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考验配件温度要了解

2019-10-30 03:36青岚
电脑爱好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工作温度芯片组机箱

青岚

显示与监控

其实现在的主要发热配件如CPU、显卡(GPU)、主板(芯片组)、硬盘/SSD中都内置了测温头,这些测温头的数据对外部是完全开放的,通过软件可以直接读取。在BIOS的Hardware Monitor页面(图1)、各种系统优化工具、PC整体或配件测试工具(图2)中都可以显示出来。

DIY经验比较丰富的用户对自己的电脑运行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可以使用对应的软件,重点监控电脑中容易过热的部分。比如使用CrystaIDisklnfo监控硬盘温度(图3)、用GPU-Z监控显卡(GPU)温度和负载(图4)等。

DIY经验不足的话,则可考虑使用AIDA64(图5)或鲁大师等系统监控软件同时监控多个部件的运行情况,当然也包括温度。这些软件还能在后台运行,并提供一个保持在前台的状态显示窗,便于用户持续关注。

不过这些软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在实际使用中AIDA如果遇到无法识别的温度传感器,会要求用户自行设置,这对普通用户来说显然更加困难。同时这些软件在后台运行时会消耗一定的系统资源,甚至可能过高地消耗系统资源,自身成为电脑温度过高的“元凶”。

温度极限

实时了解温度的目的就是让电脑、配件运行在更适宜的工作温度下,那么这一温度到底是多少呢?先说CPU、GPU、芯片组这些半导体芯片,它们的耐受温度都达到100℃以上,而在90℃下正常工作完全没问题。比如CPU通常默认的降频温度就超过90℃,甚至可能达到100℃。GPU和芯片组则因为紧贴PCB板,而PCB板及其上线路的耐热能力显然要低得多,所以温度最好不要超过80℃(图6)。一般板卡的设计也会考虑到这一点,为其提供合适的散热配置。

不过能耐受的温度并不是最合适的工作温度,在高温下芯片内部的金属线路老化、损耗加劇,这也是为什么CPU虽然在90℃~100℃的时候并不会停止运行,但也要降频“自保”。再加上报告有一定的延迟,与内部实际的温度也会有一些差距,所以长时间运行时,最好保持测得的温度与降频温度的差距在15℃甚至20℃以上,例如CPU的测得温度最好保持在80℃或更低为好。

那么机械硬盘和SSD呢?由于机械硬盘采用的磁片(图7)在高温下很容易出现变形,会破坏转动的平稳性,甚至造成数据错位、丢失。此外其磁头又距离高速旋转的磁盘非常近,很容易和变形的磁盘撞击,造成硬件损坏。所以硬盘的耐受和正常工作温度比芯片低得多,工作温度在60℃以下,显示测得温度则应在50℃以下才比较安全。

至于SSD、内存等配件,它们虽然也是半导体芯片,但大部分没有配置额外的散热措施,一旦温度超标就难以控制,且同样紧贴对温度更敏感的PCB板,为此工作温度也不能太高,一般显示测得温度在60℃以下较为合理,在集成度较高的笔记本电脑、微型机中也不应超过70℃。

此外,如果仅靠用户自己去时不时调取监控数据来看,肯定是难以及时发现接近极限温度甚至过热的问题,其实在BIOS和监控软件中,大都可以设置过热报警,甚至可以设置过热后的临时处理,例如快速降频或切换出高负载应用等,

过热处理

那么配件温度总是超标,影响正常使用又该怎么呢?如果在之前的使用中没有出现温度过高的问题,就需要考虑散热系统是否出现了问题。可以观察CPU、显卡和机箱风扇是否工作正常,散热片和机箱滤网中是否出现了絮状积灰,CPU与GPU的硅脂是否出现了老化问题等,并进行相应的修整和清理即可。相关的方法我们之前已经有过很多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

如果修整清理后温度仍未恢复正常,或者这台爱机之前根本没有度夏的经历,那么它的散热能力可能根本就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更换更强的散热器、安装附加散热风扇等。如果内存、M.2 SSD等配件过热,还可以安装小型散热片(图8),机械硬盘和SATA SSD则可改装到更加空旷的盘位或在其位置附近增加机箱风扇,提升散热能力。

在完善的监控、报警措施以及改善的散热环境下,相信大家的电脑就可以稳定安全地经受酷夏的考验了。

猜你喜欢
工作温度芯片组机箱
基于浮子运动的三浮陀螺仪工作温度标定方法
英飞凌旗下IR HiRel发布专为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井下工具而优化的额定工作温度为185°C的紧凑式直流-直流电源
NI发布两款NI CompactRIO扩展机箱
大学MM你爱谁迷你机箱Party Show
山雨欲来风满楼下代主流芯片组P55深入解析