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2019-10-30 10:17韩中凌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后进生考试家长

韩中凌

很久以来,我习惯阅读具有思维挑战性的书,甚至自虐般越是难懂越是要读。获取新知,登高望远的快乐,绝非娱乐消遣式阅读可比。所以,不读那类讲教法、技巧的书,觉得不过属于“术”的层面,琐琐碎碎,小气得很。经验之书,只相当于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追求的是琴棋书剑诗酒花——王崧舟老师的诗意;干国祥老师的深度;郭初阳老师的独立;熊芳芳老师的批判……直到我从教研重回一线,读到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才知道国宴大餐偶有,烟火人间寻常。

管老师在后记写道:

终于有一天我确认了写作能力和写作考试能力不是一码事,阅读能力和阅读考试能力不是一码事,优秀老师和优秀考试教师也不是一码事,那种明了真相后的哀伤连至亲至爱的人都爱莫能助。

我是不想这样教书的。

我却不能不这样教书。

心有戚戚,不胜感慨,特别懂他那种深透骨髓的无奈和心酸,在书上批注的唯有“呜呼”二字。

他说面对应试,骨子里对考分的追求和普通老师从来没什么两样,作为一名所谓的名师,只是渴求更为强烈也更为隐秘。

抛开那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最好的语文课,把我們日常的教学生活摊开,无非就是背诵、默写、作业、上课、考试……一地鸡毛。如何将庸常的日子过得小康,不仅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这种行走,是沉重踉跄,还是轻盈优美,取决于经验与技巧,关系到工作的幸福指数。

对此,管老师没有一味地批判考试,也没有搭建空中楼阁,而是像个农夫那样,扎扎实实地研读教参、教材、课后题、练习册和试卷,认认真真地利用好每一分钟,积淀成这本经验之书。

这本书读起来颇为畅快,没有难度,无须深思,没有一个高大上的理论,未引用一句中外教育名家的话,包括两个序,都由一线教师而写。所以特别像一个家庭主妇在自家厨房,边讲解边演示一道道家常菜的做法。

对,就是一个技术熟练的师傅,告诉初入职场的“小白”,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如何解决:学生回家作业经常不做怎么办?后进生成绩上不去怎么办?开展读书活动家长不配合怎么办?……那些妙招巧招,像如何快速去除衣服上的污渍一样,让人有马上试一试的冲动。毕竟,生活中“墨菲定律”常常应验。

管老师放大做细每个教学环节,将锦囊妙计一一抛出。比如,如何争取家长的支持,尤其是中下游学生的家长,一口气拿出了“六招”:照片一对一传家长;手机存座位表和好友表;要感谢后进生的家长;使用好“家长QQ群”;两周后开QQ家长会;尽量争取每一个家长。甚至细到与家长谈话,哪怕对方言论有误,也要先肯定——一否定,就站到对立面去了。每个所谓招术的背后,其实都是对家长的理解与尊重,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用心跟家长一起助力孩子的成长。

书,是推心置腹的真诚之作,字里行间绝无半点虚假,一招一式,都是管老师研究过、实践过的,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他与学生斗智斗勇的小智慧、小幽默,什么“饥饿疗法”“团队作战”“分数紧箍咒”,让同为一线教师的读者会心一笑。

作为一名经常上公开课的老师,他直言,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研讨”和“观摩”,只是跟一生只有一次缘分的学生谈一场40分钟或80分钟的“课堂恋爱”而已。

不用管他们的作业,不用管他们的分数,不用管他们的纪律,只求彼此精神愉快。没有解决温饱之前的审美是空中楼阁,说倒就倒。拉着饿了一天的乞丐去听一场钢琴演奏会,听起来像个笑话,现实中却沉重得怎么也笑不出来。

管老师讲了七章,看起来全是雕虫小技,实则尽是经验之谈,解决的恰是教学中的老大难、最棘手的问题。他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动脑筋,一切动脑筋干的活,都叫作“研究”。

“研究”二字,将管老师与纯粹的经验主义者、技术主义者区别开来。他有自己坚守的教育理念,也有落地生根的教学实践;既有学者思维,又有匠人精神,正是佐藤学教授倡导的教师成长方向:一是作为匠人的成长,要有技法;二是作为专家的成长,要有理论,两者都非常必要。

用管老师后记的题目就是:既要上得厅堂,也要下得厨房。

猜你喜欢
后进生考试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