生了裂变,农耕社会的一些产物被工业时代的产物替代,继而工业时代的产物又被电子时代的产物所替代,这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但一种文化或文明被另一种文化或文明所取代时,一些文化往往会沦为人类的记忆,如果这些文化仍有实物留存下来,这便是物质文化;而制作这些实物的方法、技艺,就是非物质文化的部分。因此,物质文化的产生是以非物质文化为基础的,而非物质文化又必须以物质文化作为外显的形式,二者互为依托。
二、陶瓷艺术的文化性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在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显现出卓越的成就,与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度相比,中国的文明未曾出现断层与失落,而是呈线性发展。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中国的陶瓷艺术获得了良好的延续与发展。中国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称之为中国艺术的精华。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陶瓷文化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原始社会之彩陶、黑陶,商周时期之白陶、釉陶,乃至以后相继出现的青瓷、白瓷、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以及琉璃、珐花、紫砂器等,美不胜收、蜚声寰宇。
陶器作为礼器的历史相当久远,人类学家通过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彩陶纹样了解部落图腾及文明特征,即使是最原始的装饰也寄寓了“巫术”气质。唐三彩便是作为明器的产物。瓷有“假玉”之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瓷器上就出现了反映佛教圣物的莲花纹,五代及宋朝出现大量陶瓷佛像作品,致使陶瓷成为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陶瓷作为艺术品的出现,其价值观已经脱离了本来的应用,成为了装饰品的珍藏。而它呈现的美感,已经不可能仅仅是从表面去评估,它本身的含义所包含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气息,才是陶瓷价值所在。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每个国家民族的特性都不一样,对于自然的向往也就不一样。从古今的神话来看,东西两方的自然之道追求的也不一样:与其说是西方人对事物的本质更感兴趣,倒不如说是东方人对事物的理解多样化。比如绘画方面,西方人能简单而又强烈地用线条感让你觉得临摹物的栩栩如生,但东方人的笔墨却更加注重某种精神,反而刻意忽略实物的真实性。
陶瓷艺术的美感在于文化意境,无论是格调典雅、高贵或者气势如虹,观者可以在某件陶瓷作品上看见悠然自得的名士神态,也可以看见古时大家闺秀扑蝶的嬉戏之乐,也能扑捉到山水中的磅礴大气,或者寥寥几笔,色素简单的花卉、田园之景。其反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三、非物质文化与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语境中的陶瓷艺术,作为国家强盛与文化繁荣的中国符号,使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方面昂首阔步地走向了远洋,并以此称羡了世界几百年,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灿烂时代。是由历史选择而积淀下来的民族艺术精华,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一个民族之所以异于其他民族,文化特质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摆在广大陶瓷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中国陶瓷处于一个转型期,转型的集中体现就在于文化的丰富性上,是从初级向高级的一种转型。转型的前提,就是要求每一个陶艺家首先成为一个文化者,尔后才是一个劳动者。所以陶瓷从业人员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者,因为文化者具有审视这个社会的能力对文化发展的判断有一定的前瞻性,也更能对陶艺自身语言进行准确的把握。只有创作者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其作品才能体现出当代中国文化以及时代特征,在具有文化者的身份之后,陶艺家才是一名劳动者,再运用他对陶瓷材料特性的透彻了解来进行艺术创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文化创意是永恒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它超越了一切的思想束缚。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传承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使陶瓷艺术更好地发展,需要每一位陶瓷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和平.在中国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