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游矩阵
2012年之前的电竞产业,只能说是一群热爱电竞的年轻人,围绕着大型赛事奖金与赞助商广告而维持生活的边缘产业。短短几年时间,只有与之关联紧密的直播产业共同经历过从草根到明星的歷程,不管是电竞观众还是其他相关项目,对电竞走向大众、开启娱乐化并没有做好准备。
业内就曾有观点指出,目前的市场与观众还撑不起“现象级且能保持长期热度”的电竞综艺,一是因为电竞作为受众特征明显的体育赛事,比赛本身对于观众来说就是最大的娱乐;二是其他产业和领域还没有摸索出更高效的磨合办法,尚且稚嫩的“电竞+”玩法吸引力有限。
传统体育的热门综艺,是《天下足球》和《NBA最前线》等专业性极强的栏目,电竞这一块的蛋糕已经被电竞媒体、明星主播以及视频创作者早早抢占。而在娱乐向、“轻娱乐+文化”和选秀等常见综艺类型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邀请来的嘉宾则或多或少存在电竞实力略低、对游戏本身了解不足等问题。
试想某男性偶像艺人给NBA当形象大使,表演了几下运球技术,就成了球迷群起而攻之的“槽点”,更被进一步扩大范围成为整个互联网的“搞笑梗”。同理,电竞综艺邀请来的大牌嘉宾,除了极少数喜欢玩游戏且玩得好,大部分都是来帮忙引流量的—用业内的说法就是“资源互补与整合”。
那如果节目里不玩游戏,还能做点什么?结合游戏背景讲点文化,则出现了“诸葛亮没念过什么书”和“《隆中对》抄袭鲁肃《榻上策》”等另类观点,激起网上一片历史爱好者声讨。至于做电竞选手本身的相关综艺,如培训养成又或者幕后故事,的确容易引起电竞玩家的关注,但又很难保证娱乐大众。
照顾电竞玩家?还是照顾普通观众?这是电竞娱乐化在资源整合的初期所面临的两难问题。传统体育界不乏人气和影响力出圈的明星,比如表情包火遍全球的姚明。但在电竞圈,具备出圈实力的人却寥寥无几。
没有出圈的门面式明星,是电竞娱乐化道路的第一个绊脚石。前《魔兽争霸3》职业选手李晓峰曾有这样的机会,但那个时候电竞产业尚不成熟,只能叹一句生不逢时。而这种尴尬的实质性体现,就是外界对电竞产业的不了解和不关注,哪怕现在的误解偏见已经减少了许多,但大众依然对电竞项目还存在“傻傻不分的蒙圈状态”。比如曾有传统媒体报道电竞产业与新文创的互惠共生,本来是一篇正面导向的文章,却因为一句“以《王者荣耀》电子竞技为隐含背景的网络文学小说《全职高手》”把气氛整没了。
要知道《全职高手》已经算是电竞领域里最具知名度的文化IP了,这种头部IP尚且被外界弄混,那么以电竞游戏本身为背景的IP,更是涉及西方奇幻、东方玄幻和战争军事等诸多题材,想让普通大众分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话题就重新绕了回来,电竞产业走娱乐化道路,是电竞本身需要这样的转变。只有娱乐化才能降低大众理解和接受的门槛,才能更进一步去实现大众化和体育化的长远宏图。
有不少电竞玩家乃至电竞从业者不喜欢娱乐化,认为只要做好电竞赛事本身,再服务好玩家观众即可—但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对的。从业者认为娱乐化可能会让大众对电竞产生认知偏差,这个矛盾其实还可以在“电竞+”的进程中慢慢磨合;而部分玩家认为娱乐化太“low”、根本没人看和完全没必要存在的观点,那就错得太离谱了。
虽然前面提到了电竞综艺的不足,但这已然是电竞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就像一顿饭不好吃还吃不饱,人饿了还是得吃—电竞娱乐化带来的实质性效益,是转化更多的大众群体来关注电竞、喜欢电竞,为电竞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附加产值。
所以在电竞娱乐化要摘下“low”的标签,需要的不仅是一两款头部电竞游戏带动大家,整个电竞产业链是以游戏为根基、赛事为主干,再收纳一切与电竞相关的娱乐活动、文娱作品,最终形成枝繁叶茂的娱乐化生态。就像《全职高手》真正的游戏原型,《地下城与勇士》坚持了自己十余年的电竞赛事建设,从来没有因为影响力不如其他项目而放弃,也同样为整个电竞产业链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像《第五人格》走年轻化、低门槛和轻娱乐的电竞体系,同样也为电竞实现大众化起到很大的积极推动。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业内有消息传出,目前有部正在热播的电竞题材剧集的主要演员,将加入职业电竞战队打比赛。从这个消息不难看出,娱乐圈和电竞圈的融合还会再加速,偶像艺人通过电竞拉近和粉丝之间的距离感,电竞则依靠偶像引导的粉丝为自己扩大用户群体的池子。
当然,在电竞圈还有一句名言:“没有成绩连呼吸都是错的。”娱乐圈艺人跨界电竞,需要警惕的是形象包装和人设打造会不会因为真实的电竞实力起到反效果。如果是打着电竞旗号却和电竞没有关联,引起大量观众的不满则是必然。只能说电竞产业娱乐化的道路,不仅任重道远还充满坎坷,虽值得鼓励,但真正的电竞爱好者也会很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