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君华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国人骄傲,让世界各民族敬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
古代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其特点是精炼简洁、意蕴丰富。文言文包括古代书面语和古代白话,又以书面语言形式为主。由于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不同时代的语言习惯及表达形式也有所区别,加之年代久远,语言简洁,学习难度大,古代诗词的学习就更加困难。
由于文言文所反映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仪的词语、典故等学生不熟悉,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也有较大差距,中学生学过的文言文作品不多,文言知识的积累较少,所以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教学中老师会担心学生不懂,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一般会以讲为主,包揽太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整理反思和消化吸收,学习效果差。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但不会产生兴趣,反而增添厌倦、畏难而敬而远之。
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改变耗时多见效慢、得分少效果差,学生难学,畏惧甚至不愿学的状况?笔者以为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字、词、句子、段落、层次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它们和文章更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教学中不能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只重视文言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人文理解,丢失文章宝贵的思想和灵魂,使文章失去活力和生命。学习古代诗文,关键是体悟其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学习中既要重视文言知识的教学与积累,如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異义、特殊用法、偏义复词等,文言特殊句式,古今不同语言习惯以及古代文化常识。更要重视古代诗文中所言之志、所载之道的学习与体悟。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生之所以厌倦甚至畏惧学习古代诗文,古诗文的学习效果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师讲解多包揽多,学生缺少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自由空间被严重束缚,学生本应有的独立思考、丰富想象、理性判断等都不存在了。我们可以给学生充足时间,使其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序文、课后提示等与文本展开对话,与文本做亲密的交流。教师的讲解只是在必要时为学生解决疑难,引导学生自求得之。时下许多文言阅读教学课,学生往往只读了一两遍课文甚至为赶进度,学生连一遍也没能读完就开始讲解和师生互动。实际上学生可能连文本的字音尚未念准,句子尚未读通,更来不及思考。如此文言阅读教学课,怎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主要场所,教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深入地潜心读书,结合其自身的经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是展开有效互动的基础。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知识学习积累与思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此后教师的讲解时会更加专注专心,学习效果也更好,更有获得感。
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文言阅读习惯,提升感悟能力,诵读就尤为重要。强调诵读,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思想情感,在诵读中与作者同悲喜。苏东坡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在诵读中字斟句酌,深思熟虑,诵读中进行再创造。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通过对眼、口、脑、耳等感官的刺激,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立意,理解文章的词句,体味诗文所载之道所言之志所抒之情。试想:如果不反复吟诵,怎能体悟得到王羲之《兰亭集序》简洁的叙事、细腻的写景、极富哲理的议论?如果不反复吟诵,怎能体悟得到《季氏将伐颛臾》“吾乃尔是过与?”体现的孔子《论语》中的“仁政”思想和对子路的责怪?如果不反复吟诵,怎能体悟得到《烛之武退秦师》的长于叙事,说理透辟,善于辞令?如果不反复吟诵,又怎能体悟得到韩愈《祭十二郎文》家常琐事的叙述中表现的叔侄之间催人泪下亲密关系骨肉亲情,抒发难以抑制的悲哀,边诉边泣中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之情和撼人心魄的力量?
适当增加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量,适度使用翻译的方法加强训练,增强学生文言学习的获得感。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规范使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让学生翻译的句子一定要具有典型性,即含有重要文言现象的字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用法)、特殊句法和特殊文化现象的语句,这对巩固文言知识,扩大古诗文阅读面,提升素质与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言是古代汉语书面用语,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文言文记载的古代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风民俗,古代先贤的道德情操、思想情意等是具体的文化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其实质是学习其中的文化。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学习古诗文前提是要学习文言,适当地讲授文言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文言知识只是学习理解感悟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和工具,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即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才是根本。每一篇古代诗文都有其明确的功能,或言志或载道或抒情,这才是文言文学习落脚点,目的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所以,学习古代诗文一定注意“文言”与“文章”“文化”并重,不可偏废。
[作者通联:四川眉山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