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阳的眸子里 望见璀璨人生

2019-10-30 18:24裘瑾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太阳活动孩子

裘瑾

地球上的万物都间接或直接地从太阳获取能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东升西落,在人类眼里变幻无常,神秘莫测。瑰丽的日出和辉煌的日落最先吸引了原始人类的目光,激起人类心灵的震动。人类摸索自然的规律,依赖太阳,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自然,太阳也成了人类最原始的崇拜之一。很多原始部落的人类都将自己视为太阳的子孙,以太阳作为自己的庇护神和图腾标志。在我国甘肃仰韶文化彩陶里有丰富的太阳纹,甚至连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都被认为暗寓着太阳崇拜。英国著名作家拜伦在《曼夫雷德》里写道:“最辉煌的太陽啊!在你创造的神秘被揭示之前,你是唯一的崇拜物!你是全能者的最早使者!”

古今中外,人们关于太阳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太阳神有七位,他们分别是:帝俊、羲和、炎帝神农氏、日主、东皇太一、东君、太阳星君。太阳的别称有白驹、金虎、赤乌、阳乌、金乌、金轮、火轮等。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是赫利俄斯, 传说他每日乘着四匹火马所拉的日辇在天空中驰骋,从东至西,晨出晚没,令光明普照世界。

以往有关“太阳”的教学实践,一直就是照本宣科,给孩子移植一些相关的知识,谈不上形成语文素养。鉴于此,笔者这次教学实践放弃传统的线性教学,沿着“国家课程师本化”的路径,将孩子的视野从单纯的课本引向大自然和广袤的宇宙空间,让孩子从以往狭小的学习时空抽身而出,与自然、与大宇宙建立健康的关系,把目光放得长远,打开胸怀,情系万物。这样,孩子们对自然、对宇宙的好奇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将会推动孩子无限地扩展学习的空间,就会把自己和整个天地、整个宇宙深刻地连在一起,会自觉地担当起自己在地球上的使命,更好地为这个自然、为这个星球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通过把相关的文学资源、艺术意象带进教室,激发孩子天性中自然探索精神等方式,让孩子和自然宇宙产生深刻的连接。

一、从文本入手拓展文学视野

洪荒时代的原始先民们,很早就展开了对太阳的科学认识。《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文中,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跃然纸上。《淮南子·天文》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太阳从旸谷出来,在咸池沐浴以后,掠过扶桑树木,这时叫晨明。升上扶桑树顶,于是开始启程,这时叫黎明。到达曲阿山时,叫旦明……这是古代人民对于太阳最质朴的认识。师生一起“吟诵”这些文字,在朴素、悠远的字里行间靠近自然,在声音的高低、长短、疾徐变化的韵律美中,寻找文字与世间万物的关联,探寻远古先民对自然宇宙的探索。

笔者还带给孩子一个个丰富生动的神话故事。例如《夸父追日》,夸父虽然失败了,但其敢于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无畏气概却被后人称赞。《后羿射日》中,善射的后羿凭借自己高超的箭术征服了不可一世的太阳,解救了苍生,成为世人心目中理想的英雄,他的勇气和胆量也被人们所歌颂。师生一起读故事,感受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和坚定决心。

夏日的傍晚,笔者和孩子们迎着西边火红的夕阳一起吟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感受诗人对于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时间就这样一天天流逝的慨叹。转瞬,语调一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等诗句脱口而出,铿锵有力的语调表达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春日踏青时,师生站在依依的杨柳树下,一曲《送友人》自口中漫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落日迟迟,诗人与友人挥手相别的不舍之情,感人至深。

从历代文人吟咏太阳时的种种情感跳出,巴金的《海上日出》华丽地铺排在面前:“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师生约定,一起去看日出,观察日出时太阳光的颜色,一起比一比谁的日出片段写得最精彩,还一起在春日朝气蓬勃的阳光中大声地朗诵艾青的《太阳的话》……孩子们从来没有如此与太阳亲近,彼此交融!

二、从文本入手浸润艺术意象

自古以来,诗歌、音乐、美术就是三位一体的综合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穿越时空去艺术的世界里探究太阳。米罗的《太阳也跳舞》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引起了孩子们的视觉共鸣。蒙克的《太阳》又名《晨曦》,表现的是太阳升起时的壮观和感动:开阔的山水之间,光芒四射的太阳,仿佛伴随着雄壮的音乐正在冉冉升起,那耀眼的光彩让人睁不开眼,有如绚烂的烟火猛然迸发,多么绚丽而又神圣。梵高的《夕阳下的播种者》,画中的太阳成了一个柠檬色的大圆盘,开阔的蓝色前景与紧实的黄色背景不仅在色彩上形成了强烈对比,而且在画面上呈现出后退延伸的效果。每一幅画作都引起孩子们心灵的震动,浮想联翩,情绪各不相同。老师还和孩子们一起欣赏有关太阳的音乐,合奏合唱有关太阳的歌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太阳”代言。

三、从文本入手渗透科学探究

孩子们在吟诵文字、讲述故事、享受艺术熏陶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老师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孩子天性中对自然、宇宙的渴望开始慢慢地滋长。一天又一天,孩子们追寻自然、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活动一: 地球上的热量来自哪里?

孩子们把几个温度计分别放在太阳底下和树荫下。几分钟后,一起来读读数,太阳底下的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比树荫底下的竟然高出了6度。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马上得出了地球上的热量来自太阳的结论。

活动二:为什么太阳这么热?太阳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读完文本,再来看看视频:《基础知识,太阳的结构》。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的四分之三是氢气,剩余的几乎都是氦气。它的内核温度达2000万摄氏度,表面温度达5500摄氏度。太阳的内部结构分为核心、辐射区、对流区等。

动手做一做。孩子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泡沫圆球、颜料、彩纸、牙签等,做出了太阳内部构造模型。

活动三 :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自然界的色彩都与光联系在一起,光是大自然的化妆师。平时常见的白色太阳光,实际上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1)利用三棱镜进行色散实验。

①发布活动内容:每组一个三棱镜,孩子轮流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②组织开展活动。

③阐述光的色散原理:不同波长色光在三棱镜中发生折射。

光的复合实验:将另一个三棱镜置于第一块三棱镜的射出光路中,目测光屏上七色光能否还原成白光。

(2)利用废旧光盘和纸筒将七彩太阳锁在眼底。

①发布活动内容:利用光盘和纸筒制作七彩太阳锁,并观察太阳的七色光。

②组织开展活动。

③总结:太阳光不是白光哦,而是由七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19世纪下半叶,光学原理改变了画家对固有色的观念,由此他们开始在艺术上进行新探索。欣赏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这幅作品表现的是薄雾中太阳初升时的港口景象。抓住了大自然在阳光下的真实效果,在微红、淡紫、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日出时那转瞬即逝的动人的海港自然景色。

(3)日出实验。(日出和日落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红色的太阳,这又是为什么?)

①发布活动内容:利用牛奶和手电筒制造日出的景象。

②组织开展实验。

③分享交流。

④阐述原理:太阳光在日出和日落时平行穿过大气层,大气层的厚度阻挡了其他波长较短的光,留下了波长比较长的红色光。

语文学习不必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内的一节节有限课时,而需要进入更广阔的时空。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统合分散在学科内外、联系紧密的内容,重建教学流程,建立多元、多面、多维、立体化的语文教学时空,让学生全方位、创造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以“太阳”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中,师生全程围绕“太阳”在延伸拓展,“认知和探究”“文学和艺术”“学习和生活”各板块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活动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每一个学习活动中去。活动中,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都在开放性的学习中得到尊重,都有自主表达的权利,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

实践证明,当“太阳”这一跨学科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学习探究的激情才刚刚被点燃,学习探究的步伐才刚刚迈出,孩子们的心底涌現出更多的问号,把目光投向更浩渺的空间。孩子们渴望知道得更多,渴求看得更远,孩子们走向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璀璨人生……

作者简介:上海市金山区世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太阳活动孩子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太阳几点睡觉
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