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锋
纵观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教师的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忽视了对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挖掘。对此,本文以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通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肤浅现象与症结分析,重点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措施,旨在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异口同声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按部就班,过于追求语文教学的严谨性,对问题的答案要求统一。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变得异口同声,缺乏差异性、深度化思考。教师被“异口同声”的热闹氛围所蒙蔽,多少学生真正思考了,又有多少学生滥竽充数,结果不得而知。异口同声的现象说明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缺乏个性化的理解与意见,没有对阅读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二)奋笔疾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记笔记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发现了一种“怪”现象,只要教师开口学生就开始记录,记录教师讲授的知识点、重点段落以及所谓的“答案”。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奋笔疾书忙忙碌碌地记,一堂课结束学生忙得满头大汗,语文学习能力却毫无提升。
(三)优生主宰
部分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采取优生答题的方式。优生的回答基本能够达到教师的要求,教师就认为全班学生对阅读内容已经理解,教学任务完成。殊不知优等生只是少数,不能代表其他水平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肤浅现象出现的主要症结在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求知,过于简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错误的教育观念下,将阅读教学目标固定在满足应试教育需求层面上,而忽视了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与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培养是当前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理念滞后,在强调答案统一的要求下,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缺乏深度学习的机会,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语文思维能力难以提升。
(二)教学方法有待优化
学生“奋笔疾书”学习现状的产生,关键在于阅读教学局限于知识教育。教师为了满足考试的需求,以成果灌输式教学为主,强调知识点讲解,让学生记忆大量考点,扼杀了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知识探究与创新创造能力,忽视了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不合理简化
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教学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决定性关系。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在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中没有面向全体学生,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面对教师的教学设计难以消化,逐渐丧失了学习的自信,最终导致两极分化。
(一)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的“异口同声”现象发生,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出具备思考性的问题。如“济南的冬天有何特点”“作者所描述济南的冬景主要表达了哪些情感与内涵”。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自主阅读,了解文本大意,进一步解读文本中的内涵。第二,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第三,问题回答避免齐答,采用举手回答的方式,以避免出现“南郭先生”。第四,回答问题要有理有据。以完整的句子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指出观点是从文本哪句话中而来。第五,课堂提问注重“质”的提升,而非“量”的堆砌。问题设置有梯度,让学生在有价值的追问中深度思考,促进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以《社戏》为例。教师在提出“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发生了什么”问题后,不要急着给学生答案,不给学生记录答案的机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熟悉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各地民俗风情。教学中,制造舆论否定学生“奋笔疾书”的行为。鼓励、提倡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自主思考,并且对在《社戏》阅读中提出不同观点的学生给予表扬。或者建立学习小组组织学生交流问题,把“秘书”式记录学习转变为独立自主思考式学习,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问题的答案,增加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采用以优带差,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建立学习小组,均衡优生配置。教学过程中让小组中的优生带动其他学生思考,当其他学生遇到问题时优生可以给予帮助,解決了部分学生因问题越积越多失去学习热情的问题。学习小组的建立需要发挥全员意识、团队精神,灵活调整问题结构、难度,要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促进全体学生深度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