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胜
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正式出版。尽管该刊只存在一个来月,只出版了五期,但它在湖南引起强烈反响,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毛泽东撰写的创刊宣言、《民众的大联合》等文章,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当时名气很大的《每周评论》评价,“《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个方面”“《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100年过去了,我们重读这些指点江山的文字,仍能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饱含的家国情怀,有道义,有温度,有力量。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毛泽东鲜明地提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他在第2期发表《民众的大联合》,进一步指出,“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和改造的根本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所赖以维持自己的特殊利益,剥削多数平民的公共利益者”,在于掌握了“知识”“金钱”和“武力”三种法子,民众必须用联合的手段进行改革和反抗。这是毛泽东观察社会历史的重要认识,也是他追求人民幸福的生动体现。
毛泽东出身湖南农村,年少时就了解到穷苦农民的艰辛生活,特别是终年劳作,却吃不饱穿不暖,遭受剥削和压迫。11岁那年,他的二叔毛菊生遇到困难,父亲毛顺生不仅不施以援手,还乘机买进毛菊生赖以活命的七亩田产。毛泽东和母亲一起劝说无果,让他久久难以释怀。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对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到买二叔那七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1910年4月,长沙粮荒,物价飞涨,引发饥民暴动,被清政府鎮压,鲜血染红了浏阳门外的识字岭。毛泽东从商贩那里得知这个消息,心中难以平静。他觉得参加暴动的饥民原本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结果无辜被杀。这使他很痛心,几十年后仍感慨地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
正因为深感吃饭问题的重要性,毛泽东长期关注并深入思考。投身革命后,他深刻地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融为一体,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9年5月20日,他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说:“穿衣吃饭,我们是十分需要的,因此,现在我们的生产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全国都要吃饭穿衣,所以它在全国也是重要的。推而广之,不但全国,全世界也是如此。所以生产运动是有它的普遍性的。吃饭穿衣不但我们需要,我们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也是要吃饭穿衣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仍然把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1959年4月29日,他在党内通信中写道:“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经过十年八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在十年内,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
毛泽东不仅很早就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民间疾苦,而且读了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等书,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人的职责。1915年1月,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5月7日发出最后通牒。两天后,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5月23日,他追悼因病去世的好友易昌陶,写下五言古风:“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蒨,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民族危艰的沉重忧虑,体现了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学子抱负。
在《湘江评论》的一系列文章中,毛泽东进一步表达了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在他看来,救国救民必须要有新思潮新方法。在创刊宣言的最后,他用铿锵有力的语句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传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这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务。”毛泽东在创刊号还写了短文《我们饿极了》,指出:“我们关在洞庭湖大门里的青年,实在是饿极了!我们的肚子固然是饿,我们的脑筋尤饿!替我们办理食物的厨师们,太没本钱。我们无法!我们惟有起而自办!这是我们饿极了的哀声!千万不要看错!”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关心的不局限于湖南,还有整个国家的大事,以及世界的事情。从他宣示《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并设立“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湘江大事述评”“世界杂评”“湘江杂评”“放言”等栏目,就可管窥一斑。
尤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介绍了马克思的激烈方法,并高度评价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说:“俄罗斯打倒贵族,驱逐富人,劳农两界合立了委办政府,红旗军东驰西突,扫荡了多少敌人,协约国为之改容,全世界为之震动。”他强调,“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都是干着奴隶的生活,封建统治者“不准我们有思想,有组织,有练习的”。而今不同,“种种方面都要解放了。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毛泽东还断言:“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
尽管毛泽东此时仍倾向于温和的改良道路,“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做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但经过比较和鉴别后的思想选择,往往更加坚定和执着。1921年1月,在新民学会新年座谈会上,毛泽东明确表示放弃改良主义立场:“现在国中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显然有两派主张:一派主张改造,一派则主张改良。”“我极赞成俄式道路”“因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只此方法较之别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质为多。”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学士风的优良传统。毛泽东作为湖南人,深受影响,并将之发扬光大。在《湘江评论》临时增刊第1号上,毛泽东发表《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一文,指出以前的思想界是“空虚的思想”“内面多是空空洞洞”,没有做到“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研究实事和真理”。强调健学会“以输入世界新思潮,共同研究,择要传播为宗旨”,研究范围包括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诸问题。
毛泽东注重研究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1917年4月1日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他在文中详述体育运动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深刻论析体育同增强民族体质、保卫国家的关系:“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實,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他推崇清初颜元、李塨“文而兼武”的思想,赞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批评当时学校课程繁多而又不重视体育,说“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毛泽东认为,体育之大效尤在“足以强意志”。“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这篇署名“二十八画生”的论文,是毛泽东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其主要目的不是对体育这个运动形式的研究,而是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
比较而言,《民众的大联合》是毛泽东这个时期研究现实问题的更大收获。他纵观国内外大势,明确提出民族大联合是实现救国救民之路。之前,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教育领域,推崇圣贤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期待“大哲学家”“大伦理学家”担当起改造思想和世界的重任。如今,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让他看到民众的力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取代“我”成为主词,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他思想上的深刻变化。毛泽东在文中分析指出:“要有联合,是因为想要求到我们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因为我们的境遇和职业不同,其范围也就有大小的不同。共同利益有大小的不同,于是求到共同利益的方法(联合),也就有大小的不同。”毛泽东认为,之前的国会、省议会、省教育会、省农会等,乃完全的绅士会或政客会,各行各业的公会、各种学会和研究会等,是平民及学者的会集。“最近产生的学生联合会,各界联合会等,则更纯然为对付国内外强权者而起的一种民众的联合,我以为中华民族的大联合的动机,实伏于此。”“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在《民众的大联合》的结尾,毛泽东更是大声疾呼:“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荣灿烂的世界,就在面前!”这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知行合一、崇尚实干的精神。当时,他编写《湘江评论》就有这样的劲头。由于预约的稿子经常难以收齐,毛泽东只好代笔补白,一个多月内竟写了40篇文章。文章写好了,还要自己编辑、排版、校对,有时还要亲自上街叫卖。他此时的生活异常艰苦,但思想极为活跃,精神极为饱满。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始终都矢志不移、一往无前。
可以告慰毛泽东的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吃饭问题不再是问题,人民开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迎来光明前景。“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